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管理:研究与应用的视角
- 徐杰 卞文良编著
- 12字
- 2024-12-23 03:10:05
第1章 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集中采购管理模式的产生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企业更加注重有限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及协同和规模效应。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集中采购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一种有效的采购手段。集中采购指企业在核心管理层建立专门的采购机构,统一组织企业所需物品的采购进货业务。通过集中采购管理模式,可以将信息集中、共享,从全局角度优化资源的配置,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和浪费,防止牛鞭效应的发生。尤其是对于越来越普遍的集团企业组织形式,采用集中采购管理模式不但可以规范采购流程、提高采购管理的透明度,还可以协调各成员企业的资源,获取协同效应。
目前,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部门的建设和运营便是集中采购的一个典型应用。跨国公司以组建内部采购部门的方式,统一管理其分布于世界各地分支机构的采购业务,减少采购渠道,通过批量采购获得价格优惠。通用公司便是通过实施集中采购受益的典型例子。随着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外包制造模式的增加,集中采购更是体现了经营主体的权利、利益、意志、品质和制度,是经营主体赢得市场,保护产权、技术和商业秘密,提高效率,取得最大利益的战略和制度安排。因此,集中采购将成为未来企业采购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IBM、恒基伟业、麦当劳等企业都通过集中采购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提升。此外,在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实行集中采购以后,采购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如中国移动公司实现集中采购以后采购成本降低约50%。
在实行集中采购之前,西门子的通信、能源、交通、医疗、自动化与控制等各个部门根据各自的需求独立进行采购,随着西门子公司的不断发展和扩大,采购部门发现不少元部件需求是重叠的,如通信产业需要订购的液晶显示组件,自动化和控制部门也需要,并且由于购买的数额不同,选择的供应商、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与服务的差异非常大。
分散的采购模式使得企业不同部门以不同的价格向同一供应商采购同一产品的事件时有发生,并且各自独立的采购需要有相应的库存来支撑,同时,庞大的采购团队也使公司的管理费用居高不下,不利于采购效率的提高,这种被沉淀了的“采购成本”产生的直接后果是集团企业大量流动资金的占用。
随着企业各方面运作的不断完善,采购在企业整体战略发展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原有的采购模式下,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这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采购管理问题。同时,随着学者对采购理论的不断研究和完善,人们逐渐发现了集中采购在优化采购成本方面的优势。集中采购作为采购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很早就在一些国家的政府采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美国为例,成立于1949年的美国联邦总务署,经国会授权专门负责联邦政府的采购工作。
集中采购模式主要是针对分散采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采用集中采购的模式,集团企业将会把采购部门从各个二级单位中独立出来,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统一的采购部门,建立采购管理平台,将所有二级单位的需求信息整合起来并实现各部门需求信息的共享,然后以统一的方式进行采购,这样不仅直接提高了同供应商谈判的话语权,降低了采购成本,防止卖方垄断的形成,而且可以大大地减少公司采购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相应的管理费用的支出,优化企业的库存系统,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实现采购物流系统的优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集中采购的方式与分散采购相比,无疑将会实现分散采购所达到的规模效益。然而,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司怎样确定适合的采购方式,以及如何设计集中采购的组织、业务流程和绩效体系,使其实现企业的目标。