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衣食住行篇(7)

而这些记录真正成为向客人提供的菜单,已是16世纪中叶的事情了。1954年布伦斯维克侯爵在自己的宅第举行晚宴,每送一道菜,侯爵都要看看桌上的单子,当客人们知道他看的是今天的菜单时,十分欣赏这种方法。大家争相仿效,在举行宴会时,都预先制作了菜单,菜单便真正出现了。

T 恤的由来

T 恤是T—shirt 的音译名,保留了英文起首字母T。

T 恤最初原是干粗重体力活的工人们穿用的内衣。在20世纪初叶,服装公司的产品目录上T 恤仅仅是作为内衣来推销。到1930年,虽然作为内衣的形象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但人们已经开始试着把T 恤穿在外面。1951年《欲望号街车》电影在全美公映,白兰度的白色T 恤形象变得举国闻名,柔软体贴的T 恤衫把男性美从呆板、单调、循规蹈矩的传统上流品位的着装中解放出来,阳刚的身形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一时间成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摹本。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文化配合好莱坞电影进军世界的光辉时代,无形中促成了T 恤风潮的国际性蔓延。T 恤与牛仔裤、黑色皮夹克共同塑造了一种深深影响年轻一代的叛逆英雄形象,代表着对传统礼节、上流品位的极度藐视和摒弃。

T 恤的大规模流行风潮始发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妇女时装日报》声称T 恤是当年反文化的首席发言人。1975年据载有4800万件印花T 恤充斥于美国大大小小的服装市场,并在此后的多年中保持了这一势头。T 恤衫上的图案与文字只要想得出就能印上去。幽默的广告、讽刺的恶作剧、自嘲的理想、惊世骇俗的欲望、放浪不拘的情态都借此发泄无遗。

夜市的由来

我国的夜市出现很早。西汉时,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成都等大城市,商业都已经很发达。不过,当时的官府对这些城市的夜市严加看管,开市和闭市都规定具体的时间。东汉时,兴起了“夜籴”,这是夜市的萌芽。

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单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夜市正式出现。长安不论白天抑或夜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

《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并说“有卫士50人,以察非常”。这不仅说明唐代日中击鼓三百开市、日暮前七刻击钲罢市,且有卫士50人进行督促检查,可见当时市场交易中对时间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而真正由统治者发布明令,提倡夜市,当时在北宋。《宋会要稿》中曾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4月13日,召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半夜)已来,不得禁止。”北宋时,都城汴梁的夜市已初具规模,十分热闹,达到了“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夜市的时间要三更尽才歇。买卖的内容以各种时令食品、风味小吃为主。

“跳蚤市场”的由来

“跳蚤市场”实际上就是旧货市场,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1884年,巴黎市政府为了保持市容整洁,立法禁止沿街乱倒垃圾,并颁布法令让3万名靠拣破烂为生的贫民把市区堆积的垃圾搬运到郊区一个废弃的练兵场上。贫民们在垃圾堆里挑拣有用的东西,并就地随手出售。到了1886年,圣旺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市场。因为在这里出售的旧衣物上常带有跳蚤,巴黎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跳蚤市场”。

超市的由来

1916年9月9日,第一家自助服务商店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开业。它的经营者克拉伦斯·桑德斯在1917年将这种由消费者自行在货架上挑选商品最后结账的零售店经营模式申请了专利,这就是超级市场的雏形。

20世纪50年代,赫林区一位叫麦克·古伦的商店经理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吸引更多的顾客到商店里来?他想到了两点:一是要有充足、丰富的货源让顾客挑选;二是价格要低廉。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麦克·古伦终于想出了一个绝招——用“自动式”办法出售商品。麦克·古伦改装了一间废弃的车库,派人四处收集各类货物,把五光十色的货物摆在货架上,或分类放在货箱里,让顾客随意挑选。超市开张后,由于货物齐备、价格低廉、选购方便,而且能节约顾客的时间,深受人们的欢迎。消息传开后,许多顾客从四面八方赶来购物,场面十分热闹,生意相当兴隆。

超级市场很快风靡全球,为了使自己的商品在超级市场中更具有吸引力,广告和商品包装业也因此发展起来。

血型的由来

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通过输血救活了一个产妇的命,以后输血技术被广泛地采用。有些人输入血液后被救活了,但有些人却当场死亡,这是怎么回事呢?

