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正文之前
为什么会有这本书?
4年前,我还是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自己选的专业,不是因为“21世纪是生物世纪”那句话,而是真的感兴趣。结果很简单,毕业时很难找工作。
之后的故事其实很平淡,很多事情也都很偶然。
2005年12月,阿里巴巴给了我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Offer。
2006年7月,结束悠闲的学生生活,入职。
2007年7月,老板们觉得“做产品的要有想法”,于是要求产品团队的同学在工作周报的后面附加一篇做产品的体会,不少于500 字。没想到工作以后还要写命题作文,写第一篇的时候,我迟迟难以下笔,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和需求采集有关的话题,写完一统计字数,没想到1200多……我心想,还蛮能写的么,干脆好好做这件事吧,于是有了《产品设计体会》系列文章。
2007年11月,老板换了,不再要求写做产品的体会,我却不想停下来了。
2008年1月,已写了2.5万字,我是还在写的唯一一个。
2008年3月,在《产品设计体会》才写了不过三十多篇的时候,CSDN发现了我,然后博文视点的周筠老师找到了我,第一次跟我提到希望将来能整理出版。她一直给我很大的鼓励,也介绍了不少前辈给我认识,于是我又坚持写了一整年。
2009年1月,在很多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iamsujie.com出世,我借机整理了已有的文章,7万多字,后来又因为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同行。之后我开始加速积累素材。
2009年3月,我开始负责公司的产品经理内训课程。这期间再次整理自己的所得,使之系统化,经过几轮评审,终于在6月底成功地做了一次内部试讲。
2009年8月,已经积累了17万字和一些思路,正式启动写书的事情。
2009年12月,24万字的初稿完成。
2010年3月,删减瘦身至22万字,全书定稿。
为什么要写书?
第一,符合我的理想与价值观。我在本书第6.2节“有理想,就不会变咸鱼”里说过,任何事情要做好且做爽,必然是内驱的,而写一本书正是实现我“做老师,让人人都做产品经理,用好产品改变世界”这一理想的绝佳手段。
第二,为了一群潜在读者。因为通过博客、工作,我越来越感觉到有一群想当产品经理的人需要这样一本书,具体的在下一节有关本书定位的思考里细说。
第三,过一把更货真价实的产品经理的瘾。这本书,对我来说算是做过的最挑战的产品了,类比到软件产品上,这本书的战略规划、需求、开发、测试、发布等所有过程,我都作为主力参与其中。虽然它最终的影响力可能不如在公司里参与过的几个产品,但我对这本书的影响力绝对可以超过在公司里做的任何产品。
为什么是现在?
这个实现理想的手段是那么的诱人,想想就让人精神亢奋,所以在2009年春天差点把手段当作了目的。4月份的时候,有另一家很好的出版社希望我在三四个月后就把书写出来,好在我还是想明白了:不能为了出一本书而写书,不能求快,与其做一本可能让自己都不满意的书,不如没有这本书。
所以我一直在酝酿,一直感觉没准备好,但越来越发现如果这样想我永远都不会准备好,因为所谓的完全准备好也就意味着我在各方面都已经到达顶点无法继续提高了,显然我是不希望有这样的一天的。
2009年6月,个人博客已经走上正轨,6月26日给公司同事做了第一次内训的试讲,意味着课程开发也告一段落,看似一切顺利,不曾想两天之后,6月28日晚上我就出了点小意外,打羽毛球跟腱断裂了……这意味着接下来几个月我会行动比较困难。住院期间,不少朋友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老天叫你不要乱跑,安心开始写书吧。”
于是,那就开始写吧。
本书的产品定位
我想把自己做产品的前三年学到的所有东西,都在这本书上实践出来,并且通过博客把做这个产品的整个过程讲述出来。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一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收集将来的潜在读者对这个产品的反馈,尽量实践“用户参与设计”的思想;二是希望“对做产品已经很有想法的前辈”来帮我把把关,防止我走偏;三是想给“对做产品还没什么概念的同学”一些做产品思路上的启发。
这篇有关战略的思考是我博客上第一篇有关这本书的文章。同行们给了很多意见,对这本书帮助很大,摘录几段,谨表谢意:
矢车菊:知识永远都是为人服务的,产品方面的知识也是。对于初入产品或还没有涉及产品的菜鸟来说,也许想要知道的首先是什么是产品、产品的事情包括哪些部分?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其次的?一个产品经理都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需要具有哪些基本的从业素质?然后可能需要的就是一个通俗的道理、简单的做事方法和流程、思考产品的方式然后大量生动的案例吧。
千鸟:一是用户群,二是切入角度,两点结合把握好即可。是给理想主义者参考的精神启发?还是给普通从业者找口饭吃的普及教材?或者打算包罗万象、点到即止的大全?我理解的好书,思想永远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头。书的好坏往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只不过最后成功需要筹码和时间的等待。
Ray:纯理论的教材,读起来很是考验人;纯实例的书籍,倒更像是自传体小说。做了四年,总是会有一些经验和感悟,也总是会经历很多活生生的实例,如何用好这些实例,不会让读者感觉乏味,又能够在实例中有所感悟?
