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赵匡胤的谋权之路

(一)初露头角

赵匡胤到了邺都后,恰巧后汉枢密使郭威(天雄军节度使)正在招兵买马,于是投奔到郭威麾下作了一名亲兵。此后,打仗就成了赵匡胤的职业。虽然刚投奔到郭威麾下的赵匡胤还很年轻,而且与父亲共事一主,但他并不依靠父亲的权势作为自己的晋升阶梯,而是勇猛作战,积累下了许多军功。而在军旅生涯中,赵匡胤带兵有方,养成了令行禁止、铁面无私的习惯,即使是对父亲也不例外看待。当他守城时,为了防患于未然,晚间一律紧闭城门,严禁任何人进出,有一回赵弘殷在夜间领兵到了城下,传呼赵匡胤开城门迎接,但赵匡胤却在城楼上对父亲说:“父子之间固然是至亲,但城门启闭的命令是军令、王命,断然不可违抗。”就这样,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把父亲迎进城。也正因如此,使赵匡胤在军队中赢得了崇高的威信。

乾祐三年(951年),郭威在部下的拥立下发动兵变夺取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是为周太祖。此时,赵匡胤因战功被升为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他跟着郭威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政治谋略,就连夺取政权的方法也被他后来借去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实践。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初步引起了注意。南唐王朝中书舍人韩熙载曾奉命出使后周王朝,回来之后,南唐王朝皇帝李璟询问后周王朝的将领如何,韩熙载说:“赵匡胤神情不同于其他人,难以预测。”

在赵匡胤担任皇宫禁卫军小头目期间,周太祖的养子、开封府尹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做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这样,刚刚25岁的赵匡胤就成为后周的高级军官。而周太祖无子,柴荣是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实际上来到了未来皇帝的门下,他也正是由此逐步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二)军事征战中的权力攀升

显德元年(954年),周太祖病死,柴荣即位,是为世宗。周世宗也是一个具有杰出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人,素怀统一天下的大志。他高瞻远瞩,采取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措施,希望能够富国强兵,统一疆土。而拿下南唐,统一南北,一直是周世宗柴荣的梦想,所以当他在位时,后周与南唐的战事不断。赵匡胤在跟随周世宗攻打南唐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官位节节上升。

其间,北汉刘崇联合辽朝大举进攻后周,世宗调兵遣将,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同出征。双方在山西高平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阵怯场,军队自乱阵脚,呈现溃败之势,形势顿时对后周军十分不利。而此时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另一位将军张永德所率领的亲兵四千人。正在危急关头,赵匡胤镇定自若,建议世宗兵分两路夹击辽军,得到同意。赵匡胤和郭威的女婿张永德领兵直扑敌军,策马直冲北汉军队前锋。赵匡胤高喊为主效忠的口号,士气大振。北汉军队没想到他如此勇猛,顿时大乱。后周的增援部队也及时赶到,投入战斗,世宗终于打败汉辽联军。柴荣率军乘势收复了河东城。赵匡胤在这一战中身负重伤,虽然左臂中箭仍然英勇作战,直到柴荣看到他的伤势,强令他回营时他才住手。有了这样出色的战绩,待到班师回朝之后,柴荣便委任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统领禁军。

显德四年(957年),周世宗柴荣一次南征未果,之后南唐加强了守备。世宗想方设法要重创南唐驻军却总无机会,正想要与群臣商议战事的时候,赵匡胤却已经领会了世宗的战略意图,带领麾下亲兵出战,没多久就大破南唐驻军,让柴荣喜出望外。此时的南唐也注意到了赵匡胤这员猛将,送去一封招降书和白金三千两想要收买他。没想到赵匡胤却把书信和白金一起上缴,让南唐的计策落空,也让柴荣对他更加信任。于是在第二年,在赵匡胤年仅31岁的时候,他被晋封为忠武节度使。

(三)整顿禁军中的势力扩展

在赵匡胤进行的所有征战中,高平之战对赵匡胤一生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赵匡胤在高平这一次战役中颇卖了一些力气,他的才能为张永德所赏识,在班师回京后,张永德在世宗面前盛赞其智勇,遂被提升为殿前司的散都虞侯,而后又出任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负责禁军的整顿和扩充。单从职务上看,此时赵匡胤在后周朝中还没有什么影响力。但高平之战却给赵匡胤带来两项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是在高平之战后,赵匡胤与张永德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二是赵匡胤受命负责后周禁军的选拔。尤其是后一方面与后来赵匡胤的政治举措是有极大关系的。

后周禁军分侍卫司、殿前司两大系统。侍卫司是老牌禁军,兵冗将众,而殿前司是周太祖郭威于广顺二年创建,共两万人,战斗力较强,但兵力单薄,殿前司系统原由李重进统领。李与张素来不合,也是后来赵匡胤的最大政敌。李重进统领殿前司仅一年即改领侍卫司,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此时,侍卫司的势力要超过殿前司,而李重进的地位也高于张永德,但高平之战中,侍卫司的表现不如殿前司,于是周世宗才决定对整个禁军进行整顿。此时禁军的整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全体禁军进行一次普遍筛选,原侍卫司的部分精壮兵补充到殿前司;二是对新招募的“天下壮士”加以精选。赵匡胤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周世宗交给他的整顿任务,使后周军队的面貌大大改观,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在整顿军队的过程中,逐渐在禁军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一方面,通过选拔禁军均衡了后周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军的实力。高平之战前侍卫司兵力约有十万,殿前司约两万,侍卫司实力远远高于殿前司。高平之战后,在选拔禁军的过程中,原属侍卫司的精壮被补充到殿前司,新招募的“天下壮士”也被赵匡胤优先选拔到殿前司。殿前司兵员大增,战斗力更有明显提高,所谓“士卒精强,近代无比”。这成为赵匡胤实力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因为侍卫司经过淘汰后,兵额大大下降,殿前、侍卫二司的势力已大致均衡。显德三年,即高平之战后的第二年,首设殿前都点检一职,为殿前司的最高统帅,由张永德担任,赵匡胤也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成为禁军高级将领之一,此时,殿前司无论是势力还是统帅的级别均与侍卫司相当,因为赵匡胤后来主要是依靠殿前司的兵力,并以殿前都点检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的,所以,对赵匡胤负责扩充殿前司一事的意义,实在不能低估。