奥地利病理学家兰特斯坦花了许多时间,想揭开这个谜。兰特斯坦在维也纳大学埋头工作十年之久,致力于血型的研究。但一直得不到政府的重视,也没有什么机构协助他研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接受了荷兰医学院的邀请,在荷兰完成了关于人体血型的初步论著。三年以后,美国洛克菲洛医院将兰特斯坦聘到他们的机构里,从此,他全身心投入血型分类的研究。

有一天,兰特斯坦邀请了五位同事一起做一项实验。他先分别从同事和自己的静脉中抽出5毫升血液,并把这些血液分离成淡黄色的“血清”和鲜红的“红细胞”,然后,他找来一个大瓷盘,在盘上分别滴下六滴自己的血清,再把所有六个人的红细胞分别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有的血清与红细胞毫无反应,有的却凝成了絮团状!

兰特斯坦把所有的结果列成了一张表,反复思考。后来,他终于明白:人类的血液有好几种类型。如果输血后,红细胞凝成了絮团状,说明两种血液不能相配,病人就会死亡;如果红细胞没有任何反应,说明两种血液可以相融,病人就能得救。经反复研究,兰特斯坦发现人类血液有着4种不同的类型,即A、B、O、AB 型。

“放风筝”的由来

风筝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用木、竹做风筝,相传其代表人物是木匠鲁班。《韩非子》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手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墨子》则记载了“公输子削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些文字记载,都看不出用绳子牵引,加之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因此可以想见,“木鸢”是用木料制作的,用现代语说是靠滑翔的鸟形飞行器,到了汉朝,才出现了用竹制框架、以纸糊之、以绳牵之、放之空中的“纸鸢”。到五代时,李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筝”声,因而得名“风筝”。

锯子的由来

有一次,鲁班被召进王宫,国王命令道:“给你三年时间,为我再造一座华丽的宫殿。”鲁班听了心头一惊:只有三年时间,连砍木头也来不及啊,叫我怎么造房子呢?可是,他不敢违抗国王的命令,只得点头答应。

那时候,砍木头用的是斧子,要砍下一棵大树得花好多时间,根本跟不上造宫殿的进度。鲁班常常抄小路赶上山去挑选木头。一大,天蒙蒙亮,鲁班正艰难地向上爬,不小心脚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觉得一阵刺痛。待爬起来时,鲁班才发现,他的手掌竟然让野草划开一道口子,鲜血直流。鲁班十分惊讶,仔细地观察起手掌中的那把茅草,发现茅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鲁班摘下一片叶子,在手掌上又试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了一道口子。

鲁班从中受到了启发,找来一段薄薄的铁片,在铁片边缘上磨制出像草叶上那样的小细齿,然后就用它来锯树。果然,不一会儿一棵大树就被锯倒了。以后,鲁班用这个既快又省力的方法砍了很多棵大树。不到三年,一座华丽的宫殿造好了。

鲁班就这样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把锯子。

袖扣的由来

最早的纽扣出现在5000年以前。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社会流行光亮、昂贵的琢钢纽;法国甚至在这种琢钢纽上精雕细琢出透花纹。从近代至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研制出很多人工合成材料,如玻璃、树脂、纤维素、聚乙烯等就被用作纽扣的材料;动物的角、蹄和精细的工艺品陶瓷都属于贵重品。材料的多元化,使装饰性与实用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

袖扣的起源与军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进入意大利作战。在翻越阿尔卑斯山时,由于气候寒冷,衣服又很单薄,许多士兵被冻得流稀鼻涕,因而经常用袖口擦,把袖口部位弄得很脏。

治军严格的拿破仑觉得这样有损军威,便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在士兵袖沿向上的一边钉3颗铜纽扣。这样一来,当士兵再流鼻涕时,他们没法用袖口去擦,从而保持了衣袖的整洁。一位军官由此受到启发,认为把纽扣钉到袖沿向下的一边,可以减轻袖口接触桌面时的磨损。于是,军官袖口向下一边又都钉上了3颗纽扣。这个办法传到民间后沿用至今。这就是西服袖口部位有3颗纽扣的来历。

