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法史学刊(2019年卷/总第14卷)
更新时间:2019-10-21 17:32:31 最新章节:封底
书籍简介
《法史学刊》是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制史研究室组织编辑的专业性学术集刊。集刊内容涵盖中外法制史、中外法律思想史、法律文化等法律史学科的各个分支,间或旁及法理学、部门法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法律史学得以滋养的学科领域。本书是总第14卷,旨在反映法史学科的最新探索,展现法律文化研究的多彩景观,评析学术作品,介绍法史学界前辈学人。
上架时间:2019-05-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帅一 张生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从实际使用和操作的角度出发,阐述检索类案的前提和情形,展示法官、公诉机关、当事人和律师如何检索和发现类案、如何判断案件的相似性、如何制作类案检索报告、如何参照适用类案,为司法实践中类案的办理提供指南。法律31.5万字
- 会员《应用法学评论》旨在搭建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汇集我国应用法学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创新性优秀研究成果,以完善应用法学学术体系,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刊聚焦应用法学的基本原理,法律实践中的前沿、重大、疑难问题,以及法律制定、解释和实施中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技术和规律,提倡“小切口、深挖掘”选题。法律22.7万字
- 会员2021年12月18日,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司法分会主办,天津大学法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天大·中国司法论坛”在天津大学举行。该书则是此次论坛的精选论文集。本书围绕“智慧司法”背景下民事司法的“效率化”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涉及互联网司法建设的重点问题、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等一系列关联议题。该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多元化纠纷解决、诉讼程序效率化改革、小额诉讼与审判辅助效率化改革、电子诉讼。该法律17万字
- 会员《刑法修正案(十一)》设置妨害安全驾驶罪以及实践中出现的诸多交通犯罪,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交通领域犯罪的热议。同时,自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设置危险驾驶罪以来,该罪已实施十年有余。有必要研究刑法应如何防止交通犯罪,尤其是如何设置交通风险管控法网,从而守护交通安全。本书借助于危害原则及其衍生的间接危害行为,对我国刑法规制没有实害结果犯罪立法的完善予以分析。并引入英美法系的危法律19.9万字
- 会员本书在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非法集资现象的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着互联网非法集资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进行了论述。丰富与发展了金融刑法的理论与实践,为互联网金融集资审判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一种可参考的解决方案。法律25.3万字
- 会员随着网络交易的快速发展,本书从立法未能在整体上从网络社会与非数字化传统社会的差异着手,未能完全认识到网络环境和网民话语体系的被动接受者的现实,未能完全关注到网络交易各主体之间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当产生的不同法律义务,未能针对网络交易构建符合网络特性的特殊制度,导致现有合同法律制度在应对网络交易时,仍然存有诸多局限性。为避免错失通过法律的积极价值引领社会进步的机会,促进网络交易共同体的形成,梳理网络交法律17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目前,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社会的初期阶段,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并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基于此背景,本成果以中国老年人权益保护制度的研究为出发点,结合对国外相关经验的研究,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特色的制度建设。本书共有十三章,全方面多层次构建老年人权益保护制度,力求制度的完整性,具有相应的配套制度,提升制度的可操作性,为实践提供借鉴作用。理论法学34.9万字
- 会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在以人民为中心和平等保护原则的指引下,运用审判中心主义理论、控辩平衡理论、有效辩护理论和指定辩护理论,坚持指标设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通过系统性、动态性、简明科学性和可比较、可操作、可量化等技术构造性原则,构建出一套能够有效评价辩护律师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断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服务质量,保证受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让受援人在每一个刑事法理论法学18.3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从法律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及保护宗旨,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合理性,并探讨了现有知识产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发源地利益保护的模式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建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知识产权理念及模式,为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及传承问题提供了法律思路。本书所作的探索和尝试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思考,有
- 会员国家曾经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是产生和推动国际法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在国际法体系及秩序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影响都不言而喻。受凯尔森《主权问题与国际法理论》《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等著作启迪,本书试图以国家本位研究现代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但与一元论的客观纯粹法理学角度不同,本书采用自然法、实证法以及法社会学等多重维度,以期全面分析国家与国际法的内外联系及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