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寻觅真心,想说爱你不容易(2)

债台高筑:消费是为了安抚痛苦

张凯从出生开始到30岁博士毕业,从没离开过家门,衣食住行都有父母照料,而他只知道一门心思地学习。由于天资聪颖,他考试升学几乎顺风顺水。而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让张凯对社会生活缺乏必要的了解。

这一天,刚从导师家里出来的他路过超市门口,发现很多人围在一排桌子前,一问才知道是在免费办理信用卡,这种卡不仅能够透支消费,还有礼物赠送。这对张凯来说,是件挺新鲜的事。于是,张凯坐下来也办了一张,他想这样一来,他再和女朋友出门就不用总向父母要钱了。

从此,张凯过上了有卡一族的生活。

信用卡改变了他多少年来买什么都要向家里伸手的生活,渐渐地,他找到了当家做主的感觉。他慢慢意识到,原来摆脱父母控制的生活竟是如此畅快。

博士毕业后,工作、结婚,张凯过上了“独立”的生活,除了林梅偶尔嫌他赚钱少,父母偶尔抱怨他“月月光”要向老人伸手要钱,一切似乎也都很美好。为了规避麻烦,张凯自作聪明地办了多张信用卡,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缓解自己的经济危机。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张凯的债务已经足足有十几万之多了。而且张凯也变得“不能一日不刷卡,不能一日不网购”。面对怎么也搞不好的人际关系、被人背后骂“傻博士”的羞辱、为了还款变得吵闹不休的夫妻生活、父母唠唠叨叨的教导,张凯是多么期盼快递按响门铃的声音。每一次购物成功,他都非常享受那种满足感、拥有感和富足感,那一刻,他才能意识到自己还是有价值的。

空虚的内心,一次次被琳琅满目的物品填满;工作的压力,一次次因刷卡的快感得到缓解;对生活的无奈和失控,一次次被购物的主动所掩盖。

因此,当所有的证件和信用卡都被父母和妻子“监控”起来之后,身无分文而又痛苦难耐的张凯选择了高利贷。张凯借贷10万,抵押的是他和妻子共同居住的房子,他没有考虑如何还钱,也没有考虑失去房子后,他的生活该何去何从,他的心里只剩下一个声音:我要刷卡,我要购物!

拯救男孩:失败也许是种希望

对于林梅来说,齐备的物品并没有带给她快乐和富足感,每次望着丈夫动辄上万元的还款通知,她就感到自己原本踏实可靠的未来也变得风雨飘摇起来。

为了给张凯还款,林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公婆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亲朋好友逐渐远离了他们一家,街坊邻里常常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但张凯仍没有任何改变,一沓厚厚的保证书、悔过书最终变成了废纸。

林梅怎么也忘不了,当有精神病史的公公被气得病发而走失时,张凯还在为挑一个电饭煲抱着电脑不放,只有林梅在大街上寻找着老人。

最终,当张凯举起斧子砍向书桌取回信用卡、当林梅接到高利贷的催款电话时,林梅意识到自己的婚姻亮起了红灯,而过去的诸多努力都显得那么微弱无力,她想,这婚姻到底还有没有救?走投无路的时候,林梅想到了心理咨询。在她的反复要求下,张凯也进行了咨询治疗。在咨询

中我发现,张凯的信用卡透支行为已经形成一定的强迫性,延续时间较长,难以自我克制,其实已经属于行为成瘾,不是单纯的心理咨询能够治疗的,最好能尽早接受系统的行为矫治。

听着咨询专家的诊断结果,林梅感到一阵头晕目眩,仅仅是一张小小的信用卡,却让她的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深渊。我轻轻握住了她的手:“同样身为一个妻子和母亲,我能理解你此刻的痛苦,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切就还都有希望,就像你最初定下的咨询目标一样:拯救婚姻,寻回幸福。”

