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与上海教育电视台(7)

实行栏目长机制是锻炼队伍,加快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在激烈的荧屏大战中取胜,归根到底取决于队伍的整体素质,电视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推出栏目长制度,给一批富有朝气与责任感、上进心的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实践,经受全面锻炼,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台职工队伍中拉得出、打得赢的骨干和中坚,如果能造就这样一支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智慧才干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那就是我们台的一笔最可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台与兄弟台竞争的强大支持。

实行栏目长制度是教育台自我发展的需要。也许,兄弟台的编导们用不着去拉广告、搞赞助,因为有巨大的广告收入提供充足的制作成本。而我们作为初创台,广告局面的打开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经济上的压力需要全台各部门一起来承担、来分解。上海教育台是个刚满周岁的婴儿,事业才刚起步,无论在条件、影响上暂时都无法与上海其他电视台相比。然而辩证地看,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虽无优势,却也无包袱,可以轻装上阵,跑步占领制高点,形成行业优势,栏目长就是一批冲锋在前的坚强战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想不到,栏目长制度一宣布,得到了台里全体员工的积极响应,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许多员工踊跃报名,争当栏目长,当9个栏目的招标书贴出以后,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编导与职工,当天就有7个栏目被人揭榜。像《心灵手巧》栏目就有6人参与竞争,其中有1人写了4份策划书,在参与揭榜的人员中,有原来的编导、节目主持人、灯光、摄像、美工、广告人员。台里不拘一格选人才,《心灵手巧》最后选中一位摄像来担任栏目长。

过去,不少编导做节目,打预算,躺在教育台的身上,一个月完成几档栏目就算不错了,很少考虑栏目的总体发展与台的整体建设,特别是考虑经济效益,碰到困难,往往将矛盾上交。现在实行栏目长制后,台里的压力向下传递,每个人都具有了主人翁思想,每个人都增强了责任感。《欢乐天地》栏目长原本担任这个栏目的编导,当时只负责每周一档节目,而现在,她考虑整个栏目7天的安排,总体的策划设想,以及宣传包装、广告赞助,担子显然要比以前重得多了。为了增强栏目长的光荣感、责任感,台里专门召开了隆重的聘任大会,会上向9个栏目长郑重地发放了大红聘书,栏目长们纷纷上台表态。《家庭保健》栏目长狄善乙说:“进教育台一年有人说我老了10岁,我决心花2个10岁的精力搞好这个栏目”。《法苑传真》栏目长徐皓说:“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有线电视台都有法制这个栏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我决心开拓栏目的新内容,为教育台创一个响亮的栏目。”《心灵手巧》的栏目长潘伟平聘任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栏目的策划之中,《家庭保健》的栏目长还订了许多卫生保健的报刊,加强自身的学习。

过去拍片子,编导伸手向台里要制作经费,不大讲究成本,现在栏目长要完成台里规定的经济指标,这种效益意识大大增强了,栏目长开始学习广告政策,不断开拓片源,学着谈广告、拉赞助。《文明史话》的栏目长宋政半夜3点钟拿着计算器躲在被窝里算成本账。《法苑写真》的栏目长徐皓带了3万元支票来参加栏目的答辩会,每个栏目长都在思考怎么花较少的成本拍出较好的片子,投入与产出怎么成比例。

过去,台里也曾动员大家办节目要借助外脑,依靠社会力量来制作,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小台更要这样做,但效果不明显。现在,栏目长制度一下去,大家自觉地走向社会,搞调查研究,请社会上行家出点子,并纷纷寻找台外的制作基地,大多数栏目都找到了自己的靠山和依托。如《家庭保健》与卫生局、医药局联系,《ETV家庭教师》依托市教育局,《信息高速公路》与市科委保持联系。