集中采购的实施,必将会使原来的组织结构产生重大的变化,使得企业在资金管理、物流管理、人员管理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集中采购的实施如何实现规模效益、如何实现成本的节约,这些都需要深入地探讨。在强调集中采购优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集中采购模式的实施,可能会在采购原料的针对性及供应的及时性上产生的问题,本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对于集中采购管理理论,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研究了集中采购的动因。ESSig[1]认为集中采购能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低的购买价格,并能更有效地使用采购人员。Vigoros[2]认为加入集中采购的好处主要有:更低的采购价格;更高质量的供应商服务;更少的谈判时间;更易得到产品和技术的信息来源。Faes和MatthySSens[3]则认为形成集中采购可获取以下利益:更好的内部信息交换;改善的市场谈判战略;重要的成本节约;对垄断市场更大的冲击;对市场和成本结构的更好理解。Tella[4]认为加入联盟的企业希望获取较低的成本。除了降低采购成本,联盟成员还想达到更低的管理成本、更低的物流成本和机动性更高的库存。BIShop[5]则分析了高等教育中的集中采购,它认为集中采购可导致购买过程的一体化,更好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及规规模经济。Hendrikc[6]则较为全面地分析了集中采购的阻力。其中包括:容易违反反托拉斯法律;容易泄露敏感性、机密性竞争信息;联盟太大、太复杂以致功能紊乱、效率低下;容易遭到供应商抵制;批发商已具有相关作用。这些阻碍也是集中采购在很大程度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才开始真正发展的原因。贺政纲等[7]通过比较采购联盟形成前后的相关总成本的大小,分析联盟形成的动力,并且针对不同的运输政策和存储政策,对联盟形成动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发现,供应商提供的数量折扣条件往往是企业实施集中采购的主要动力之一。数量折扣作为一种重要的供应链协调机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大量研究,传统的数量折扣模型均是从买主角度研究的,也就是当给定供应商的折扣策略后如何确定其最优订货批量,使总的库存费用最小。
另一些学者研究了集中采购成功的关键因素。Aylesworth[8]认为联盟的同类和近似特征是采购联盟成功的关键。Hendrick[9]认为采购联盟要成功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提供给联盟成员的货物和服务的供应商总成本由于增加的批量而确切地降低;②所有现实的、潜在的和觉察出的违背反托拉斯法都应清楚地避免;③从现在或将来的竞争者那里确保机密的、私有的信息,包括成本、利润、价格和知识产权的安全;④联盟的所有角色包括购买企业、供应企业、第三方和客户都有相互的、公正的成本、风险和利益;⑤联盟参与者之间有高度的信任和职业道德,以及在需求、能力、价值观及企业文化方面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兼容性。Essig##[1]对建立采购联盟有几个重要建议:①找到正确的联盟伙伴,采用兼容的目标系统;②为联盟开发合同(工作)章程;③决定联盟及其运作的组织结构;④尽量避免成员的奖励和贡献不对称。余启军[10]研究了采购联盟体,把供应链战略联盟分为横向采购联盟和供应链纵向联盟,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采购联盟并详细探讨纵向采购联盟的依据、意义,并简要阐述采购联盟伙伴的评价、选择步骤。
关于集中采购的定量理论研究方面,Gumani[11]研究了一个供应商和两个不同需求过程、不同成本参数的异质买方合作采购时供应商数量折扣方案设计问题,分析了买方间订货频率协调、整合订货和多级联合订货三种合作模式,比较各个模式下买卖双方及系统总体的成本水平,指出了各种协调方案适用的场合。钟德强等[12]考虑了两个需求量相等的制造商的集中采购,对集中采购进行了价值分析。汪漩等[13]针对供应商采取的两种批发价定价策略,比较分析了协调成本对买主间合作采购动力及其总体采购成本的影响。令狐克等[14]在传统存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集中采购存储模型,并且考虑了存在时间差异的集中采购情况。董春鹤[15]通过提出建立基于协调中心的集中采购管理模式、分布式的库存环境,建立了集中采购与库存调拨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阐述了集中采购管理协调方法。张红岩等[16]以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论证了集中招标采购是投标人天然的激励机制。
