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疟来呕吐,失血成块且多,乃平素劳伤积瘀,因寒热攻动胃络,瘀浊遂泛。血后肢冷汗阳明虚也。但疟邪仍来,口渴胸痞。虽是热邪未尽,然苦寒枳、朴等药再伐胃气,恐非所宜鲜生地 生鳖甲 知母 生白芍 牡丹皮 竹叶心疟热攻络,络血涌逆,胁痛咳嗽。液被疟伤,阳升入巅为头痛。络病在表里,攻之不肯散,议搜血分留邪伏热。

鳖甲 丹皮 知母 鲜生地 桃仁 寒水石面赤口渴,脉大而空,劳倦夹虚,不可纯作时疟感治。

桂枝木 炙甘草 泡淡黄芩 生白芍 南枣肉 生姜脉空搏,面赤舌白,消渴汗出,昼夜不已,两足逆冷,寒热潮迟。此积劳阳虚,外邪易陷,本虚标实,复进柴葛加消导,谓之劫津,仍宜和营主治。

归建中去糖。

又 淡黄芩 知母 花粉 乌梅 广皮白 制半夏 草果 枳实 白芍外寒势缓,热渴势甚,此少阳木火迫劫胃汁,脘中津衰。热蒸痰饮,倘饮水过多,中焦不运,恐为水结。仿白虎之意,不泥其方,以示勿太过耳。

鲜竹叶 飞滑石 乌梅肉 麦门冬 知母 生白芍胃为肝阳之扰,冲气如呃,热时烦躁不眠,纯属里证,法当酸苦泄热,俾阳明凝和。

知母 淡黄芩 生鳖甲 卷心竹叶 丹皮 生白芍 乌梅肉胃虚热气上行,故觉气塞,当养胃阴生津,使阳和则邪清。积劳有年之体,甘寒为宜。

人参 竹叶 知母 粳米 麦冬 石膏 生甘草又 鳖甲煎丸,早服七粒,午时七粒,暮时七粒,白滚汤送下。

又 生牡蛎 桂枝木 人参 花粉 生白芍 乌梅肉间日疟脉弦,烦渴无汗,头微痛,往来寒热欲呕,可与小柴胡汤。

柴胡 人参 生姜 黄芩 半夏寒热虽止,心热口渴,营分余邪未解。仿景岳玉女煎意,滋清营热,此伏暑可去。

生地 知母 生甘草 生白芍 生石膏 竹叶心口鼻吸入,上焦先受。因阴虚内热体质,咳嗽震动络中,逆致血上而胀。烦渴寒热,究是客邪,先以清暑方法。

杏仁 竹叶心 黑栀皮 连翘心 石膏 荷叶汁阴虚者邪未尽,瘅热汗解,用景岳玉女煎。

石膏 竹叶心 生地 知母 麦冬 白芍夏季疟发,温热恒多。攻下动里,里伤邪陷,变痢大痛。利频不爽。强食脘中遂胀,湿热阻遏,气偏滞也。况久病大虚,恐有变厥之虑。

黄连 黄芩 人参 乌梅 白芍 当归。

手指尖及背部皆寒,唇舌亦皆麻木。夫背为阳脉经行之所,四肢亦属诸阳之本,况麻为气虚,凡阴伤阳无不损,当撤去苦寒,进和中制木意。

人参 炙草 炒白粳米 新会皮 木瓜 白芍 炒荷叶蒂脉大右涩,舌白,鼻窍干黑,不饥不食。由暑湿内伏,新凉外来成疟,汗泄表解,伏气,填塞胸臆,余热结于气分,思得肺化,如秋冬天降,则清肃令行。况初病身痛,亦湿热阻气之象,诸家不及道此。

栝蒌皮 杏仁 黑栀 郁金 川贝 枇杷叶肥人多痰多湿,暑热夏受,秋深凉来,伏热乃发。汗多不解,非关表寒;烦渴喜饮,均病。肺失降而胸痞闷,湿邪盛而战栗多。湿热合邪,同时气分,是太阴、阳明之疟。医不分经络混治,所以旬日之外邪未退舍也。

木防己 杏仁 炒半夏 枳实汁 生石膏 炒浓朴 生姜汁巅胀汗多,脘痞欲呕,热多寒少。初因遗泄阴伤,伏暑内发为疟,忌用柴、葛再泄其阳淡黄芩 花粉 蒌皮 杏仁 醋炒半夏 豆蔻 橘红 飞滑石寒热已止,脘痞不饥,此清阳不主运通,益气佐以芳香醒中。

人参 白蔻仁 炒白芍 陈皮 炒半夏 茯苓舌灰白,胸痞,疟来欲呕昏厥,热时渴饮,此暑热不解,邪欲深陷,议泻心法。

黄连 黄芩 浓朴 半夏 杏仁 姜汁脉数,舌边白。暑湿热内伏为疟,呕逆胸满,间日寒热,邪势未解,议以酸苦泄热主治川连 草果仁 黄芩 广皮白 乌梅 知母 半夏 生姜脾肾阳虚,背寒吐涎。邪虽未尽,又虑正伤,扶正驱邪,以冀劫疟。

人参 草果仁 炒焦半夏 生姜 乌梅肉 新会皮粤中阳气偏泄,途中烦劳涉虚。暑热内伏,凉风外加,疟来间日者,邪深不得与卫气阳但客邪六气,总化为热。吐蛔消渴哕逆,厥阴、阳明病也,里证显然,柴、葛泄表动阳,须川黄连 人参 黄芩 乌梅肉 生姜汁 枳实 半夏 生白芍病起腹痛泄泻,继而转疟。舌腻,渴不能饮,呕逆吐痰,脘中热闷,乃暑热内伏,足太阳不主旋转运通,有以霍乱而起。缘未及分经辨证,邪留不解,有内结之象。不特老人质弱,如今霜降土旺,天令欲收,邪势未衰,未为稳妥,议用泻心汤法。