栏目长制度的实现,抓住了管理改革中的“龙头”,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全台各方面的改革。如人员聘任、多余人员的出路;总编室的审片、时段的科学安排;办公室的保障服务;财务的审计监督;技术部门的优质服务等,各部门纷纷制订配套措施。同时,栏目长昂扬的精神面貌对全台人员也是一个鼓舞和鞭策,他们满负荷的高速运转,给那些工作量不足的岗位和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了有些同志主动找领导要求加大工作量的可喜局面。

虽然,栏目长的制度随着台的发展有所完善和变化,但它所体现出来的改革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特别是在建台初期,在台的原始积累阶段,这样的一种机制,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不要“红包”要“点子”

1996年9月15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新闻界吹来一股“绿叶风”》。文章赞誉了上海教育电视台精神文明建设,抓职业道德的成果,介绍了我们抵制“有偿新闻,不要红包要点子”的做法,并配发了评论称赞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做法,“能顶这股‘风’,能悖这个‘礼’,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真乃好风气!”

在新闻界,收取“红包”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些单位为了对“远道而来”的记者表示感谢,会为他们准备好一份装在信封中“车马费”、“误餐费”(红包)。刚成立的教育电视台的记者,开始也不当回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取“红包”的现象有了蔓延之势,出现了有个别记者学会对采访“选题”、“地点”的挑选,有利就去,没利不去,节目部的个别编导希望调到报道部当记者,车队的个别司机甚至提出要轮流开采访车的不正常现象。这时候,台里发生了一件事情,节目部的一名编导收受他人礼金数千元,把为对方拍片子与个人拿好处作为一种交换,被台里发现,这一严重的事件使全台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台领导决定以此为契机,给予那个编导除名的严厉处分,并在全台上下开展一次整顿台风台纪的教育活动。在这场整风活动中,报道部的反响最为热烈,通过学习讨论,唐洪平等几名党员记者率先提出了“拒收红包”的自律要示,为使拒收“红包”落到实处,唐洪平代表大家起草了一封题为《不要“红包”要“点子”》的公开信,要求记者在每次外出采访时把“公开信”带在身边,遇到有人送“红包”时,就主动把我们的“公开信”连同“红包”一起退回给对方,这封“公开信”是这样写的:

被采访单位:

被广大观众亲切地称为“绿叶台”的上海教育电视台,自1994年2月27日开播以来,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为恪守新闻采访的职业道德,本台记者外出采访一律谢绝“红包”,请您予以理解、支持和监督。不要“红包”,但我们恳切希望您给我们多提建议,你对我们教育电视台有哪些希望和要求;你喜欢从教育电视台看到什么样的节目;您有哪些好主意、金点子,欢迎您随时给我们来信来电,并随同下面的“观众调查表”一并寄给我们。再次感谢您对我们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厚爱。

上海教育电视台报道部

这就是上海教育电视台提出不要“红包”要“点子”的真实由来,报道部的这一做法立即得到台领导的充分肯定,台领导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地在全台开展了“树理想,讲团结,比贡献,奔事业”的教育活动,大力提倡新闻职业道德,自觉抵制“有偿新闻”,向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宣战。

一个双休日的上午,报道部主任唐洪平一行3人来到市有关部门召开的一个评选会议上采访,刚签过到,工作人员就递过来3只信封,小唐问:“是不是会议材料?”答道:“不是的,是评审费”。小唐边把信封还给对方边说:“我们台里有规定,不能收”,对方解释说:“这是评委评审费,你们也算评委,不要紧的”。小唐说:“我们是来采访的,不是评委,怎能收评审费?”他硬是把信封退了回去,会议开始后,会议秘书长又把小唐拉到一边说,“这是一点交通费,你们收下吧”。小唐再次予以谢绝,并给了他一封“不要红包要点子”的公开信。事后,唐洪平收到了那位秘书长的回信,在信中称赞教育电视台记者好,教育台真了不起,他还说到了对教育台节目的一些想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又有一次,两位记者去采访一项教具评比活动,主办单位要给他们劳务费,他们一面婉言谢绝,一面送上公开信。不久,报道部收到了这家单位的感谢信,在信中还提供了很好的报道线索,他们提出,现在不少厂家生产的课桌椅不符合标准,不受学生欢迎,建议教育台对这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部领导看到这个点子后十分高兴,马上组织记者到几所中小学校进行采访,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我们的生产设计仍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大大落后于90年代学生身体的发育、生长。不久便成功地组织了电视连续报道“90年代的学生坐70年代的课桌椅”,这组新闻报道既分析了原因,又提出了解决的路子,播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市和中央的一些新闻媒体或加以转载或据此再作文章。后来,这组报道在上海市广播电视好新闻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奖。