在企业具体采购管理模式的探讨上,关于究竟采用集中采购或分散采购,还是兼具集中与分散采购的混合制采购,这一直是大家争论的问题。罗伯特·M·蒙兹卡(Robert M.Monczka)、罗伯特·J·特伦特(Robert J.Ternt)、罗伯特·B·汉德菲尔德(Robert B.Handfie)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17]一文中提出大型组织趋向于联合使用集权采购和分权采购,而小型公司所选用的采购形式很可能介于集权和集权-分权之间。大型组织常常拥有更多的运行单位或部门,而且这些单位和部门往往处于分散的地理位置。正因如此,大型组织的一些采购权力必须分散。同时,这些大型企业对一些采购流程仍保持集中控制,尤其是对多个部门全球采购的高价值商品。大多数组织应该采用这样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既保留了集权采购的好处和专有技术,又能够快速地响应车间和部门的采购要求。Munson C.L.[18]通过对比分散采购、集中采购、分散采购的同时集中支付采购费用三种情况,并通过建模和数据分析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两种采购模式的混合使用能取得最优的结果。Vagstad S.[19]假设政府分散采购能节省代理成本及官僚主义,但产生招标中的歧视,通过建模分析,得出在采购品质量差异增大或代理人对采购品质量差异的了解程度提高时,歧视招标成本将增加。
甘华鸣[20]提出了企业究竟采取中央集权方式的“集中制”,或是地方分权式的“分散制”,还是兼采分权与集权方式的“混合制”,与该企业的规模、地理条件、产品种类等皆有密切关系。王斌义[21]在“现代物流务实”一文中对采购管理模式进行了细分,除了可分为集中制和分散制外,还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成单一来源采购、多来源采购;招标采购、谈判采购;协同采购和战略采购,以及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网上采购等,并认为集中采购更有助于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李雅萍[22]在“采购物流”一文中提出了集中制采购、分散制采购和混合制采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弊端:集中制使采购流程拉长,耗费时间,使紧急、临时的采购无法进行。而且,这种采购制度很难衡量采购绩效,容易出现采购物品与使用单位所需不符的情况。分散制则导致采购数量分割,采购者无法获得价格优惠,不利于企业统一核算,而且监控效果较差。混合制虽然集中了前两者的优势,但在如何界定何种物品、在何种情形下采用何种方式方面会产生困难。如果划分不好,就会产生前两种采购制度的问题。李建伟、徐伟[23]在“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一文中指出了目前施工项目的采购管理主要是集中于企业的集中采购,项目部只有很少的采购权,项目部重点负责现场材料管理,节约使用材料,减少浪费,但很多企业为激发项目经理的工作积极性,逐步放宽对项目经理的授权,包括材料采购权。吴强[24]通过对央行的实证分析,为集中采购的实施方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樊治平等[25]结合了某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实施集中采购的案例,研究了组织结构在集中采购战略环境下的变革方法与思路。此外,也有不少学者针对信息集中管理或联合采购的库存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Eppen[26]探讨了一个包含一个分销中心及若干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系统,研究了定期订货策略下零售商需求相互独立、性质相同的情况。基于Eppen的研究,Federgruen等[27]考虑了S型及(s,S)型两种订货策略,通过假定在某个期间所有零售商的需求服从一个联合正态分布,探讨了零售商的需求与时间无关、但在同一时期需求之间彼此相关的情况。Erkip[28]探讨了零售商性质相同但需求不相关的情形。Srinivas[29]等探讨了零售商需求相互独立且与时间无关,以及零售商性质不同的情况。很多学者也研究了类似的两级供应链系统[30][31],其中:RefikGullu[32]引入需求服从泊松分布的情形;Yossi等[33]假定需求随机且季节性波动。自Clark和Scarf[34]首次建模研究供应链中多级库存管理问题以来,许多学者研究了多级库存环境下的采购管理策略。Goyal和Gupta[35]分析了联合补充政策对多级库存控制的影响。Chen[36]采用仿真方法研究了多级、分布式、动态库存管理下的采购调度问题,并引入了紧急补货概念。张坚与戴更新[37][38]分别针对多阶段EOQ下多物资的合并订购策略问题给出最优策略及解法。关志民、周宝刚等[39]在此基础上引入批量折扣概念,讨论了多产品集中采购条件下的供应商选择与订购量分配问题。向晋乾等[40]针对集团各成员企业的需求为相互独立的情况,研究了在定期订货策略下集中采购的最优订货量。刘晓、柴跃廷[41][42]则以敏捷供应链为背景,研究了基于集中控制的准时化采购模型,并通过数值计算说明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43]。还有很多学者的文献[44][45][46]则以分销为背景对多级库存环境下的联合订购策略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