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雅纯洁”的理性主义者

我不清楚我周围有多少人热衷于哲学的研究,但我能肯定的是,有很多人已经陷入了某种局限,严重的话,他们的见识可能还不如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工人。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多花点时间讲一讲理性主义的非实在性,这种非实在性是很多崇尚事实与实践的人所鄙视的。

两年前,有一个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我,他以前听到的哲学与现在我讲的完全不一样,但又说不出有什么不同,只是觉得我在课堂上讲的全部贴近于现实。其实,很多听过我讲课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因为很多哲学教授在课堂上提到的世界都是纯洁无瑕的理想世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就像一座古典风格的建筑一样,纯洁而庄严,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而实际上,当你每天打开门走到集市和街道上,你看到的是吵闹与喧嚣。乌烟瘴气的工厂每隔数月就会爆发一次工人罢工运动,各国之间明争暗斗,还屡屡发生流血冲突。我们不禁感叹,这个世界充满了痛苦、困惑和污秽。这就表明,很多所谓的哲学教授教给学生的并不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正确反映,而是理性主义者利用想象力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从心灵上淡化以后的印象。总之。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的好去处。

我们可以用气质来说明这样一种哲学,它的气质在现实世界中完全找不到,因为它体现了高雅纯净的理性主义哲学特色。这种哲学曾经如此兴盛,主要在于它表达了人们心灵中最原始的渴望。但是,我要恳请那些理性主义学者放下手中的书,走到大街小巷看看我们的大千世界,看看周围可怕的混乱,看看各种残酷与怪诞。看完之后,我就不会再从你们口中听到“高雅”“纯洁”这样的词汇。

我不否认,“高雅”“纯洁”在事物中占有的地位并不低。但是,如果我们的哲学理论中全部都是高雅与纯净,那就显得非常片面,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如此痴迷于这种哲学,只会一事无成。所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从来不相信形而上学,并把这些看成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东西,而专注于实际工作的人则只把哲学看成闲暇时候的调剂品。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是一个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他对事实的兴趣超过了流派中绝大部分的人。但是,他仍然没有摆脱理性主义的局限,在其著作《神正论》中,他就表现了非常肤浅的一面,比如,他总是提到善恶等虚无缥缈的事物,就像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提出的某些问题一样滑稽可笑。

由此可见,莱布尼茨对于实在的把握相当片面,归根究底,这只能算是一篇不怎么有文采的文学作品,连哲学读物都算不上。如今,理性主义的肤浅已经被相当一部分人认识到,因为每个人都明白,现实的世界是广阔无边的。而理性主义构造出来的体系都相对封闭,而且根本无从考证。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完美是个极为抽象的东西,谁也不曾看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