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序
文武昆乱不挡
何谓“昆乱”
“二黄”与“二簧”
“京剧”二字首次出现
“车前子”
说“好角儿”
唱戏讲究“通大路”
“整脸子”与“没眼睛”
“整脸子”
“没眼睛”
唱戏不是嚷戏
“吭儿好”
京剧的“味儿”
嚷戏
“洒狗血”
“肉好”
说“饮场”
饮场须是“地方儿”
饮场故事
饮场一俗的终结
“抱本子”“对戏”与“台上见”
“抱本子”须德艺兼备
“对戏”种种
“台上见”是真本领
说“里子”
“里子”不是“挎刀”
“里子”的行当问题
“硬里子”
昔年的几位好里子
底包与跟包
何谓底包
底包的作用
底包可以“龙变”
跟包
戏份儿、包银与“公事”
包银改戏份儿的时间及意义
京师与外码头的“公事”
谈“公事”
外码头的“公事”
戏班儿与戏园分账制
“七行”
老生行
小生行
旦行
净行
丑行
流行
武行
“七科”
经励科
剧装科
容装科
盔箱科
剧通科
交通科
音乐科
“场面”
六场
“三军司令”——鼓佬儿
同光年间的几位鼓佬儿
“上手笛”之胡琴儿
“九根弦”
“京二”问世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早期的好胡琴儿
晚近的“角儿胡琴儿”
级别最高的“六场通透”
“行头”
行头释名
行头衣箱
行头以明代汉服为主流
官中行头与私房行头
行头与剧艺
伶界术语
伶界规俗
前台演戏
伶界的师徒
“我是有师傅的”
伶界讲“单论”
师徒关系的形式
教戏与说戏
收徒全凭师傅法眼
“不赖你”
“算你的算我的?”
“择毛儿”
京派与海派
海派与外江
听戏与看戏
精忠庙及精忠庙事务衙门
精忠庙庙首
精忠庙的事项
管理精忠庙事务衙门
清宫的升平署与内廷演戏
南府得名及其机构
更名升平署及裁撤外学
恢复外学
内廷演戏的规制与戏码儿
“湖差”与“海差”
古代八音与胡琴“八音”
说“叫好儿”
说票友
票友儿的几个称谓
票友族群分类
“会唱的唱戏,不会唱的唱气”
下海票友儿无呆笨者
昔年的几家名票房
票友的剧艺
票友儿是京剧的功臣
捧角儿
什么是角儿
捧角儿之缘起
“长桌面”与“圆桌面”
“老斗”解
“老斗”与“圆桌面”
真正意义的捧角儿
捧角儿种种
捧角儿嫁
说戏迷
内行癖
戏迷之流派
择毛儿之“镊子”
就听一口儿
“看拔旗儿的”
结语
旧京演戏的场所
戏园与茶园
戏园的座儿
堂客与“灯儿戏”肇始
戏园里的生意
会馆戏楼
饭庄子与堂会戏
伶人与大烟
伶人为什么抽大烟
伶界的“烟嗓儿”
烟嗓儿实为功夫嗓儿
“小叫天”奉旨吸烟
名角儿的烟瘾及怪癖
伶人的茶饭烟酒
嘴馋是福气
喝茶必须“烫嘴”
酒壮声色
鼻烟儿雅好
攘钱
伶界旧事趣闻
阎惜姣但求速死
老旦林黛玉
“添了个爸爸”
余三胜气俞毛包
老三鼎甲同台
时小福被骗
“那是我的骨头”
活宝大李五
大奎官“洗脸”
七十四个“我好比”
想九霄与“忘八旦”
大李七“抖机灵”
谭大王轶事
无小生不母矣
老角儿“藏奸”
何九的嗓门儿是个异数
“京棒槌”
黄钟大吕能否连用
京剧改革刍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参考书目
后记
更新时间:2020-03-06 10: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