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页
前 言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概 述
第二章 基因工程药物发展现状
第一节 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基因工程药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基因工程药物研究技术与质量控制
第三章 基因工程药物的设计及上游技术
第一节 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技术
一、目的基因的获得
二、聚合酶链式反应
第二节 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酶
一、限制性内切酶
二、DNA连接酶
三、DNA聚合酶
四、核酸修饰酶
五、其他工具酶
第三节 基因表达的载体
克隆载体
第四节 DNA重组
连接反应
第五节 重组菌的筛选
一、根据筛选标记进行筛选
二、核酸杂交法
三、PCR法
四、免疫学方法
五、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
六、核苷酸序列测定
第六节 基因表达的主要体系
一、原核生物表达系统
二、酵母表达系统
三、昆虫杆状病毒表达体系
四、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五、植物表达系统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因工程药物的下游技术
第一节 基因工程菌发酵(培养)技术
一、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控制参数
二、发酵(培养)工艺优化
三、不同表达系统中影响发酵(培养)的主要因素及控制
第二节 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
一、细胞破碎
二、包含体产物的分离
三、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第二节 工程菌种的质量控制
第三节 发酵培养的质量控制
第四节 纯化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五节 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
一、生物学活性及比活性测定方法
二、纯度测定
三、蛋白质含量测定
四、分子量测定
五、等电点测定
六、肽图分析
七、N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
八、氨基酸组成分析
九、残余杂质检测
十、特异性鉴别试验
十一、稳定性考察
十二、其他检测项目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基因工程药物制剂
第六章 基因工程药物常用机型
第一节 注射制剂
一、注射剂的特点和分类
二、注射剂的处方组成
三、注射剂的制备
四、注射剂的灭菌和质量检查
第二节 黏膜制剂
一、黏膜制剂的分类和特点
二、黏膜制剂的制备
第三节 口服制剂
一、口服制剂的特点和分类
二、口服制剂的处方组成
三、口服结肠定位制剂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因工程药物缓控释载体
第一节 微球与微囊
一、概述
二、处方设计
三、制备工艺
四、制备工艺对基因工程药物结构及活性的影响
五、微球或微囊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六、微球或微囊的释药机制及影响因素
七、质量控制指标及评价方法
第二节 纳 米 粒
一、概述
二、制备方法以及表面修饰
三、关键工艺技术
四、纳米粒的质量评价方法
第三节 脂 质 体
一、概述
二、脂质体的组成
三、脂质体的类型
四、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五、脂质体的作用机制
六、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七、脂质体的主动载药技术和分离技术
八、脂质体的稳定性和灭菌
九、脂质体的质量评价方法
第四节 环糊精包合物
一、概述
二、环糊精包合物的材料
三、包合物形成原理和药物释放机制
四、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五、包合物的质量评价
第五节 微 乳
一、概述
二、微乳的组成
三、微乳形成机制
四、微乳的制备方法
五、微乳的质量评价
第六节 其他递送系统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基因工程药物靶向递送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一、发展简史
二、特点
三、理想靶向给药系统的要求
第二节 靶向给药系统的分类和靶向性评价
一、分类
二、靶向性评价
第三节 靶向给药系统的载体
一、脂质体
二、微粒
三、纳米粒
四、超声造影剂
五、靶向乳剂
六、树状大分子
七、大分子载体系统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基因工程药物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第九章 细胞因子
第一节 干扰素类
一、干扰素的发现和定义
二、干扰素的种类
三、干扰素的作用
四、干扰素的剂型
五、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六、临床应用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第二节 白介素类
一、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第三节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
一、肿瘤坏死因子的受体
二、肿瘤坏死因子
三、TNF的生物学作用
四、TNF在疾病中的作用
第四节 造血系统生长因子
一、造血生长因子的分类
第五节 生长因子类
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二、FGFs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临床研发
三、转化生长因子
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五、表皮生长因子
