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沉静超然,逍遥自在
- 不朽箴言:悟透一句,改变一生
- 慧钰编著
- 12897字
- 2016-08-18 16:29:44
心安的关键是守静致虚,保持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以无争的沉静持守着出世的超然。正所谓“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庄子将追求自由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并以此构建了一个“人道合一”的极妙境界——“逍遥游”。修道者先觉知清净,并以清净为行为准则,才能实现“道”的最高境界。无法静心的人,不是因为生活太艰难,是你的内心不从容。
1.静心是自救的良药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箴言】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道德经》
【译文】
善于运动的人能战胜寒冷,善于守静的人能战胜酷热。清静无为才能让天下太平。
【解读】
周围环境乱糟糟的时候,人们会选择离开,名曰“躲清静”;下班回来劳累的时候,人们习惯单独待着,名曰“静心”。对“静”的追求,是中国人传承几千年的生活哲学。
从语义看,“清静”之“清”为明净、纯净、单一的意思。《诗经·魏风·伐檀》云:“河水清且涟猗。”显然,“清”的本义是形容水的澄澈、洁净。“清”往往与“浊”相对,以表示清高、清明、清远、清洁、清静、清幽的意趣与心境。
“清”与“静”放在一起,组成“清静”这个语汇,更突出了“静”的唯一、极致。老子提出“清静”的学说,主张虚静,也就是保持内心的清澈澄明,摆脱现实的束缚和制约,让心灵释放,以获得自由,从而通达“道”这一最高境界。
作为道家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清静”的意识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观念里。老子认为,道的特性就是虚静,虚静是自然万物的本来的面貌。因此,只有通过虚静,自然万物才能呈现应有的形态。对个人来说,保持内心的虚静,才能去感受自然万物的存在,进入对生命本源的观照,获得人生智慧。
庄子继承了老子“清静”的思想,提出了“心斋”、“坐忘”这两个命题。在《人间世》里,庄子说:“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所谓“心斋”,就是不依靠感官的直接感受,保持内心的虚静澄明,用心去体悟。所谓“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即忘记自己的肢体,把内心的杂念统统剔除,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一个内心急躁、欲壑难填的人,会失去理智和理性,干什么事情都毫无头绪。这是心不静的结果。与人交往,和他人共事,首先要调整好内心,保持原本的状态,而后才会一步步实现做人做事的圆满。
【智慧人生】
老子所说的“清静”其实也就是“虚静”。“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要保持内心的清静,就必须无为、去欲,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万物相通相融,与天为一,与物为一,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生活中,一个人保持内心的宁静,他的身体才会平和下来,进而感知这个世界。心静的人,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缜密,他们在沉静中体验到了自我的存在,也获得了体能的恢复,从而迎接新一天的开始。
西敏士主教的墓志铭
西敏士教堂的一位主教去世了,在他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段话,描述了他一生的经历与感悟:
青春年少时,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当我年事稍长,阅历增多时,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
很快,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然而,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没有丝毫的改进。
年事已高时,终于顿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这样我甚至可以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时光匆匆,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否则必将一事无成。但是,理想不等于幻想,更不是空想,只有静下心来,从现实出发,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果飘然不定,左右摇摆,只会把宝贵的时光耗费掉,一事无成。
