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心赋注
  • 延寿
  • 1202字
  • 2015-12-26 15:06:30

出迷之津。履玄之始。

因心而迷。因心而悟。因心而生。因心而滅。如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不唯迷悟之始。自行化他。須明此旨。如古德云。求大乘者。所疑有二。夫大乘法體。為一為多。如其是一。即無異法。無異法故。無諸眾生。菩薩為誰發弘誓願。若是多法。即非一體。非一體故。物我各別。如何得起同體大悲。由是疑惑。不能發心。今為遣此二疑。立一心法者。遣彼初疑。明大乘法唯有一心。一心之外更無別法。但有無明迷自一心。起諸波浪流轉六道。雖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動作六道。故得發弘誓之願。六道不出一心。故能起同體大悲。如是依於一心。能遣二疑。得發大心。具足佛道。

義似華開。行同雲起。

一心無盡之義。如華開錦上。一心真如之行。猶雲起長空。如華嚴錦冠云。法界功德大悲雲者。法喻雙舉也。然大悲十義。故同於雲。一從法性起。如雲起於空。二感應而生。如龍吟雲起。三性相體離。如雲無心。四充法界。如雲滿空。五用無盡。如雲不竭。六能密祐。如雲高覆。七動地警物。如雲震雷。八放光明。如雲發電。若以三昧為雷。智慧為電亦得。九普宣大法。如雲注雨。十用罷即寂。如雲無依。具此十義。故喻於雲。

當覆一簣之日。山聳千尋。元行初步之時。程通萬里。

百尺之山。起於累土。千里之程。起於初步。合抱之樹。生於毫末。滔滔之水。起於濫觴。如一念心生。若善若惡。善則遠期佛果。惡則永劫沈淪。應須護於初念。

真俗無礙。其道在中。非即非離。常泯常通。應用恒沙。求之而奚窮祕跡。含容百巧。窺之而靡衒殊功。

維摩經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以足跡不可尋。又一心具足。若向外求。即內不足也。此一心妙道。是無功之功。非有為所作。故不可誇衒其功矣。

易辯邪途。難探正穴。聽之者無得無聞。演之者非示非說。

諸佛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凡有見聞。皆是眾生自心影像。則說唯心說。聽唯心聽。離心之外。何處有法。古德云。如來演出八辨洪音。聞者託起自心所現。如依狀貌變起毫端。本質已無。影像如在。羣賢結集自隨見聞。依所聞見結集自語。良以離自心原無有外境。離境亦無內心可得。諸傳法者非授與他。但為勝緣。令自得法。自解未起。無以悟他。自解不從他來。他解寧非自起。是故結集及傳授者。皆得影像。不得本質。無有自心得他境故。是知結集。乃是自心所變之經。至傳授者。傳授自心所變之法。得影非質。思而可知。若能常善分別自心所現。能知一切外性非性。此人知見可與佛同。所說之法與佛無異。悟入自覺信智樂故。

妙峰聳於性地。仰之彌高。

華嚴經云。善財南行。向勝樂國。登妙峯山。參德雲比丘。妙峰者。心為絕待之妙。高顯如山。故稱妙峰。德雲語善財言。我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現其像故。

法水涌於真源。酌而何竭。

此一心常住之法。用而無盡。體不可窮。一得永得。盡未來際。

包空而遍。匝界而周。是以大忘天下。方能萬事無求。火災欲壞之時。一吹頓滅。

般若經云。三千大千世界劫火洞然時。菩薩能與一氣。欲令頓滅。應學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