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国复兴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启示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却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而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

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2014年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集中招收的首批1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他“希望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珍惜难得机会,加强学习研究和实践锻炼,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以执着追求和深厚学养谱写壮美理论人生”《刘奇葆出席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开学典礼 培养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人民日报》2014年3月29日。。作为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中的一分子,我从入学时起就已然明白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所肩负的使命,从而更加自觉地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努力做到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执着的信念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努力做到在学习上深一步、认识上高一筹、实践上先一着,用实际行动为书写壮美理论人生而奋斗。学习过程中,我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等进行理论研究,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贡献绵薄之力。

幸运的是,我在学习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乐于参与国情调研,实地了解和感知实际生活,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具体国情。这为自己从理论上更加深入地总结中国经验、准确诠释中国道路提供了很重要的帮助。2014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这样报道,王钰鑫通过积极参与国情调研,“一年又一年,认识在升华,社会实践的日子是永远不曾消退的感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尝试着用思想触及社会现实进而开展前瞻性、针对性的研究。有使命,有机缘,我就选定了当代中国治国理政这样一个既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蕴又带着鲜明时代特色的课题,抓住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展开了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正确的认识,并且相机发表了多篇论文,进而有了撰写一部专著的信心。

在写作的过程中,主要有如下考虑:既力图比较全面地梳理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提出过程,也力图比较全面地梳理每一个全面的提出和演进;既力图比较深刻地阐释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内容,也力图比较全面地剖析其内在逻辑;既力图比较深刻地阐释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根本依据,也力图比较全面地呈现其保障条件;既力图比较深刻地把握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哲学意蕴,也力图比较清晰地呈现其实践要求……从而不断深化对治国理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为治理好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然而,本研究是提纲式的、粗线条的,本着抛砖引玉的初衷,希望笔者所提出的诸多问题可以被学界关注、研究,以求取得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深邃的解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彻底,从而被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所认可、接受、信服并积极践行。也只有这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不断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成好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肩负的神圣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做出理论新概括,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让国际社会更加客观准确地认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