我在接下来的深入分析中发现,张凯的行为成瘾其实是源于严重的心理代偿,也就是说由于张凯的三大严重心理缺失,导致了他在成年后通过信用卡消费这种变相的“收获”行为来满足内心的真实需要。张凯真正渴望的不是堆满屋子的各种商品,而是由于从小父母实行严格的命令式教育而缺乏的温情呵护,由于家境贫寒以及父亲的精神病史而自卑的张凯内心渴望被尊重和被满足,同时他由于受到过度束缚而渴望极度自由,比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如果想帮他,我该做些什么呢?”显然林梅仍想挽救这场婚姻,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过往的婚姻生活是多么的以自我为中心,多么严重地忽视了老公的内心世界。她快乐的时候抱怨老公不解风情,痛苦的时候拿老公撒气,在争吵时永远得理不饶人,怀孕后更是处处颐指气使,至于老公的心情如何、他快乐吗、他的内心在想什么、他需要什么,她通通没有在意过,仿佛老实的老公内心也一如他的笨嘴拙舌毫不引人注目。也正因此,才会让丈夫孤寂的心灵不断受伤,雪上加霜地发展到心理疾病。这一切,做妻子的她难道不应该承担起责任吗?悔恨不已的林梅一边流着泪,一边渴望地望着我。

我笑了:“很简单,给饥渴的人饮食,给心灵饥饿的人真爱。”

接下来,我和张凯、林梅夫妇一起制订了详细的行为矫正计划和心理调适计划:首先,在半年内逐步减少消费次数,制订单次消费最高上限,每天不得超过两件,一个月后,递减为每两天一件,以此类推,直至摆脱购物瘾;其次,重新制订职业规划,认识到自己的知识优势和情商劣势,准确定位在技术方面发展,而不是管理方面发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失落和攀比心理;最后,学习新的人际交往方法,并增强社会能力锻炼,如夫妻俩一起作为志愿者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既能够扩大人际交往,也能够增进夫妻感情。与此同时,张凯的父母也应逐步改变与儿子粗暴的沟通模式,要求林梅不要一味地依赖丈夫,也要懂得在心灵层面关心丈夫,张凯的心灵就像一块干旱已久的土地,需要用源源不断的爱来浇灌才有可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专家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个圆没画好,就会习惯性地用笔在不满意的地方反复描,而完全没有想到可以在空白的地方重新画一个。“反复描”的结果只能是得到一个乱七八糟、离最初目标越来越远的图案。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处理婚姻的,就像林梅,因为过去受了伤,为了把这个伤口“描圆”,就不考虑自己面对的人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而是像吃药一样,把那个人塞进了自己的婚姻。然后走进婚姻之后,他们的病也从未被治愈,以至于会一直紧紧抓着找到的“药片”,不断地吃。

幸运的是林梅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没有轻易放弃婚姻,她勇敢地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了责任。就像生病后人们的世界就剩下自己的病痛,林梅们也很容易在婚姻中变得过度“自我”,因此,建议及时调整心态,努力去经营自己的婚姻。像张凯这样偏内向、不善言辞的男性在婚姻中尤其需要女方的充分关注和耐心引导,不仅要照顾好他们的衣食住行,更重要的是要清楚他们都有一颗天生敏感却又乏人问津的内心,千万别让这里成为婚姻的死角!因此,妻子要用最细腻的目光来时刻关注丈夫的内心状态,用陪伴孩子一样的耐心来等待他向你打开心门,用绝对的忠诚让他明白向你倾诉是安全的,是被包容被理解的。

幸运的是,张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勇敢地走进咨询室,而林梅也能够面对内心的真爱,为挽救婚姻而努力改变,对丈夫不离不弃,在经历了磨合之后,他们共同挽救了自己的婚姻,希望他们能够尽快迎来自己的幸福人生。

快嘴“李翠莲”差点让老公失聪

急诊诊断书

姓名:胡芳芳33岁主持人

自述:都说我嘴快如刀,可谁能理解我为了身边的人操心最多,费神儿最多,不仅公婆不领情,老公也变得对我爱答不理,现在连医生也说老公的听力问题是心理问题,难道真是做得多错得多?

