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天然
  • 见君
  • 1403字
  • 2020-08-29 06:54:05

一 道之精华(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如果可以讲述的话,那它就不是真正的、恒常不变的道了;名,如果可以用概念限定它,那它就不是原本的、恒常不变的名了。

道,如果非要讲述的话,只能讲它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种平常的道;名,如果非要定义的话,只能讲它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那种平常的名。

——以上两种讲法都可以,引入学术、学问上的争执就没意思了。着重体会老子要用语言说出语言无法说的事情,难矣。看这条龙怎么开口。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为什么道无法讲述?名也无法用一个定义限定它?为什么它不是平常人所听到和认为的那种道和名呢?因为道本身含有两个因素啊,它首先含有运动性的“无”。这个运动性的无,是生成天地的原始因素。同时它又含有存在性的“有”,而这个存在性的有,是组成所有物质的基础。

——大手笔,这绝对是龙才讲得出来,小小菜花蛇是听都听不懂的。

道,揭示了宇宙、世界、人及万物的本质。它由运动性的“无”体现着能量守恒的永恒性,它由存在性的“有”体现着物质不灭的永恒性。无,现今叫力、场、能量……有,现今叫物质、元素、基本粒子……这有无二者构成宇宙。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真正要懂得道,就必须经常从无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万物那能量的运动、变化及力的转换之妙,同时必须经常从有的角度去观察万物存在的有限和宇宙浩瀚的无限啊。

——愈来愈妙了,这两句纯粹是修行人的指南、是精华。佛教发展到禅宗,弄出个“真空生妙有”来替代龙树的中观、玄奘的唯识,不能不说是老子的功业大矣。

具体怎么修,老子讲得实在太清楚了,我不必再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如果再不懂,问你师傅去。如果只认为这是理数,不是什么功法,惨了,只好修渐派去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有无两者,都是道。因其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各自都很深奥和不可测知。但真正的道,不是研究和讲述二者的功能、性质、特点。真正的道是这二者原原本本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就这一个东西,是进入所有奥妙的门啊。

——更是妙不可言。修行之人,我们并不是只修个静(或只练个动),这动静阴阳原本是一个东西啊。大大的活人要练得不动而静,死踏实了绝对只静不动。哪儿来的狗屁工夫?禅宗六祖说:“有心乃慧,无心乃定。”定慧双修,止观双运是也,多妙的事情啊。

有悟性的人,让静就静,让观就观。老子不是让常观其妙、观其徼么?所以只一个静、一个观就是高手。可这世上偏偏有太多的聪明人,太鬼,太自以为明白。总问:静下来气沉何方?反观、观照照哪儿?上丹下丹?更有聪明的曰:观周天也,吐纳天地也。我说是狗油白炼也!

妙,让后世门人弄成了气或炁什么的,这东西再按什么七经八脉、什么轮、什么管子动起来……如此玄之又玄,我说是入众魔之门。老子不懂气,不懂大自然功,更不知有什么丹什么脉,怎么得了道成了祖?

这第一章,是《道德经》之精华。既阐释了道的特点,又指出修行之路。可以说:如果“真传一句话”,那么只此一章足矣。但就这几十字尹喜是不满意的,似乎在糊弄他。没办法,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于是乎老子依情绪、依思路引申下去了。如果说“假传万卷书”,那开始五千言。

凡看懂的、明白的,马上扔下我这小册子,没看明白的往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