镇定自若的惠灵顿公爵
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闯进了惠灵顿公爵的书房,他说:“我叫亚玻伦,有人派我来刺杀你。”
听到这里,公爵不慌不忙地说:“刺杀我?真奇怪。”
刺客把话重复了一遍:“我是亚玻伦,我一定要杀了你。”
“难道一定要在今天吗?”公爵反问道。
“他们没有告诉我在哪一天刺杀你,但是我必须完成任务。”刺客回答。
听到这里,公爵仍旧不慌不忙地说:“现在不方便。我很忙——我有很多信要写。你下次再来吧,我等着你。”说完,他就继续写信。
公爵的从容、镇静让刺客大为吃惊,他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
与暴戾相比,安静又何尝不是一种力量?心静如水,冷眼看待世间一切,不仅可以化解外来的纷扰,更能睿智地解决各种问题,做到闲庭信步。
2.心纯如水自逍遥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箴言】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
【译文】
大言气焰凌人,小言则论辩不休。
【解读】
世间的人都说自己累,原因在于他们内心不安宁。心不安,生有许多杂念,那么说话办事就多了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各种矛盾也就产生了。
说大话的时候盛气凌人,在小问题上争论不休,这都是内心欲念太多、无法放下的结果。因此,想过上恬淡的生活,首先要让心灵保持一份纯净。
对于人的这些烦恼,庄子在《齐物论》中有这样的论述:人们在睡觉的时候精神交错,醒来时形体不宁,和外界交接相应,整天钩心斗角。显然,人们喜欢把自己圈在个人世界里,用自己的观点想去改变他人,由于心中的杂念太多,所以快乐就少了。
面对生活的打击,仍然能够做到沉静超然,非苏轼莫属。在中国历史上,苏轼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宋代政坛上的一位风云人物。尽管他有经世济时、仁政爱民的执着追求,但是官场的种种争斗和险恶带来了仕途坎坷的命运。公元1079年,他因为写作诗歌讽刺当时的新政,结果被逮捕,并投入到监狱中,几乎在那里丧命,最后落得被贬的下场。
此后多年,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惠州、琼州等地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面对种种不幸,他始终保持着心纯如水的豁达,对生活保持信心,并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比如,他不念自己的得失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并在散文、诗词等领域刻苦创作,成为一代名家。
苏轼是不幸的,他在仕途上遭遇了惨败;苏轼又是幸运的,他凭借自己的超然心态,在文学、书法、绘画上颇有建树,让世人铭记。
这个世界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也有太多的无奈和不幸,就让我们修炼一颗如水的宁静心灵吧,去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风景。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的人生将会多一些阳光,少一些暗淡。
【智慧人生】
心纯如水,心像纯净的水一样没有杂念,才会使自己成长在快乐之中,心纯并非要你不谙世事,而是让你去除不必要的杂念,让好的占据你的心灵。
正确清理你的杂念,保持内心空灵的状况,适时地接纳别人的劝解,积极吸收正确的新观念,是让我们能够不断激发创意、快乐生活的不二法则。
放下,放不下
兄弟俩去山上朝拜,听了道士的高论,他们受益良多。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一条湍急的小溪,只见溪水边有一位衣着端庄、貌美如花的姑娘,正坐在溪畔的石头上,望着河水发呆。
哥哥走过去,问那位姑娘为何独自坐在溪旁,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姑娘说:“我着急到邻村赴亲友的喜宴,可是溪水因为大雨变得又急又深,过不去了。”
听到这里,哥哥就和姑娘商量了一下,然后背起她过了溪水。
弟弟跟在后面,也到达了对岸。接着,大家道别兄弟俩继续朝家走。走了没多久,弟弟突然开口对哥哥说:“哥哥,刚才在道观里,道士说让我们心静如水,不要迷恋女色,可是你……”
哥哥笑着说:“你认为,我背那位姑娘过溪,做得不对,是吧?”
弟弟迟疑地回答:“是啊,我总感觉这个……男女授受不亲啊……”
哥哥大笑:“刚才那位姑娘,我只是背着她过河,而且在溪旁已经将她放下,任她自行离去了。而你呢,到现在还不愿将她从心头放下,硬是拴住她,还不肯放人家走。”
看破一切的马季
著名相声大师马季一生坎坷,却总是泰然处之,丝毫也不申辩。凭借这份淡泊、平和的心态,他度过了那段特殊的岁月。
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马季总是说:“一个人要看开一些,我如果小心眼儿,这世界上早就没有马季这个人了!”