于是,我更加意识到本书定位的重要,所以特地想好之后写下来,并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修正。
我们都看过很多战略相关的技术和理论,但真正做产品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照单全收呢?一方面是太复杂,资源不允许,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必要,性价比不高。再现实一点,对于做产品没几年的同学,我们能碰到的战略规划问题,往往只是某个大战略下的一点点尚未决定的细节罢了,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讨论战略规划,倒不如彻底想清楚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得现实,而这本书,则是简化又简化的版本:
用什么产品来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
2009年8月,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阶段性的答案,分几部分。
1. 要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需求?
最近几年,互联网、软件行业发展极其迅猛,而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更是越来越火,市场需求旺盛,但优秀人才供不应求。
因此,网上、现实中随处可以看到、听到这样的问题“我想做产品经理,如何入行?”、“我刚开始做产品经理,应该做什么,怎样提高?”——这本书就是满足“新人入行、提高”这样一个需求的。
2. 目标用户在哪里,以什么样的一句话卖点打动对方?
顺着上一个问题,目标用户明确:-1到3岁的产品经理,又分两种。
门外徘徊的(-1到0岁):有兴趣的应届生、用户体验人员、市场运营人员、跃跃欲试的技术人员,等等。
刚刚入门的(1到3岁):职位叫做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需求分析师等,已经在“做产品”的,特别是互联网、软件行业的同学。
一句话卖点:自己人写给自己人的书。一个4 岁的产品人,讲述自己几年来做产品的经历与体会,希望能给后来者一点启发。
3. 能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为什么是这本书?
我做了最简单的竞品分析,翻看了几本很有名的、题名中有“产品经理”这四个字的书,发现了一个特点,它们都是前辈给后辈的谆谆教诲,作者都是已经在产品经理的岗位上做过10年,甚至几十年的顶尖高手,写书时也已身居高位。所以他们武功高强,理论扎实,已经看透产品经理的各方各面,写起来也是一块不落,好似一位已经走到目的地的前辈在回忆整段路上的奇闻轶事,看着大气,但对于还在起点附近晃悠的新人来说,看完了还是不知道开始的几步应该怎么走。
我第三次构思全书目录的时候,再次反思这本书的风格,对比其他类似书籍的作者,自己的特点是做产品没几年、经验少,非管理者、一线普通员工……我必须、也只能把这些看似劣势的特点转化为优势。思来想去,我唯一的机会也许就是营造这样一个场景的感觉:新入职的同事走到我的座位边,说:“嗨哥们!晚上有空么,一起吃个饭,顺便聊聊做产品的事吧”,然后我说“好啊”。
经典的产品经理的书很好,看它们可以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做产品有哪些事情,好比抬头远眺,明确方向。但同学们生猛海鲜吃多了,我想来点清粥小菜给大家换换口味。一个4 岁的产品人,在起点附近晃悠了几年,肯定比前辈们更加熟悉各种细节,可以像朋友一样娓娓细述这段成长历程,所以说读这本书,好比低头看清每一级台阶、每一块石头、每一个水坑,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所以,这本书只是一个半路上的小结,有的风景我还没看到,也没法说给大家听,但我有站在前方的前辈给我指引,相信这份小结会有它的现实意义。现在是我做产品的第四年,仍然感觉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要做到让自己认同的产品经理,我觉得至少还要5到10年。
期待和同学们一起成长,然后一起用好产品改变世界。
本书的风格与特色
第一,这是一本很2.0的书。
本书的写作全过程,都会让“用户”参与、充分互动:博客上相关文章里的读者/网友评论给了我很大启发,加之各种交流,大家的意见已经影响了这本书里的大部分内容。
此外,本书的封面设计、推荐序一人一句话的形式等,也都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人人参与的特色。
本书的营销,我也希望是一种2.0的方式,包括在朋友们的博客、各种SNS、微博客的传播,我将策划的事件营销与病毒营销等……并且这种营销早在2009年初,我将博客命名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且推出同名的系列文章,就可以算开始了,这个过程就算作一次实验也很有意思。
第二,这本书就是一幅画,对着它,我讲述自己工作里、生活中的故事。
正如我自己对本书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这本书的内容会和市面上已有的产品经理相关书籍有很大不同。全书内容可以用下面这幅画来表达(如图0-1 所示),具体是什么,我先卖个关子。
图0-1 一本书就是一幅画