电视机的由来

1906年,苏格兰青年贝尔德建立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立志要制造一台电视机。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1925年他终于利用旧无线电器材、旧糖盒、自行车灯透镜和旧电线等废旧材料,造出了世界上最原始的电视摄影机和接收机。在试验中,荧光屏上显示了图像。1926年1月27日,贝尔德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向40名科学家表演了他的发明。他在一间屋内放电视,科学家们在另一间屋内观看,荧光屏上出现一个人在抽烟和说话的画面。这次表演后来被国际公认为第一次公开播放电视的日子。

1939年美国RCA 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 彩色电视机。

吸尘器的由来

在电吸尘器问世之前,各种吸尘器都是用风箱吸尘,有的用手操作,有的用脚操作,还有的是借助于打扫器上的轮子操作。这类装置大都很笨重,至少要两个人来操纵:一个转动曲柄或踏风箱的踏板,另一个拿着吸嘴对着地:板吸尘。它们的主要优点是结实耐用。

小型电动机问世之后,为吸尘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英国工程师赫伯特·布思主要从事桥梁建筑和大型滑轮的设计,1901年,他解决了如何把灰尘从空气中滤去的问题,因而成了第一个实用的真空吸尘器的发明者。他曾看过一种新的打扫器的表演,这种打扫器的工作原理是把灰尘吹走。布思认为采取把灰尘吸进去的方法更好些。于是他回到家中进行试验,并很快发明了灰尘过滤器。布思研制的第一个吸尘器很大,清扫时用马拉到路上,然后用800英尺长的软管伸到房屋里,把灰尘吸掉。由于吸尘器发出的噪音太大,常常使拉车的马受惊,以至于受到警察的干预。从那时以后,各种真空吸尘器都基本采用了布思的原理。

算盘的由来

早在汉代的《数术记遗》一书中,就曾记载了14种上古算法,其中有一种便是“珠算”。据南北朝时数学家甄鸳的描述,这种“珠算”,每一位有五颗可以移动的珠子,上面一颗相当于五个单位,下面四颗,每一颗相当于一个单位。这是关于珠算的最早记载,与后来流行的算盘并不相同,而且在当时也没有普及流传。

大约到了宋元的时候,珠算盘开始流行起来。元代末年有一本书叫《南村辍耕录》,其中记载了江南的一条俗谚,说新来的奴仆像“擂盘珠”,不拨自动;过了一段日子像“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到最后像“顶珠”,拨它也拨不动了。俗谚里都已经有了“算盘珠”的比喻,说明珠算盘的运用在江南一带已有了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的普及了。不过当时算筹并没有废除,筹算和珠算同时并用。

从15世纪开始,中国的珠算盘逐渐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对这些国家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后又经欧洲的一些商业旅行家把它传播到了西方。现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一致公认,珠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在世界已进入电子计算机时代的今天,珠算盘仍然是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

高跟鞋的由来

关于高跟鞋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当时,路易十四苦于自己身材矮小,不能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他高贵的气度,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双高跟鞋。此后法国贵族男女们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

还有一种传说是,15世纪时威尼斯有个商人,外出时害怕漂亮的妻子行为不端,就给妻子定做了一双后跟很高的鞋,以防止妻子外出。可妻子看到这双奇特的鞋后,觉得十分好玩,就让佣人陪着她走街串巷,出尽了风头。人们觉得她的鞋很美,争相仿效。于是高跟鞋很快就流行开了。

烹饪的由来

我国的烹饪技艺,是经过一代代厨师在实践中逐步发展的。

我们祖先发明钻木取火之后,过去难于下咽的兽肉、鱼鳖、螺蛤等食物,可以“炝生为熟”、“燔而食之”了。炝、燔就是烧烤,上古时人们最早的肉食正是烧肉和烤鱼。这时人们还学会把含有丰富淀粉的植物种子和根茎放到热灰或烧穴中去煨熟了吃,堪称是古代最早的熟食素食了。烹饪正是这样产生的,但这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烹饪,因为当时尚不会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