后来,马季活跃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忙于传帮带,让有潜力的年轻相声演员脱颖而出。这时候,有人就劝他:“为什么不自己多露露脸,大家都快把你忘了。”
对此,马季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干嘛老让大家惦记着呢。那些名、利,对我来说都是空的,谁不知你身上有几两肉?给后辈人创造点机会,我也就知足了。”
无论是在风云岁月,还是在和平年代,马季遇到任何情况都能保持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他一生都是那么快乐,所以才把更多的笑声带给了观众。
3.荣辱毁誉都不放在心上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箴言】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
【译文】
恩宠是上给予下的恩赐,所以受宠者就会感到惊慌失措,如果失去了额外赐予,也会因为失宠受辱而陷入慌乱。这就是“宠辱若惊”的意思。
【解读】
“宠”,是得意的状态;“辱”,是失意的状态。老子认为,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能够把功名利禄看淡、看轻、看开,做到“荣辱毁誉不上心”,这样的人才会逍遥自在。
范进中举以后,竟然高兴得疯掉,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担当大任呢?至于日常生活中有人遇到冒犯、遭受挫折,便无法控制情绪,注定也难有大的作为。
这是一个速度制胜的时代,人们身处在瞬息万变、诱惑四伏的社会里,总是被外界的各种事情打破内心的沉静,于是许多人变得浮躁起来,在丢失了平淡沉稳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面对这种情形,培养宠辱不惊的心态尤其必要。
“荣辱毁誉不上心”,就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在成名、成功的时候,如非平素具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真修养,一旦得意,便会欣喜若狂,喜极而泣,甚至会出现得意忘形的情况。
古往今来,官场、商场、情场,都上演着一幕幕名利纷争,是一个鲜活的舞台。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君子”精神,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对古往今来那些豪杰英雄的赞美诗。
在荣辱问题上,道家主张要“难得糊涂”、“去留无意”,这才叫潇洒自如,顺其自然。一个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凭借自己的努力、实干,获得了应得的荣誉、奖赏,不必飘飘然、受宠若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一份自知之明,保持谦恭。反之,受到了打击,失去了往日的财富、权位,也不必一蹶不振,而应随遇而安,享受粗茶淡饭的生活,或者积蓄力量,谋求东山再起。
【智慧人生】
人生需要奋斗进取,也需要豁达超脱。在生活中面对成败、得失、苦乐等,不能钻牛角尖,更不能陷入固执、计较的泥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获得胜利固然可喜,然而失败也能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受。明白了人生价值不全在于结果,还在于为达到成功目标而进行的奋斗中,那么我们就能以豁达的心态欣赏人生中不同的风景。
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逆境,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智慧。生活中的不如意难以避免,经历人生风雨的时候,豁达的心态是我们应对坎坷与挫折的利器。它可以使我们保持开阔的胸襟,积极乐观地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避免了从此一蹶不振的尴尬。想要培养豁达超脱的心态,我们需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不患得患失。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离自己的目标会更加遥远,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自暴自弃的行为。这时候不患得患失才能避免让自己的情绪大起大落,从而做到处变不惊。
第二,专注于奋斗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结果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最后得到的时候反而会怅然若失。所以专注于我们奋斗和努力的过程是很必要的,经历过、体验过,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用淡定维护大局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曾经和项羽在两军阵前谈话。当时,刘邦列举了项羽的种种罪过,气得对方勃然大怒。情急之下,项羽示意弓弩手一齐向刘邦放箭,尽管刘邦迅速躲闪,但是仍然有一支箭射在了他的胸口上,而且伤势非常严重,整个形势急转直下。
这时候,如果刘邦倒下去,那么项羽必然乘胜攻击,则汉军势必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最后全线溃败。显然,刘邦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不得不忍着巨痛镇定下来,淡然地对项羽说:“你们射箭的水平太差了,才射到了我的脚趾上,哈哈!”
