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荷兰/斯宾诺莎/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体系的代表

背景介绍

斯宾诺莎所处的17世纪,正是欧洲封建制度走向瓦解,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长的时候。他的祖国荷兰已经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已经产生出以培根、霍布斯、笛卡儿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思想的代表人物。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名著概要

《伦理学》由5个部分组成,分别讨论了上帝、自然、心灵的起源、情感以及人类的奴役和自由问题。每部分中有界说和公则或公设,公则或公设下设有诸多命题,各个命题后有证明,有些还有附释和绎理,全书的结构完全是几何证明式的。

本书从论述神的本性开始。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神、实体和自然这三个术语的含义是一样的,神即自然,即实体。神是唯一的、无限的,其本质就包含着它的存在。实体是自因,即自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和根据,它不需要别的东西来说明其存在。不仅如此,神是万物的自由因,万物的存在以神为根据,预先为神所决定。任何别的方面的知识的获得都要以对神的认识为前提。

斯宾诺莎像

斯宾诺莎是一个唯理性主义者,哲学史上最完善的形而上学体系之一的创建人。

作者简介

斯宾诺莎(1632~1677),犹太人,荷兰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1639~1645年,他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被视为犹太教的希望——“希伯莱之光”。毕业后经营商业,1652年进拉丁文学校学习拉丁文,兼授数学、希伯莱语。1656年,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公会永久性地革除了斯宾诺莎的教籍,因为他发布异端学说,公开地对《圣经》中记述的历史表示质疑。斯宾诺莎富庶的家庭随后也因此宣布剥夺其继承权,当时的他只有24岁。斯宾诺莎移居到阿姆斯特丹等地,以磨制镜片为生,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的研究。1660年,斯宾诺莎迁居莱茵斯堡后,他以通信方式组建了一个哲学学习小组。1662年,他给莱登大学神学系一个学生讲授笛卡儿哲学,讲义后来辑录成书。他的思想通过通信方式传播到欧洲各地,赢得人们的尊敬,普鲁士曾邀请他到海德堡大学任哲学教授,被他谢绝。这样的遭遇反而使他可以潜心思考哲学问题,1660~1675年,斯宾诺莎用近15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伦理学》和《神学政治论》、《政治论》等代表性的著作。斯宾诺莎的一生思想自由、品德高尚,是哲学家的榜样。他的主要著作还有《笛卡儿哲学原理》、《知性改进论》等。

名家点评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评价:“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和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

在《伦理学》第二卷中,斯宾诺莎讨论了心灵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心灵虽然是实体的无限属性之一种,但是对道德行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与传统思想否认自然界的完满性不同,斯宾诺莎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上帝的部分,都是完满的。

关于人的奴役和自由问题,斯宾诺莎指出他的目的是使人摆脱奴役状态,从被动的情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理性的指导下自由地生活。人的自由的获得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认识神的本性的必然性,二是使情感服从理性的支配。受情感支配的人是被动的,受理性支配的人是自由的。真正的理性生活需要对神的理智的爱,需要对神有真正的知识。心灵最高的善,即至善,是对神的认识和追求。对感官享乐和名利的追求不是对真正的善的追求。

斯宾诺莎的哲学系统的根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如下三条:1.一切事物不是在自身内,就必定是在他物内;一切事物如果不能通过他物而被认识,就必定是通过自身而被认识。这可以叫做本体论——认识论的存在原则。2.如果有确定的原因,则必定有结果相随,反之,如果有确定的结果,必定有原因存在;认识结果有赖于认识原因,结果的知识包括原因的知识。这可以叫做本体论——认识论的因果原则。3.凡两个东西之间无相互共同之点,则一个东西不能为另一个东西的原因,这个东西不能借那个东西而被理解,这可以叫做本体论——认识论的关系原则。根据这三条本体论——认识论平行原则,斯宾诺莎研讨神、人和人的幸福等问题。在论神中,斯宾诺莎首先把神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东西,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现永恒无限的本质。他认为神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之所以存在的理由或原因不是在神的本性之内,就必定在神的本性之外。神是唯一的,除神之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神是万物的自由因,神是永恒的。斯宾诺莎认为万物都预先为神所决定,但并不是为神的自由意志或绝对善意所决定,而是为神的绝对本性或无限力量所决定。

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是一种特定的有限样态,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正当的人类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奠基于对如下问题的正确理解:情感的源泉、性质和类别,情感的奴役力量、理智的自由力量。一切有限样态的现实本质都是努力,人的现实本质体现为不同层次的努力:意志、冲动和欲望。情感源于欲望,情感是这样的身体情状及其观念,它们使人的身体竭力保持自己存在的力量得以增加或减少,促进或阻碍。情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区分标准是情感的原因。人自身力量是弱小的,必然受制于情感,顺应自然本性的需要,满足外在物体的存在本性之所求,这使人在意志、克服情感时无能为力,这就是情感的奴役力量,而理智却能克服情感的奴役力量,使人达到心灵的幸福和自由的起点。如果拥有正确的知识、必然的知识、全面的知识,心灵具有理智的力量,尤其是自觉地获得了关于神的永恒的彻底得知,那么就是自由人,自由人的本性就在于他自身的存在力量处于神之中。斯宾诺莎从“努力”出发相应于人的知识的不同阶段思考人自身的存在状态,将人的存在状态分为奴隶时代、理智时代和神性时代。

觉醒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指出受理性支配的人是自由的,受情感支配的人是不自由的。画家威廉姆·亨特这幅名为《觉醒》的作品描述了偷情男女中的女子猛然觉醒到自己道德的堕落,挣脱着从情人的怀抱中起来。画家着力表现女子因美好事物而觉醒的瞬间正是斯宾诺莎所说的受理性支配的情感。

经典摘录

● 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

阅读指导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斯宾诺莎不仅因其思想的深邃而著名,也因其人格的高尚而被称颂。他的伦理学意在让人以认识真理为天职,认识真理与实践道德相一致。他的一生正是追求真理与道德的一个范例。尽管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没有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局限,但其在历史上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