姓名:张春生35岁工程师

自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耳朵渐渐听不太清楚了,老婆费心地陪我去了很多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情况还是不见好,难道真是心理问题?

诊断:胡芳芳的唠叨引起了丈夫张春生的厌烦,可老实木讷的丈夫偏偏不懂得如何与老婆沟通解决问题,只是一味地忍让压抑,最终心理问题发展成了身心疾病,耳聋只是他的身体在代替心灵说着:“我不想听了!”

寡言老公,穿不透的闷葫芦

胡芳芳嫁给张春生,知道的人都有种握着春生的手说句“辛苦你了”的欲望。原因无他,胡芳芳是远近闻名的“快嘴”,能言善道,基本没人说得过她。逼急了,大家遇事都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尽量别让芳芳为自己“操心”。要不然,事情解决不解决的,那一套一套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的道理说辞,谁都受不了。其实,众人心里都觉得奇怪,老老实实的庄稼户居然培养出这么位“快嘴”。胡芳芳的父母都是老实的庄户人,胡芳芳算是村子里飞出的金凤凰之一,考上大学,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芳芳做起了各种兼职,到最后发现自己的伶牙俐齿居然很有升值空间,于是各种选秀活动、辩论比赛成了胡芳芳展现自我价值、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加上父母早已对这个杰出的女儿从俯视改成了仰视,家里外面逐渐都成了胡芳芳的一言堂。

张春生最初算是胡芳芳的“帮助对象”,小伙子在餐厅里订的包房被人抢了,一向笨嘴拙舌的他眼看就要被围着的一圈说客忽悠,胡芳芳挺身而出,当时场面应该是比较火爆的,小姑娘临危不惧,舌战群儒,一番道理讲下来,现场居然没人敢接茬。就这样胡芳芳带着胜利的笑容加入了张春生的饭局,而张春生也被这个拔刀相助的女孩儿震撼了,两个人一个说得眉飞色舞,一个听得心醉神迷。一来二去走到了一起,然而,真走进婚姻,当“快嘴”遇见“闷葫芦”,矛盾和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了。

胡芳芳觉得人存在的价值就是有思想,对事对人都要拿出自己的看法,琢磨讨论的过程多么精彩,可张春生偏偏是个闷葫芦,问什么都是“挺好”、“行啊”、“随便”、“无所谓”……搞得胡芳芳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

时间久了,连胡芳芳自己都没察觉,虽然每天还是一如既往的多话,可说的内容早已从开始的分享、逗趣,变成了抱怨、唠叨;说话的语气从痛快淋漓的智辩变成了唆的数落、讥讽、刺伤。

然而闷葫芦老公真的很少传来一星半点回应。

快嘴老婆,永不消失的噪声

在胡芳芳苦恼的同时,张春生的婚后生活也充满了烦心事。当初结合看上了老婆的机智能言,直爽勇敢,婚后却慢慢品出了些别的滋味。

妻子喜欢什么事都要讲出个道道来,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习惯这种沟通模式,像两人第一次回婆家过年,公公婆婆兴高采烈地准备了一桌子菜,没想到媳妇突然冒出了一套一套的养生理论,什么油炸胆固醇高,羊肉容易上火,胡萝卜和白萝卜炒在一起要中毒,海鲜冬天吃容易体寒……搞得大家真是下筷子也不是,不下筷子也不是,十分尴尬。