看到刘邦无大碍,汉军吃了定心丸,丝毫没有乱了阵脚,而项羽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就这样,刘邦依靠自己的从容自若维持了大局,挽救了汉军。
遇到紧急和突发状况,当事人如果不够淡定反而自乱阵脚,不但会失去理性,无法作出科学决策,还会让对方钻空子,带来巨大损失。重要关口一定要淡定,这是掌控局面的关键。
宠辱不惊的老太太
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文学院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因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即将隆重发布。
然后,英国老太太多丽丝·莱辛却不关注这些,她早早地出了们,在附近的小市场上悠闲地逛来逛去,还不时微笑着跟熟悉的邻居打招呼。
逛了半天,老人心满意足地朝家里走。刚到门口,就发现这里人声鼎沸,许多记者围在一起,站在门口的台阶上。难道是拍电影吗?
很快,有人认出了多丽丝·莱辛,她被告知是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老太太没有惊喜,只是安静地在台阶上坐下来。就这样,一次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家常的记者招待会就此开始。
记者问:“莱辛女士,祝贺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刻你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激动吧?”老太太微笑着说:“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不过我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惊喜。我想,我得奖的原因是因为我已经88岁了,所以趁我还活着的时候赶紧颁给我。”
刚说几句话,屋里的电话响起来,老太太站起身,跟大家道歉:“真对不住,我去接一下电话。请大家稍等,一会儿我请大家吃点心。”
老人的心态竟是如此平和、淡定,在场的记者唏嘘不已。经历了八十多年的人生风雨,多丽丝.莱辛早就参透了一切。一切都看开了,还有什么事情值得为之狂喜,为之深忧,为之激动难眠呢?
4.丢弃生命中的一切负担
——离形去智,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箴言】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庄子》
【译文】
颜回说:“四肢无觉,耳聋目盲,忘掉形体和心智,与大道合一,这就是‘坐忘’。”
【解读】
外在的各种东西,有时候是必需的,有时候又会成为一种负担。当我们感觉身心疲惫的时候,就要尝试着做减法,放弃此前的加法。
小小凡心承载不了太多忧伤和拖累,那么就选择放弃和忘记吧。放弃不必要的负荷,身心会变得轻灵;忘记不属于自己的人和事,内心便获得了安静。
抛开外在的物欲,离不开日积月累的内在修养,这其实是一个人重新认识自己、找回内心真正需要的过程。做到了这一点,个人就可以超越物欲,与自然虚静之道相通。
在《人间世》里,庄子说了这样一段话:“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不要用耳朵去听,要用心去听,甚至是用气去体悟,那么离事物的真谛也就不远了。
丢弃生命中不必要的负担,必须把它们“悬搁”起来,从而通过凝神守气去体悟宇宙万物之道,最后达到“无待”逍遥游的“至乐”境界。
寒冷的冬日,一个卖包子的和一个卖被子的同到一座破庙中躲避风雪。天晚了,卖包子的很冷,卖被子的很饿,但他们都相信对方会有求于自己,所以谁也不先开口。
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说:“吃一个包子。”卖被子的说:“盖上条被子。”又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又说:“再吃个包子。”卖被子的也说:“再盖上条被子。”
就这样,卖包子的一个一个吃包子,卖被子的一条一条盖被子,谁也不愿向对方求助。到最后,卖包子的冻死了,卖被子的饿死了。
包子可以充饥,被子可以御寒,两个人只要互换一下,就可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挽救自己的性命。他们之所以找不到自救之道,是因为谁也不肯放下面子和尊严,说出第一句恳切的话。
人若爱我,我便爱人;人若求我,我便求人;人若予我,我便于人。卖包子的和卖被子的所奉行的,就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哲学。他们谁也不肯首先奉献自己,而是在期待别人给自己让利。结果呢,没有人能够很好地收场。
生活已经够艰辛的了,我们何苦为了不必要的自尊而跟自己过不去呢?放下过多的、不必要的负担,人生会很轻松。