书中,你不会看到很多理论,那些内容网上到处找得到,我只给出延伸阅读,有兴趣者可以自行钻研。你会看到很多来自一线员工的实战故事,几乎是我自己做产品的前三年经历,这些事也许正在你身边发生:我碰到过什么情况?怎么做的?成功还是失败?有什么感想?……
这本书会尽量少用业界的例子(产业的宏观分析等),同样是因为网上已经太多,而且对于没有亲历的事情,信息不充分,所有的分析都只是看热闹而已。我会多用生活中、工作中的小例子,把我们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事情用做产品的思路来描述,希望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所以这本书会更适合新人、小公司、大公司里的小团队——在里面能看到自己的故事。
第三,这本书就是一个产品,其设计全过程会在本书中体现。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用到了不少在做产品中学到的东西,如需求分析、时间规划、项目管理、文档管理、营销推广等,所以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第5章中就以这本书举例,请大家再回头来看“写在正文之前”的几篇。
当然,有关这本书的很多事情,要定稿之后才结束,如后期的产品化、营销与上市等,所以没法写入此书,不过我会尽量利用博客来直播这个过程中的体会,也希望和读者有更多的互动。
本书的目录与内容
书的目录,对应到互联网产品的设计,可以算做“信息架构”的范畴,确定之前,有过一次重大的调整。
2009年4月,刚开始准备写书的时候,看了不少类似的书,所以想学前辈,自上而下地做一个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目录。但是发现越做越困难,因为有些事情自己还没怎么做过,比如产品的财务方面,所以根本没法有足够的内容支撑这样一个结构,四处“Ctrl+C、Ctrl+V”不是我想做的。五六月的一段插曲让我改变了对本书内容的想法,那段时间我在做公司的产品经理内训,感觉顺手很多,究其原因,因为整理的都是自己做过的事情。
到了8月,终于想明白,只有写亲身经历的,才能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所以最终按自己成长的时间顺序做出了目录,并且想在结构上稍微活泼一点,摆脱传统一行一行的死板样式。展现了一张思维导图作为目录结构(如图0-2 所示),这也是本书背后大量文档的冰山一角。
图0-2 全书精确到第二级的目录
全书共分为6章。
第1章说一些预备话题: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做的事情千差万别,我们到底是不是产品经理?想做了,怎么入行?……你会发现每天都要用的厕所、垃圾桶居然存在这么多问题,从而产生拯救人类于水火的热情,这是我“写给-1到3岁的产品经理”的心里话。
第2章谈需求,用户与需求是产品的源头,从需求采集讲到确定做哪些需求:真实工作中的需求采集居然变成了听用户说去南非买钻石的故事?用户想吃火锅,怎么用馒头满足他?如果只能“拍脑袋”确定需求优先级,怎么拍得更靠谱一点?……这章讲述了“一个需求的奋斗史”。
第3章谈项目,从项目准备阶段一直到发布上线、后期反馈:项目启动时怎么跟老板要资源,既不被老板“砍”,又不被同事“砍”?那么多的“吵架会”能不能不开?看似混乱的项目管理为什么一直在用,好像也挺实用?……整个过程就像“项目的坎坷一生”。
第4章谈团队,我们开始扩展眼界,把产品扩展到“大产品”的概念:如何把产品团队的“势力”渗透入商业团队、技术团队?大家爽才是真的爽,结果自己扛了所有问题?越来越发现所有事其实都是产品经理的事?……这章帮助大家建立“我的产品、我的团队”的主人翁心态。
第5章谈战略,对产品是最重要的,我们最后才能接触到:价值观这么虚的东西,真的很重要么?似乎遍地是黄金,怎么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块?凡事都要做规划,会不会活得太累?……有所为有所不为,“别让灵魂跟不上脚步”。
第6章谈修养,只要你热爱生活,其他都好办:产品经理要是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如何尽早摆脱学校教育的毒害,“活到老学到老”?为什么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些都是“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做产品几年,发现自己已经患上了无可救药的职业病,甚至提出“产品经理主义”的概念。我希望看完这本书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染上一些,这样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了。
我与本书的局限性
做产品,用户的反馈、同行的评审都是帮助产品提升的常用手段,写书也不例外,2009年秋,本书第2章“一个需求的奋斗史”的初稿收到了不少同行与前辈的反馈,这些也成为我后续修改的依据,贴部分出来:
► 使用较多非书面词汇,不妥:
● 比如“扯蛋、爽、PK、好玩”等;
● “一个需求的最高奋斗目标就是被做掉”这句话引起了较多的争议;
► 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没有讲明白:
● 工作方法、流程、文档等都没有讲到位,包括最重要的需求环节,比如讲“调查问卷”时,没讲明白问卷怎么设计;
► 没有理论根据,也没有站在比较高的高度上看待问题:
● 故事没有讲好;
● 一份范例文档、一份模版都没有放出来;
► 作者书中描述的是一个极其理想状态下的产品经理:
● 一般公司里的产品经理,都是从老板那里拿需求,然后把需求分解给设计和技术,然后盯着他们完成,然后中间不断地跟领导沟通,帮领导“压榨”设计和技术,然后上线以后负责处理各种Bug。基本上不会做什么用户调查,可用性测试也就是给老板看看UE图吧;
► 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没有展开来讲:
● 需求采集、需求分析、UCD、人物卡片、用户研究……没有一个能完整地把概念说明白;
► 太过于阿里化:
● 应该体现出的是“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做到哪些”,而不是“一个阿里的产品经理应该做到哪些”;
看到这些反馈,我感到郁闷,同时也感激、踏实……这说明我在写作,乃至在做产品的路上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仔细分析了这些反馈,有些是我自己也觉得有问题的,可以优化,比如语言方面,初稿在写作上确实有些随意,不过我还是想尽量保留口语化的风格;有些内容第2章里没写,是因为写在其他章节里了,可能需要重新考虑章节结构;有些意见我不太能接受,还需要探讨,比如“作者书中描述的是一个极其理想状态下的产品经理”;还有些我真的无能为力,比如“阿里化”,因为阿里是我的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工作……
所以,就像做任何产品都要事先考虑“风险与对策”一样,我想有必要尽早谈一下我与本书的局限性。所谓“丑话说在前面”,本书给不了读者的东西,我提前说出来,希望不要给读者留下没法满足的期待。
第一,现在只是我做产品经理的第四年。我一直是一名一线的员工,虽说后来有机会带领临时团队、参与战略制定,但毕竟视野有限,很难做到“站在比较高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强行上升到理论,只怕会贻笑大方。我认为一个出色的产品经理绝对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磨练,我深刻地认识到我还在半路上,有些产品经理应该做的事情我还没有接触过,工作中我还没有产出任何一个真正值得骄傲的产品,甚至没有经历过一个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的产品,这也是我最近一年做“三个一工程”的理由之一。
第二,阿里集团是我的第一个雇主也是唯一雇主。我待过的团队大同小异,而且,我做过的产品有明显的局限性,特点鲜明,都是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相关的应用,绝大多数读者应该都没有用过,对书中的一些例子也不会有切身体会。所以,不可否认我身上肯定深深地打下了阿里的烙印,如果说本书过于“阿里化”,我确实无能为力,因为我没法写我不熟悉的事情,否则就真是纸上谈兵了。
第三,我在学校里学的是生物医学工程。因为专业的关系,所以我在开发技术、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等方面,都并非科班出身。在工作中我也经常被迫做诸如交互设计一类的事情,没办法,只能通过不断的犯错来证明老板的不英明。
产品经理做的事情,不似技术那般严谨,很多偏“艺术”的思维方式、做事方法必然只在特定环境下才适用。但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没有更丰富的经历之前,对于更普适的情形,我只好尽量去思考,去领悟别人的话。所以,本书的有些观点可能片面、不成熟,甚至会被将来的我否定,比如在写书的过程中我就发现自己一两年前的博文中,有的看法近乎可笑。因此也希望读者能理解,并带着大大的问号来读这本书。
另一方面,我并不认为一本书需要理论完备,完备的话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已经发展到尽头了。争议是极具价值的,如果本书里的观点能通过被批驳发展得更成熟,我也很乐于被拍砖,虽然这可能有点像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诡辩,但这也是我的真实想法。一个观点被视为普遍真理,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至少,这个观点不再会发展了。当一个问题有了明确答案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就没意思了。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或别人前后的观点自相矛盾的时候,也许是好事,说明还在进化,当然方向的好坏有待验证。
最后小结一下,这本书不是手册、不是大全、不是工具书,只是一个产品经理在前几年成长路上的心得体会,如果你想更全面地了解产品经理,千万不能只看这本书,试图只看一本书就了解一个领域的想法本身就是不成熟的,你能了解的只是作者在写书时的观点。我们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当看到一个观点的时候,就有冲动去寻找与之矛盾的观点,然后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找出背后的原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某个事物。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心中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而无碍行事。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