那年暑假,台领导收到了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尚汉骥教授写来的一封信,尚教授是上海五四中学的校友,他在信中写道:“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又是我的母校五四中学正式复校的日子,贵台记者苏晓等同志一起来进行采访和报道,他们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和负责,不仅拍摄了复校仪式,还主动拍摄了校史陈列室等镜头,制作了很好的节目。令人钦佩的是,他们不接受五四中学给予的任何招待,不仅谢绝了会后的聚餐,连茶水也不喝一杯,他们这种敬业精神得到了五四中学师生和校友的高度赞扬,特来信表示感谢,相信今后教育台一定会越办越好,在科教兴国中发挥重大作用。”在信中,给了台长一个“金点子”,他建议我们深入挖掘教育台台标“绿叶”的无形资产,打“绿叶”大品牌,树“绿叶”新形象,借科教兴国的东风,最终建立“绿叶”集团。

在采访的过程中,有时候很难在现场拒收红包,回台后记者就如数上缴给台里。台领导表示,我们宁可贴邮寄费,也要把钱退回去。在报道部的影响下,节目部、广告部、总编室、办公室、技术中心等部门的同志都能廉洁自律,拒收或上缴各种名目的“红包”已蔚然成风,总编室是每年有几百万元的购片指标,从总编室主任到具体经办人员坚持不拿回扣;技术中心一位同志将购置灯具时的1000元回扣上交了,制作部主任将节目制作中对方送的6台小霸王学习机上交了,节目部拒绝合作单位给个人好处而压低付给台里制作费的做法,先后经手上千万元设备的技术中心同志也从未拿过一分钱的回扣。

有位市领导这样赞扬教育台:“抓队伍建设,教育台做得很好,别的不讲,新闻界收红包没有解决,教育台做到了,应该表扬,有偿新闻没有解决,不是小事,是关系到党和事业的大事,就凭这点精神,你们办成一流的电视台我就充满信心。”

“不要红包要点子”这件事,我台还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市记协、市广电局联合召开的“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禁止有偿新闻交流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绿叶大厦诞生记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的光辉节日来临之际,人们突然发现,在上海的东北地区毗邻和平公园处,崛起了一幢具有特殊风格的高楼,这就是上海教育电视台的绿叶大厦。

绿叶大厦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主楼16层,高77米,裙房4层,高21米,5层和20层平台各建有一座全玻璃圆顶、钢结构的塔楼(顶高98米),虽不能旋转,但登上90.5米高塔楼,仍不愧是观景胜处。大楼东南两面的和平公园,大片绿地,园林美景,尽收眼底,抬头望东,陆家嘴东方明珠塔,杨浦、南浦大桥雄姿犹如耸立在咫尺之间,整座大楼呈奶白色,浅银灰色玻璃幕墙,镶配在银白色的铝框上,和谐又协调,裙房底部4米,挂上了略显红藕色的花岗岩烧毛板,庄重又带几分暖意,使得主楼既挺拔又稳重,大楼北临大连路,北立面裙房挖出三条圆弧线,更使大楼富有现代感,普通的建材,简洁的风格,表现出大楼的独特定位,这是一幢多功能的高度智能化、高效节能的现代化电视大楼,鹤立于周边地区建筑群落,绿叶人为之振奋,为之骄傲,因为他们为此而奋斗了五年,他们最透彻理解,大楼的诞生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