【智慧人生】
人与人相处应当放轻松点,觉得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就主动提出来,只要下次你也投桃报李就行,不会亏欠任何。自我欣赏的结果必然是自我封闭。给别人一条路,也等于给自己一条路;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等于给自己一个机会。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最关键的,是谁先献出一点爱,从现在开始行动才最重要。放下自己的面子,多一点爱心,立刻行动起来,会让自己有更宽的路可走,也给别人带来了爱的温暖。
放下生命的负荷
汤普森急救中心,是英国伦敦一家著名的医院。在医院的大楼上,刻着一句话: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所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
这句话出自美国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1936年,他在英国演出时紧急住院,病因是心肌衰竭,源于身体过分肥胖。尽管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是医生还是没能挽救他的性命。临终时,利奥·罗斯顿说出了上面那段话,医院为了提醒后人,决定把它刻在大楼上。
后来,美国石油大亨默尔也住进了这家医院,起因也是心肌衰竭。这位商人整天忙于生意,结果把自己身体搞垮了。还好,在医院治疗了一个月,默尔顺利出院了。接着,他卖掉了公司,到苏格兰的乡下别墅安度晚年去了。
1998年,默尔参加了汤普森医院的百年庆典。当时,有人问:“为什么要卖掉公司,过农夫一样的生活?”他指着大楼上的那句话说:“巨富和肥胖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身体长出多余的脂肪和肉,而它们并不是人体必需的;存折上有巨额财富,而他们远远超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这些,都是生命中的负担,会耗费我们的时间、精力。因此,不妨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轻装前进,会增加许多快乐。
放下无谓的担忧
建筑工地上,新来的安全生产总监正在检查工作。迎面来了一位建筑工人,他推着沙车,不小心划破了沙袋,沙子洒了一地。但是,他像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径直往前走。
安全生产总监有点着急了,大声说:“你的沙子漏出来了,快把口子系好啊。”但是,建筑工人好像没听到一句话,照样往前走。
难道碰上了一个聋子?安全生产总监干脆跑过去,拍着建筑工人的肩膀,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这时,建筑工人才若无其事地说:“漏了就漏了,又拣不起来,再说马上要下雨了,我还是先把能剩下的沙子运过去再说吧。”
安全生产总监怔了一下,感觉那个工人说得很有道理。的确,既然事实已不能改变,那就抓紧时间做好下一件事情吧。如果在应接不暇的事务中,无法分清轻重缓急,不能放下无关痛痒的小节,必然失去做事的逻辑,乱了阵脚。
5.忘我的根本是无我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箴言】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道德经》
【译文】
什么叫觉悟大的忧虑,像觉悟自我一样?我之所以有大的忧虑,是因为我有身,有我;如果没有了我的身体,那么我还会有什么担忧呢?
【解读】
物质是基础,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对人来说,各种喜乐、痛苦、愤恨都是建立在肉身和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如果我没有了身,没有了我,也就不会有任何忧虑,烦恼,痛苦了。
因此,老子主张放下对身、对我的执著,才能远离痛苦、不安。显然,执著于身,执著于我,就是执著于“有”,而渴求的东西多了,必然会给自己设置一个牢笼,里面的人怎么能获得沉静超然的状态呢?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物尽管变化无常,却只是“道”的物化而已。比如,各种动物都遵循生老病死的规律,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对人来说,一次次失败后,会品尝一次次痛苦;一次次成功后,会享受一次次喜悦。每一次的痛苦,都是相同的;每一次的喜悦,也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无论是非成败,人都应该看开,不要拘泥于暂时的喜乐,去追寻更大的目标,跟随时间的脚步前进才行。这就是道家所说的无我。