并且,胡芳芳习惯了独立自主,什么事都是自己拿主意,很少听别人的,当然,也很少有人能辩得过她,然而,在娘家一言堂行,在婆家也得理不饶人,凡事搅三分,就不受欢迎了。

尤其自从半年前“买房”成了他们的家庭主题,这日子就没一天消停过。

胡芳芳认为公婆既然资助了大儿子买房,轮到自己怎么也得出点,而且从选地点,到看房,到讨论户型,有时候他人在旁边稍发表点意见,就会立刻惹来胡芳芳的一通理论,非把对方说到哑口无言不可。这么着时间一久,她渐渐成了婆家的不受欢迎对象,连带张春生也十分难做,一边要承受妻子的抱怨,一边又要安抚自己家人,真是苦不堪言。

有一个周末胡芳芳出差在外,张春生突然觉得自己很放松很开心,到了晚上躺在床上突然心里很不是滋味,原来老婆出差的日子才是自己的好日子,然而,自己的婚姻该往哪里走呢?

受不了了,他选择失聪

好不容易房子到手了,胡芳芳开始装修,张春生还是老样子不闻不问,也正因此,每天跑建材市场、盯工程累死累活的胡芳芳对自己的逍遥老公是越看越生气,加上周末派老公去看着房子装修又偏偏出了问题,真是火上浇油。

于是胡芳芳的唠叨指责无意中提升了好几级,更让她生气的是,现在老公不仅不回应,甚至她说些什么的时候,老公开始装没听到,而且老实巴交的人居然演技挺高,没听见装得跟真的似的,这又是让胡芳芳恼火的一大原因。

这一天,总爆发的日子终于到了!

胡芳芳一边走来走去收拾东西,打扫卫生,一边抱怨连连,张春生则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捧着本杂志,可根本看不下去啊。

就在胡芳芳不停念叨的时候,却见张春生猛地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如失控的火车头似的笔直地冲出家门,站在走廊里,大声吼道:“我受不了啦!”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胡芳芳,两人一夜无话,却在第二天上午接到了丈夫同事的电话:“芳芳,春生耳朵出问题了,今天在实验室差点出事故,现在正在医院急诊呢,你快点来吧!”

心病还须心药医,唠叨全是无用功

丈夫一出事儿,平常看着泼辣厉害的胡芳芳却头一次六神无主起来,由于反复检查也没查出什么器质性问题,胡芳芳听了医院专家的意见,决定试试心理咨询看看能否帮助解决丈夫几近耳聋的问题。

胡芳芳一马当先走进咨询室,后面跟着丈夫张春生。胡芳芳一边往里走一边不忘回头催促丈夫:“你快点啊,怎么老这么慢吞吞的,到底是你看病还是我看病啊?”

坐下之后,胡芳芳直接介绍起情况来,还拿出一大摞医院的检查结果给我一一解释,我一边听着一边注意观察整个过程中坐在一旁的丈夫的反应。有趣的是,仿佛这边发生的一切都和他没关系。

于是等胡芳芳的介绍告一段落,我转向张春生:“病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他抬手随意地摸了摸暂时帮助他提高听力的助听器,笑了笑,摇摇头,说:“没啥感受,有病治病。”

接下来,我又开始和胡芳芳谈话,同时没有放松对张春生的观察,于是,我发现了更有趣的现象:当胡芳芳说到比较激动的地方,声量比较大的时候,张春生会默默地取下助听器,当我开始说得比较多的时候,他又会悄悄地戴上。于是我决定先单独和丈夫进行一段咨询。

等胡芳芳出去后,我又一次重复了刚才的问题:“病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刚开始,张春生还是给了我同样的回答,随着我们沟通的增多,我又重复问了两次,这下张春生开始真正地关注这个问题了,他沉默了两秒,嘴角不经意地笑了一下,然后对我说:“挺清净的。”

瞧,这才是他的心里话,人们总是因病获益才会停留在疾病里,总也好不了,或是找不到医治方法的。

在我们就心因性躯体化症状进行了一些深层次的沟通之后,我认为可以开始讨论他的情况了,于是,我说:“可是你知道吗,不想听就捂住耳朵是小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