淡黄芩 川连 杏仁 炒半夏 浓朴 姜汁头痛恶心呕涎,冷自四肢起,舌白渴饮,胸痞闷,眼白带黄,汗多,乃太阴湿疟也。夏秋伏邪而发,并非暴受风寒,不可发散。

杏仁 枳壳 广皮白 半夏 藿梗 蔻仁 浓朴 姜汁疟发于秋,名曰伏气。两旬不解,消滞清火而不见效。寒少热多,口渴喜暖,心中懊能自主。是无形气结,蒌、连、枳、半,只治有形有滞,寒热未能开提,懊 气结,况无汗为烦,表里气机不行,显然窒闭,宗仲景栀豉汤,一升一降,以开其结。

栀子 香豉(各三钱)浴后寒热,卫阳损也,用建中汤。

人参 归身 桂枝木 蜜姜 黄 炙草 白芍 大枣阳气发泄,寒热脉大。

蜀漆 龙骨 人参 桂木 牡蛎 生芍左数甚。

人参 五味 山药 熟地 芡实 茯神左数寒热。

人参 桂枝木 南枣 炙草 牡蛎又 人参 生白芍 生牡蛎 乌梅肉 炙甘草 小麦又 何人饮。

又 鳖甲煎丸。

从来通则不痛,通者非流气下夺之谓,作通阴阳训则可。阅《内经》论痛,都因寒客。

今脉左搏而大,气坠便不爽,宛是阴液少,气失疏泄。议用辛酸甘缓,而和体用。

小茴香炒当归 生白芍另参汤远药进。

又 熟地 炙草 山药 秋石丸 五味 白芍 茯神脉左细右空。小产亡血未复,风邪外袭营卫孔隙,寒热汗出。视目紫晦,面色枯痿,其真气衰夺,最虑痉厥之变。此辛甘缓和补法,以护正托邪。

人参 白术 干姜 桂枝 炙草脉虚数,舌白。身痛脘痞,有痰,寒热日迟。此阴阳两损,时令湿邪外薄,内应太阴,谓之虚邪,宜从中治。

人参 半夏 知母 生姜 茅术 陈皮 草果仁 乌梅肉夜来忽然昏晕,目无光,筋骨痛。营液暗损,任、督皆惫之象。

人参 炙甘草 鹿茸 当归 酒炒白芍 鹿角霜自昏厥以来,耳聋舌白,呕逆涎沫,大便不通,必有暑邪吸入胃脘。此肝气升举,诸阳,腑气窒塞,恐内闭昏脱,最为可虑。体虚夹邪,先清邪以安胃,议以酸苦泄热驱暑。暑汗无止涩之例,总以勿进表散,乃里症治法也。

川连 黄芩 广皮白 乌梅肉 生姜汁 炒半夏 枳实两脉皆起,神气亦苏,但大便未通,中虚舌白,理难攻下。况肝虚易惊,又属疟伤致厥,仲景虽有厥应下之文,验诸色脉,不可徒执书文以致误。

人参 半夏 生白芍 川连 枳实 乌梅肉前此未尽疟邪仍至,兼之恼怒,肝气结聚中焦,补虚之中必佐散邪开结。

人参 生牡蛎 白芍 橘红 炙鳖甲 丹皮产后下虚,利后为疟,是营卫交损,况色脉并非外邪,补剂频进不应,由治错乱。经云∶阳维为痛苦寒热。

人参 桂枝木 炒当归 鹿角霜 炙甘草 炮黑姜积劳伤阳,哀戚动藏,重重内损,其夏秋伏邪,已深在重围。此从阴经而来,朱汉老非,病患服药而安,温药助阳也。考三阴而投温补扶正,正谓托邪。知母入咽即呃,阳明之阳几渐,不饥不食不寐,阳不流行,三焦困,脾胃惫矣。肛坠属阴伤气陷,难任纯刚之剂。

人参 当归(米炒) 浓朴 麋角(酒浸烘) 炮姜 草果阴疟足太阴经,先进柴胡姜桂汤。

柴胡 黄芩 栝蒌根 甘草 桂枝 干姜 生牡蛎疟两旬不解,寒多热少,是为牝疟,进牡蛎散。

牡蛎 龙骨 肉桂 白芍 云母 蜀漆 炙草 大枣牝疟寒多,内热心悸。

阳旦汤,加生牡蛎、花粉。

劳疟不止,肢肿寒多。

阳旦汤,加牡蛎、云母石。

阴疟四月,汗泄,下肢肿。

早服八味丸。

淡附子 细辛 生白术 泽泻厥阴阴疟不止,能食。

熟地炭 淡苁蓉 牡蛎 五味子 鹿角霜 龙骨阴疟三年不愈,下虚遗泄。

蜀漆 牡蛎 炙黄 桂枝 龙骨 炙甘草阴疟久虚。

益气汤加附子。

阴疟脉沉,渐背寒肢冷,脘中食入痞满。此属阳气伤极,春深木旺,恐变浮肿胀病,宜理中兼理下焦,勿得驱邪治疟。

附子桂枝人参汤,加块茯苓、生姜、大枣。

冬月伏邪,至春发为温疟,汗出不解,非因新感可知。脉虚,先有遗症,忌进耗散真气,和正解邪为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