获得逍遥的人生,保持内心的沉静,有赖于道家的无我。一个人的贪欲、嗔念没了,那么各种烦恼也就不会有了。
(1)自我是最大的囚牢
天下最大的囚牢,不是别人,而是自我。因此,做到“无我”,生命就获得了超然物外的自由,自己就远离了藩篱的束缚。
(2)忽略自我,避免人生局限
执著于“自我”的人,太在乎现实的利益,必然给人生处处设限,这也不能丢掉,那也不能放弃。身上的包袱太重,怎么能轻装前进呢?执著于有形有象之物,就会失去无限可能性,就会失去无形无相的道,就会失去了无所不有的无。
(3)超越自我,赢得大道
有身,故有我。有我,即有忧虑,有烦恼,有痛苦。如果我没有了身,也就没有了我,也就没有了私,没有了欲,最后就可以超越万物,超越天地,与宇宙精神相往来,也就成为了道。
【智慧人生】
人们常常容易被万事万物所迷惑,人们容易迷于五色,迷于五音,迷于五味,迷于田猎游戏,迷于难得之货。人们之所以容易被万物迷惑,根本原因是人们有身体的欲望,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贪欲,执著,与妄念,有功名之欲,有名利之心。
因此,修身养性之道,在于魂魄不分离,魂魄合一,阴阳合一。欲魂魄不分离,人们就不能为万事万物所迷。而不为万事万物迷惑的根本,是要觉悟万物皆有其无,万物的无,是万物的大用;万物的无,是万物无中生有,生生不息的根本;万物的无,是万物的无限可能性。
老子告诫人们,要“为腹不为目”,即为心不为身,要放下身体的欲望,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终连心中的理想也一同放下,超越生命所有的执著,回归自然,回归于道,回归于无,自然而然地无中生有,生生不息。
丢掉高人一等的心理
有一天,英国大作家萧伯纳到楼下散步,碰上了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两个人一起玩了半天,非常开心。
后来,他把小女孩送到家门口,习惯性地说了一句:“你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后告诉妈妈,就说今天你和萧伯纳一起玩了!”
小女孩眨了眨眼睛,露出了笑脸,然后天真地说:“知道我是谁吗?告诉你,刚才和你一起玩的是克里佩斯莱娅!”
听完小女孩无心的一句回答,萧伯纳不禁羞愧难当。自己的名利心太重了,怎么能随便向人炫耀自己的名望呢,而且面对的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
多年以后,萧伯纳经常和朋友谈起这件事,每次他都感慨万千:“是那位小女孩给我上了人生最好的一课!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不论取得有大的成就,拥有多高的地位,他在人格上都应该与周围的人平等。”
一个人追求地位、财富,功成名就之后不仅满足了个人欲求,还会不自觉地与周围的人比较,并从中获得高人一等的心理满足。殊不知,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最容易暴露你的偏狭和无知,还是尽早舍弃为妙。
忘我地奉献
有一年秋天,我和几个朋友去云南旅行。在当地租了脚踏车,一群人四处晃荡,很是开心。天黑之后,大家迷路了,又冷又怕。
抬头望望星空,只见繁星点点,在璀璨的银河里闪耀。可惜,它们无法给迷途的人指引方向。胡乱闯了半个多小时,几个人终于找到一个灯光闪烁的小房子。
大家走过去,敲开了大门。里面走出一个中年男子,他在这里做小生意。了解了具体情况后,他打开庭院的灯,努力为我们指引方向。但是,早已经饥肠辘辘的我们,哪里还能分清方向呢?
男主人明白了一切,主动给我们做了饭。酒足饭饱之后,他提出开车送我们回旅馆。可是到了屋外,我们发现下起了小雨,天气变化太快了。这么晚的天,还下着雨,太麻烦人家了。
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汽车在山路上跑着,冷风在耳边呼啸。安全到达旅馆后,我们的心才放下来,明天可以准时赶到机场,去下一个目的地了。
望着中年男子驾车而去,我们一行人不知道说什么好。在旅途中碰上了好心人,并得到无私的帮助,那种感恩之情非亲身经历,很难体会得到。
有爱心的人,乐于帮助别人。他们忘记了风雨,忘记了艰苦的付出,在舍弃小我中成就了他人。他们因为提供帮助而活得自在,尽享充盈的人生。
6.追求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箴言】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译文】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解读】
有一天,庄周和惠施在濠水桥上散步。庄子随口说:“河里那些鱼儿游动得从容自在,它们真是快乐啊!”
身边的惠施问:“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快乐?”