六、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第六节 多肽类激素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三、生长激素
四、促性腺激素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凝血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其他凝血相关药物
第一节 凝血因子
一、概述
二、凝血因子Ⅷ
三、凝血因子Ⅸ
四、其他凝血因子
五、长效凝血因子制剂和口服制剂的研制
第二节 纤溶酶原激活剂
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二、尿激酶和尿激酶原
三、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嵌合体
四、导向溶栓药物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酶制剂类溶血栓药物
第一节 血栓的形成与溶血栓的原理
一、血栓的形成
二、溶栓的原理
第二节 链 激 酶
一、来源、性质与结构
二、溶血栓机制
三、制备方法
四、临床应用
五、重组链激酶
第三节 葡 激 酶
一、来源和性质
二、结构和作用机制
三、SAK的结构改造
第四节 其他抗血栓药
一、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
二、纳豆激酶
三、水蛭素及重组水蛭素
四、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重组受体类药物
第一节 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
一、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及其种类
二、TNFR的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性
三、TNFR的表达与调控
四、TNFR的生物学作用
五、sTNFR的制备及纯化
六、sTNFR的临床应用
七、etanercept——第一个可溶性受体类药物
第二节 白介素-1可溶性受体
一、概述
二、IL-1的异构体
三、IL-1R和IL-1信号通路
四、靶向IL-1治疗多种疾病
五、IL-1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
第三节 白介素-4可溶性受体
一、生物学性质
二、肿瘤中IL-4与其受体的作用
三、临床应用
第四节 白介素-5可溶性受体
一、IL-5及IL-5R的生理特性
二、IL-5/IL-5R的相互作用
三、IL-5作为体内动态平衡和疾病的调节剂
四、抗IL-5治疗策略
五、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节 白介素-6可溶性受体
一、IL-6和IL-6R的生物学活性
二、IL-6信号通路
三、研究IL-6信号转导通路的工具
四、IL-6/IL-6R信号通路调控
五、IL-6/IL-6R信号通路在炎症与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
六、阻断IL-6/IL-6R信号转导通路的临床意义
第六节 白介素-15可溶性受体
一、IL-15及其受体的生物学活性
二、IL-15/IL-15R系统
三、缺失IL-15或IL-15Rα的小鼠以及IL-15慢性过表达后果
四、肿瘤治疗中IL-15的稳定和反式递呈
五、靶向IL-15/IL-15R系统的临床重要性
第七节 干扰素γ受体
一、IFN-γ及其受体信号通路的生物学特性
二、IFN-γ及其受体复合物在JAK/STAT信号中的作用
三、内吞和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重组疫苗
第一节 重组疫苗的发展
第二节 重组疫苗的特点和分类
一、重组核酸疫苗
二、重组蛋白疫苗
三、重组活载体疫苗
四、基因缺失活疫苗
第三节 重组疫苗技术与发展
一、反向疫苗学
二、肿瘤抗原筛选技术
第四节 重组疫苗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一、寄生虫疫苗
二、细菌性传染病疫苗
三、病毒疫苗与肿瘤预防性疫苗
四、肿瘤治疗性疫苗
五、高血压疫苗
六、阿尔茨海默疫苗
七、其他重组疫苗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重组抗体药物
第一节 重组抗体药物的发展
第二节 重组抗体药物的分类与特点
一、重组完整抗体
二、重组小分子抗体
三、抗体偶联物
第三节 重组抗体药物制备技术
一、鼠源性抗体人源化改造技术
二、完全人源化抗体制备技术
第四节 重组抗体药物的应用
一、抗肿瘤抗体
二、抗微生物感染
三、抗血栓治疗
四、抗自身免疫性疾病
五、抗移植排斥
六、抗阿尔茨海默病
七、其他抗体药物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基因治疗药物
第一节 基因转移及导入技术
一、基因转移的物理学方法
二、基因转移的化学方法
三、基因转移的生物学方法
第二节 基因治疗的载体系统
一、病毒载体
二、非病毒载体
第三节 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一、肿瘤疾病的基因治疗
二、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
三、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疗法
四、神经性疾病基因治疗
第四节 基因治疗的伦理学及安全性问题
第五节 基因治疗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反义核心酸药物
第一节 反义核酸药物概述
第二节 反义核酸药物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反义核酸药物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一、siRNA反义核酸药物作用机制
二、m iRNA反义核酸药物
三、siRNA和m iRNA的异同
第四节 反义核酸药物的应用
一、反义核酸药物与疾病
二、反义核酸药物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1-04-16 15: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