另一方面,为赵匡胤建立派系、排除异己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缘。在驸马张永德的庇护下,赵匡胤得以树立派系,扩张自己的势力。此时,张为殿前司的统帅,而赵则奉世宗之命负责殿前司的扩充,在整顿和扩充禁军的过程中,赵匡胤广泛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其中,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十兄弟”。十兄弟中有六人在正史中有传,从《宋史》各传看,此六人大都是后汉时期投军的,高平之战后,他们均在殿前司各军中担任中级将领,如石守信为铁骑控鹤四厢指挥使,王审琦为铁骑都指挥使,韩重赟为铁骑都虞侯,刘廷让为铁骑右厢指挥使等等,这与赵匡胤负责“殿前诸班”的扩充无疑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后几年里,赵匡胤又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赵匡胤还网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帐下有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后来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正是这些亲信的存在,为“陈桥兵变”的实施积攒了实力和基础。此外,由于赵匡胤在殿前司中下级官吏的选拔方面具有决定权,使其能够在借助张的力量的同时,来奠定自己在中下级官兵中的基础,而这与赵匡胤后来得国有着极大的关系。由于赵匡胤负责的是殿前诸班的选拔,以他当时的身份、职务,对中级以上的军官只可能有推荐权,而对士兵和小校之类的基层军官,则有相当的决定权,这就使得他在殿前司系统中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殿前司系统中,张永德虽是最高统帅,长期位居赵匡胤之上,但他却并无赵匡胤这样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称:“太祖掌军政六年,士卒服其恩威……人望固已归之。”这虽然有粉饰的成分,但也并非没有根据。因为这“六年”,正是从赵氏负责简选殿前诸班开始的。

可以说,在高平之战后,赵匡胤的权力与势力急剧攀升,加之在他统率军队南争北伐、积极消灭地方割据势力过程中所形成的勃勃野心,促使赵匡胤这个曾经的流浪汉,也开始梦想着成为九五之尊,登上帝王的宝座。

(四)铲除通往权力顶峰途中的障碍

在赵匡胤做皇帝的梦想与现实之间,还有两个大障碍,那就是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

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沿途敌军已经望风而逃,许多契丹控制下的城池已经被收复,但柴荣却在此时病倒。据说病中的柴荣在翻看文件时,曾经莫名其妙地得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为天子”五个字,这显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张永德,但柴荣还是顿时警惕起来,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产生了怀疑。柴荣回到京师后,随着病情加重,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心想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格外担心张永德发动兵变,而他的儿子此时仍年幼,他担心在自己死后会有事变发生。为防患于未然,柴荣在临死之前,对身后的政局预先作过一番布置安排。一方面,加枢密使魏仁浦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与范质、王溥等权臣一道辅助幼子柴宗训,使柴氏子孙长久享有统治权。另一方面,解除张永德都点检之职,他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深受自己信任的赵匡胤取代了张永德的位置,封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这样,赵匡胤一箭双雕,既除去了一只拦路虎,还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

除去张永德后,便轮到李重进。李重进缺乏政治家的远见,他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势力,因此周世宗死后,幼主即位的情况下,赵匡胤利用手中的权力轻易就将其除去。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年仅39岁就告别人世。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英明的皇帝,不仅对国内开始了统一,使后周国力空前强大,对外境的契丹也成功进行了反攻,且取得了成效——出兵四十天,兵不血刃,收复三关,共得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十七县,户口18360户。雄才伟略的柴荣曾经感叹说:“假如我能再有三十年生命,一定要用十年统一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太平。”只可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虽然柴荣在位只有五年半,但他的文治武功已经为结束割据局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础,确为五代时最杰出的统治者。

此时,柴荣的儿子只有7岁(一说5岁),就继承了皇位。尽管柴荣曾有事先的安排,但后周大臣根本不服宰相魏仁浦、范质、王溥等人的命令和管理。他们以魏仁浦出身小吏,未经科举而不服从他的统治。他们又以范质、王溥等“忠厚长者”、循规蹈矩、清廉自持而都不服帖。他们对出身行伍、性情刚直、有勇无谋的侍卫亲军副指挥韩通更不买账。此时,赵匡胤成为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他对其部下“恩威并济”,驾驭将士方法得当,使他们“心悦诚服”。再加上赵匡胤老于兵事、深谋远虑、战功赫赫,在后周统治集团里,声誉地位日隆。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便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明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进而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

当时,后周朝廷之内,由于“主少国疑”“政出多门”,宗训年幼,不能负担起任何实际的责任,国家大事,重大政治、军事、经济举措,只好交给大臣们裁决。而文武大臣中,不是有勇无谋者,就是性情率直的“忠厚长者”,他们均不是乱世中力挽狂澜的柱石。而当时的一些握有兵权、拥有实力的宿将武夫,大多与赵匡胤来往密切,因此,朝廷内外,人心浮动。在这种背景下,加上两大障碍的铲除,足以增长赵匡胤的野心。

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再看侍卫司系统。在这一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他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

最终,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开始酝酿,并且迅速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