接着,惠施又问说:“我不是你,自然不了解你;但你也不是鱼,一定也是不能了解鱼的快乐的!”
在这里,庄子因游于心,思想自由驰骋,因而可以体悟到鱼之乐。而惠施因遵循常规的认识方法,故而不能了解庄子对鱼之乐的体悟。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最重要的是“游心”,让自己的一颗心追随自然万物去遨游,不停留在世俗的杂物上。
快乐是一种心境,其滋味如人饮水,因人而异。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悲喜。能使别人快乐的事物不一定能使你快乐,唯有自己才知道该如何去追求快乐。一个心中有目标并且充满希望的人,很容易超然物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绝望和痛苦。
【智慧人生】
人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习惯,即以自己的标准对自己以外的人和物进行评价。当对方的年龄、性别、经历等方面的因素与自己相似时,人们在潜意识中习惯将对方当做自己的一个影子,容易发生投射效应。
可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个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看到的只是一种表象,是旁人想表现出的一种状态,至于你知道旁人旁物处何种境地、生何种情感,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是自己主观认为的,而并不是完全真实的。
真正的幸福感,来源于人自身天性的兴趣,来源于人自身身心的舒展,来源于人自身个体需求的真正满足,绝不是通过外界的比较就能得来的。这种比较往往忽略他人背后的沧桑与心伤,高估了他人的幸福,而低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只有看向自己的幸福才能真正拥有。
造船的年轻人
有一群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他们没有人生方向,也不知道快乐究竟是什么。这一天,大家相约去见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化解心中的疑惑。
听完了大家的来意,苏格拉底没有正面回答他们,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请你们先帮我造一艘船吧,发挥你们最大的能力,然后我再答复你们。”
就这样,一群年轻人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去森林里砍倒大树,然后把木头运到海边,再裁剪成木板,一步步接近目标。
因为忙碌,大家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忘记了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不快乐。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努力,船终于做好了,大家等待着大哲学家的检阅。
到了试航的日子,苏格拉底穿了一身新衣服,和年轻人一起登上船,并对众人夸奖一番。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家在甲板上光着脚丫,开心地玩乐。这时候,苏格拉底问:“请问,你们快乐吗?”
“快乐!”年轻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着,苏格拉底又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造访。”
一个人不开心的时候,往往是集中于那些让人烦扰的人和事。其实,只要转移视线,或者集中精力做另外的事,就与原来的烦恼告别了。显然,精神超然物外,就只有幸福来敲门了。
做超然物外的乞丐
一个乞丐在大街上拉住一位富商,开始要钱:“咱们以前是邻居,看在这个情分上,给我一些钱吧?”
富商仔细看了看乞丐,立刻认出了他:“对啊,你确实是隔壁的邻居。你家原来挺富裕啊,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难道家里遭了灾?”乞丐说:“是啊,前年一场大火把家里烧了个精光,什么东西都没剩下。别提多倒霉了。”
富商又问:“那你为什么要当乞丐呢,干点别的事情就能养家糊口啊。”乞丐说:“我是为了买酒喝才要钱的!”
这个回答让人意外,富商连忙问:“那你又为什么要喝酒?”乞丐回答:“喝了酒之后,我才有勇气乞讨呀!”
听到这里,富商简直惊呆了。不去干活,不好好过日子,却为了乞讨而乞讨,这不是把自己困在一个牢笼里了吗?而这个人竟然痴迷于此,不知醒悟。
其实,世人不正像这个乞丐一样吗,为了酒、色、财、气耗尽了一生的时光,最终还是尘归尘,土归土,这又何必呢?被物质上的东西捆绑,失去了自由,还不如放下种种贪欲,直接享受超然物态的自在呢!
