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主编简介
序一
序二
序三
专论
北京现代城市文化的传统与变迁
一 居住
二 文化
三 变迁
四 更新
城市的气息何以使人自由?
一
二
三
城乡揖别 文明缘起
万邦林立 城市肇始
王朝时代 都邑独大
社会剧变 都市繁盛
从早期城市看《考工记》
路在何方?
一 农业:日趋失重的历史进程
二 农民:日趋失位的历史演进
三 农村:日渐失范的乡村文化
四 深刻的历史反思
基础理论篇
乡愁的过去与现在
一
二
三
四
五
文化乡愁带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一 在现代化的社会实践中,要注意守护文化多样性
二 要注意反思人类文化实践的目的指向,致力于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城市与乡愁:一种关于成长的生命美学
一
二
三
城巿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1]
一 何谓乡愁
二 “城市化”与乡愁的产生
三 人类精神、文化之原乡的探讨
四 如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解决“乡愁”问题
都市里的乡愁:现代转型中的民粹情结
一
二
三
伦理辩护与批判:城市化及其伦理后果[1]
市场化与城市化及其伦理辩护
市场化与城市化的伦理后果:世界语境与中国问题
为一个良好的市场化和城市化进行伦理基础奠基
中国美学的城乡二元结构
探寻城市之美
一 城市生态和谐发展
二 城市个性鲜明突出
三 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结语
美国现代化、都市化与“乡愁”对中国“乡愁”的启示
宗教乡愁的佛教时空美学特质
一 漂泊与宗教乡愁
二 回归与超越
三 理想与解放
现代生活中的焦虑症与还乡梦
一 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焦虑
二 职业生活中的信仰迷失
三 精神生活中的还乡情节
资本与现代人的生活
一 对生产生活的支配
二 对经济生活的支配
三 对社会生活的支配
四 对生活世界的支配
试析消费社会语境下的身体规训
一 现象:整容的前世今生
二 凝视:来自他者的目光
三 规训:哲学视野中的身体
四 乡愁:外表之思
发展战略篇
发展城镇化切勿割裂“城”与“乡”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 构建特大城市宜居框架
一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构建特大城市宜居框架
二 特大城市宜居指标体系
三 特大城市的宜居原则
教育、城市与大国发展
一 引言
二 城市、人力资本外部性与教育回报
三 人往高处走:城市人力资本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四 什么阻碍了教育投入与产出的空间最优化?
五 展望以及政策含义
城市人精神还乡中的自然
一 物:城市人精神还乡的小路
二 城市:宜居化中的博物天地
三 行动:城市博物水平提升之途
城乡教育共生:一项教育哲学探索
一 反思与改进:我国“城乡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问题
二 探索与建构:一种中国“城乡教育共生”观
三 可能的关键:“城乡教育共生”观何以走向实践
四 结语
双重边缘人: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焦虑
一 “他者”坐标系的界定
二 话语的形塑
三 城乡二元结构
四 扭曲的认同
五 小结
进不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
一 外来务工人员
二 流动儿童
三 大学生
结论
进一步讨论
北京胡同乡愁的空间道德浅析
一 “乡愁”道德评价的空间维度
二 “乡愁”道德评价的地方维度
三 渗透三种价值观的“乡愁”实践
以更广泛的文化自信建设岭南特色都市文化的思考
一 应更广泛更深入挖掘广东都市文化资源
二 当前岭南文化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历史文化篇
胡适笔下的北京风光
上海城市更新与城市记忆
唐家弄、苏河湾与城市记忆
七浦路、葆青坊与地理景观的再造
当城市改变时,我们也紧随其变
从“命名”到“坐实”:被塑造的乡村悲情叙事
(一)“留守儿童”一词的出现与变化
(二)“命名”:窄化与问题化
(三)“坐实”:制度的意外后果
(四)小结:被塑造的乡村叙事
试论古代文人的籍里混同与客徙
一
二
三
习俗、惯制与秩序:乡村日常生活的另类窥视
一 取名习俗与惯制生成
二 “名”的形成史——以育英村为中心
三 取名、交际与社会关系:单位村落中的复合历史
四 归总、考察与评议:关于习俗、惯制与乡村秩序的几点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城市垃圾清运研究(1949—1952)
一 1949年以前北京严重的城市垃圾堆积及其影响
二 1949年的垃圾大清运
三 1950—1952年的垃圾彻底清除
四 垃圾清除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结语
“苏联式”建筑与1950年代的集体记忆
一 构筑苏联文化景观
二 参观与展览:政治仪式与文化交流
三 苏联式摩登:娱乐与消费文化
四 余论:1950年代的“集体记忆”与城市文化
后记
更新时间:2019-09-06 17: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