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回族经济史
更新时间:2020-05-19 17:13:33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书籍简介
《回族经济史》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丛书”(已出版两部)系列中的一本,论述了自唐宋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回族经济发展的全程,重点关注回族人口迁移、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经济制度及与其他民族之间经济关系的变迁,揭示回族经济史的特点。回族经济史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唐宋元明时期回族经济史,包括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客”的贸易,元代回回人经济体的形成,明代散居对回族经济的影响。第二篇为清代至民国回族经济史,包括清代回族经济的繁荣,晚晴至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回族军阀和官僚资本统治下的回族经济,清代至民国时期回族的伊斯兰经济。第三篇新中国回族经济史,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回族经济,回族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回族经济。第四篇为回族经济史的特点,包括“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促成了回族经济的多样性,农业在回族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伊斯兰教对回族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回族商业活动的历史延续性。回族经济史研究表明,“大分散、小聚居”使回族经济呈现出多样性。但农业则为回族经济民族性得以保持奠定了基础;伊斯兰教为回族经济民族性提供了强劲的文化内核;商业是回族共同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回族经济的四个特点,而后三个特点维系的回族经济的民族性,与“大分散、小聚居”造成的回族经济的多样性,既对立又统一。
品牌:中国经济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11-23 00:00:0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杨思远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紧紧围绕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制这一主题,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测算了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并以北京市中关村为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基于人才政策对人力资本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机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路径。全书较好地兼顾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优势,使研究成果更加丰富、饱满,更具逻辑性和思考性经济13.5万字
- 会员本书从贵州题材影视剧这一角度来研究贵州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从“他塑”走向“自塑”,是贵州形象塑造的发展逻辑。国族认同和现代性思想是贵州题材影视剧建构贵州形象的思想内核。提升贵州形象的影响力,必须提升贵州题材影视剧的传播力。整合各种资源,完善影视产业链,以类型化推进产业化,坚持内涵式发展,打造精品力作,提高贵州题材影视剧的市场竞争力,方为治本之策。经济34.7万字
- 会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本书作者经过细致调研,考察、研究,对江西抚州如何在文化品牌引领下跨入新发展阶段,运用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给出了研究报告。本书分为“思路篇”“对策篇”“案例篇”三大部分,共十章,较为全面地论证了抚州发展的创新思路、资源优势、品牌打造和全球传播。本书提出抚州在“一心”“一轴”“一廊”“两翼”“四区”“六集群”基础上实施“以戏为媒,以文化经济17.8万字
- 会员本书以加快将广西南宁五象新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新区为主线,从国家级新区建设经验及发展模式借鉴、战略目标设定、产业功能选择与空间布局、战略任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政策选择、重大项目策划七个方面对五象新区建设国家级新区进行规划研究,提出五象新区应瞄准产业高端化、生态化、现代化,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一核、两廊、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活力五象”“开放五象”“生态经济11.6万字
- 会员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宣示我们党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坚定决心。民营经济在内蒙古自治区自治区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经济7.3万字
- 会员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严格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响应教育部和陕西省的号召,采取建立葡萄试验示范站、委派县级挂职干部、派驻第一书记、组织专家实地指导等一系列扶贫措施,积极做好合阳县的定点帮扶工作。2018年,学校组织“三团一队”,深入合阳县的各个乡镇、产业园区和贫困户家中开展扶贫扶志扶智工作。本书主要记录“三团一队”在合阳扶贫的点点滴滴,记录一批奋斗者的扶贫史,记录属于这个时代的感人故事,记录黄土经济18.9万字
- 会员本书以云南省域为研究范围,多视角研究就业创业问题。书中首先分析了云南就业的总体形势、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和人才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再次探讨了减少摩擦性失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方法路径,并特别关注了去产能失业职工和边境劳务外国人两个特殊群体;最后提出云南促进就业创业的思路与对策,展望云南就业创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经济21.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