7.莫为别人的批评而烦恼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箴言】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道德经》
【译文】
真正认识我的理论价值的人极少,按照我的理论行动的人也极希贵。
【解读】
每天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费尽口舌,还不一定把事情办妥。这是因为人们的利益、想法不一样。价值观相异的时候,甚至还会遭到别人的批评和误解。难怪不少人感叹,人这一辈子,朋友不在多,有一个知己就足够了。
不被人理解,确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过话说回来,让每个人都理解你,围着你转,也是不现实的。老子倡导人们认识“道”,不过能真正深入理解的,又有几人呢?真正取法于他就更不少了。
因此,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以及反对的声音,请压住怒气,更不必烦恼。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的博大,会让焦躁的心静下来,享受那份恬淡。
有人和你唱反调,的确让人不爽。然而,换个角度想一想,他们说的话也许是诤言,也许是激发你奋进的动力,也许是让你有反省自我的能力,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贵的帮助吗?
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面对他人的批评,你可以一笑置之,或者从中发现有益的提醒,让自己进步一点点。
【智慧人生】
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林肯,早年也是经历坎坷,曾经多次受到别人的谩骂。但是,他对这些责难置之不理,成功顶住外界的压力,一步步踏上了成功之路。
后来,林肯写下了如何处理对待批评的方法,已经成为了文学上的经典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麦克阿瑟将军曾经把这些方法抄下来,挂在总部的写字台后面。而丘吉尔也把这段话镶在框子里,挂在书房的墙上。
每一个想成功的人,都不应该为别人的批评而烦恼。诗人但丁说过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身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虽然不能够阻止别人对自己做出不公正的批评,但是却可以做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我们可以决定不让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评的干扰。
更多时候,批评是照亮自我的一盏明灯,能够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请牢记一句话,合理的批评是训练,不合理的批评是磨练。
唐太宗理智克制成大事
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上与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本想要发火,但又觉得魏征说得有道理,最后气冲冲地回到后宫。
这时候,长孙皇后走过来,关切地问发生了什么事。唐太宗怒气未消,忿忿不平地说:“魏征这个老头儿,简直太气人了,他竟然当着群臣的面责问我,总有一天我要杀掉他!”听到这里,长孙皇后没有说话,而是返回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然后对着唐太宗跪拜。
“你这是做什么啊?”唐太宗吃惊地问。
长孙皇后抬起头,认真地说:“陛下,我早就听说过,英明的天子会有正直的大臣,魏征这样正直做事,说明您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我当然要向陛下表达祝贺了!”
唐太宗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幡然醒悟,魏征说的都是忠言,对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于是,埋藏在他心头的烦恼和怒火顿时烟消云散了。
听到批评、反对的声音,一般人都接受不了,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身在高位,或者面对特定的情境,你要认真想想这种批评对不对。如果对,就要压制怒气,冷静处理,理智地面对一切,开创大局面。
唐太宗正是由于听从魏征的意见,善于采纳长孙皇后的中肯评价,理智地处事,才做到了知人善任、选用贤才,实现了“贞观之治”。
不为别人的批评而苦恼
早年,马修布拉在华尔街创业,后来成为美国国际公司总裁。显然,不经历千辛万苦,不饱尝商界苦难,是无法取得这一成就的。
有人问他,遭受别人的批评、非难时,如何处置?他回答说:“是的,我早年对这种事情非常的敏感。我当时急于要使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认为我非常完美,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呢,我就会非常忧虑。”
“那么,你如何让自己适应不同人的不同意见,并让自己妥善处理与每个人的关系呢?尤其是被批评时,怎么应对呢?”对方接着问。
马修布拉说:“开始的时候,如果有人对我抱怨,我总是想办法取悦他们。可是我所做的讨好他的事,总会让另外一些人生气。然后,等我想要补偿这个人的时候,又会惹恼了其他的人。结果,我越想讨好别人,以避免别人对我的批评,就越会使我的敌人增加。最后,我不得不告诉自己,努力适应别人对你的批评吧,别把它们看得太重要。”
现实情况是,当马修布拉想通了这一点,他就不再患得患失了,反而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能够左右逢源地处理各种复杂事务了。由此可见,不去刻意做一件事,反而让自己获得空前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