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掠夺史
更新时间:2020-04-14 14:50:51 最新章节:注释
书籍简介
可口可乐公司如何通过销售糖、水和咖啡因的低价混合物,建立起了一个全球性的商业帝国?显见的答案是宣传,但背后的真正秘诀是可口可乐公司将成本和风险转嫁给供应商、加盟商和政府。在公司100多年的历史中,可口可乐没有属于自己的瓶装厂、水资源以及甘蔗和玉米种植地。公司精简的运营结构使其能从便宜的市政供水和街边回收系统中获取利益。它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对供应商和国会议员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就是可口可乐资本主义。它的发展也应归功于精明的公司领导,如阿萨·坎德勒、罗伯特·伍德拉夫等人。
译者:林相森 张雪媛
上架时间:2018-04-01 00:00:00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美)巴托·J.埃尔莫尔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卷遴选《江海学刊》文学栏目近二十年刊发的专题性论文,从媒介,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各个层面,对读图时代的文艺研究,数字传媒时代的文艺研究,进行系统探索,力图为人文与科学的跨界研究探索新路。社科26万字
- 会员本书收录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经济运行的几个问题》《美学的基本理论与北大的美学传统》《科学研究贵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以语言研究为例》《“文学”如何“教育”——关于“文学课堂”的追怀、重构与阐释》《走进分子世界——从分子磁性谈起》等文章,是从已出版的《北大才斋讲堂》系列学术演讲(第一辑至第三辑)的内容中精选而成的。社科19.3万字
- 会员本书来自在厦门大学校园举办的跨学科活动——“芙蓉湖畔对话”。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与高校师生切身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嘉宾均为厦门大学著名学者,包括多位中科院院士、全国各领域著名专家。对话中,观点交锋,认识碰撞,拓宽了师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一经推出,即受到师生欢迎,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目前已成为厦门大学的品牌项目。为记录对话内容,扩大对话影响,传播科学知识,主创团队将对话进行了整理,形成此书社科12万字
- 会员本书以科学的理念、开放的姿态,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理论与实践体系。全书分三个部分共十三章,探讨了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及其理论基础、价值意蕴、内涵结构、效果评价,实证分析了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的职业价值观澄清、员工职业发展、心理资本提升、人文关怀环境构建等,并对中国管理情境的积极组织行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开发创新人才、促进职业胜任力提升等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社科25万字
- 会员随着国家对“夜经济”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夜生活品质需求的日益增长,夜间城市活力成为各大城市决策者和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话题。2018年11月6日天津市政府发布《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聚焦“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打造“夜津城”、大幅提升城市开放活跃度的政策方针指引下,天津的夜间城市活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2022年8月5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202社科6.7万字
- 会员本书是我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首部以学术关键词为对象的年度报告,书中系统整理了2021年度法学、文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哲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文化与旅游等11个学科的学术关键词,并对之后的学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判研。通过对以上学科关键词进行的整理分析,可以帮助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快速了解研究领域的热点,及时把握学术增长点与前沿方向,从而为研究机构和社科10.3万字
- 会员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在实践层面,“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社科27.8万字
- 会员“中国软件工程师调查”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团队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人事部的委托,于2023年针对我国软件行业相关从业者开展的研究课题,旨在深入了解我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生活与观念,以期保障其劳动权利,改善其生活条件。在调查的基础上,本书对软件工程师群体的工作情况、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进行深度解析,展示了该群体的多重身份和丰富面向,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社科15.1万字
- 会员全书通过翔实而丰富的史料分析与考辨,对西晋士人进行了整体和个案的研究。既有对士人思想行为和心路历程的揭示,也有对士人文学作品的考察;既论及时代风气的共性影响,也注重士人的个体素养。全书旨归一处,即从儒家文化传承的视角,全面客观地评判西晋士人的是非功过,指出衰世中士人的文化自觉正是儒家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内在动因。并借此表明西晋士人传承儒家文化的意义,无论是盛世还是衰世,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社科30.4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一个国家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身历史上那些令人痛苦的记忆?人们该以怎样的行动回应自己父辈的罪恶?在种族对立与种族和解之间,在篡改与铭记之间,未来的人们将如何选择?本书作者苏珊·奈曼以德国人和美国人在这些问题上的做法为例,为西方世界对待自身现代历史中的罪过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不可或缺的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将哲学反思、个人经历和大量采访结合在了一起,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她的答案。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