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天然
  • 见君
  • 4069字
  • 2020-08-29 06:54:05

十六 道法之眼:修、证、行之准则(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怎样才能掌握和了悟大道呢?你要使自己致虚、守静,并使这功夫做到极致,抛开一切知、觉、体会、经验、欲望、思想……你进入这个状态后,静观万物的生长至坏灭,慢慢地你会了悟到一切由无到有、由有又归于无这种循环往复的规律。虽然万物种类繁多,但都依此规律要返回其本根。归根称为“静”,也叫“复命”。复命是万物所遵循的“常”,深刻地体会到、了解到这个常,可算得上是明智。

不了解常之道而轻举妄动,就会遭凶险;而了悟了常之道的人,则可以万事包容。万事包容的人就会公正,公正才能周全,周全才符合自然。自然乃大道,而大道是常道,是永久不变的,如此,合于大道之人,一生可免于危难。

——这一章是全经的一个重点,是道法之眼,我们分成三部分讲。

1.道家修行之总纲

于这一章短短的几十字中,老子囊括了所有正道的修习方法和阶段。

(1)修道阶段——“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致虚、守静而致之极,乃所有正道外道之入门。这在前边讲过,不多述。不论你是干哪一行的,都要先入一下静,诸位大德看看对不对?我不再举实例,太占篇幅。

入静之法可谓“空前”,但没有“绝后”,它不是目的而是入门之手段。中国的京戏里单皮总要先“吧嗒”,让你沉一下或提一下气,静一下。然后锣鼓点儿“锵……”戏才开场。只有“吧嗒”,然后鼓手们放下家伙抽烟去了,这叫玩家伙,那演员非得气死在台上。同理,声称自己修的什么佛、道、中心功、转轮功……也只“吧嗒”了一下,那个“锵”没有,死去吧,是为枯修、死修。

正道的“锵”在哪儿?在静观万物之生灭也。

入静为止,冷静地审视万物为观,是为止观双修,如此“吧嗒——锵”已齐全。这叫修道阶段之正道。提醒诸位修行人要注意的是,老子讲的万物也包括人和人的思维,所以事情就热闹起来了。

佛门里天亲菩萨著有一本《大乘百法明门论》,玄奘翻译,讲的是各种法门之分类。

经曰:“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心法:观心之法,禅宗即是。

心所有法(亦称心所法):用一心去办去修的法。如一心念佛、一心数息等。

色法:修色身之法。原本含义是修一种色相、物质等法。因与心所法重叠,所以我们大胆地限定一下,只把色法规定在修身法之内。

心不相应行法:是修生活中行之法。如忍辱、施舍、度人等。

无为法:大乘境界,不可言说。

以上五种方法,依顺序可划为:

心法、心所法为修道阶段;

色法、行法为证道阶段前期、保任期。

无为法为证道阶段后期及行道阶段、随顺缘觉期。

谈了半天佛门,再回到老子这儿来。

凡静观万物生灭时,观自己念头生灭的,是为反观、观照,正宗禅佛道三家都归了一,归于心法。

凡静观万物生灭时,观身心之外的万物生灭,为心所法。

这两类为修道阶段之正道。要小心提醒诸位的是“观色身的生灭”。此法也称得上是反观,但不是观照、不是照见。现在健身的气功多数属此一类。此类走得太远,在没有悟道时就直接跳入证道和行道阶段,走火入魔就在所难免了。

同理,于未悟道时就修行法、无为法,那施舍到当了裤子,无为到发了狂禅,一无是处,白白浪费自己年华,反不如去和李宗吾学厚黑。

所以在这入门的修道阶段只有老老实实地修心法、心所法,万万莫修色法、行法、无为法。把“万物并作”的万物中剔除掉身、行、无为三者,剩下九千九百九十七种统为万物。

(2)证道阶段——“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登上香山鬼见愁,看见了什么?看见了万物各复归其根,见道了。根性好的人再修下去,终于明了归根曰静、曰复命、曰常。此时才“明”了,真得了大道了。证道阶段告一段落,鬼见愁彻底化为香炉峰。

见道之前修心法、心所法,见道后渐派的修色法、行法,顿派的是“依也得、不依也得”。这是禅宗的路子,是上上根、大智慧者所闻之路。这是条见道后直入行之无为法的路。

马大夫问赵州:“和尚还修行也无?”

赵州:“老僧若修行,即祸事。”

马大夫:“和尚既不修行,教什么人修行?”

赵州:“大夫你即是修行人。”

真懂禅者,“七日之功,不如一觉”, “长伸两脚卧”,大道也。诸行本无常,依法是修,不依法也是个修。动静本了了,定慧本自如。万物“各复归其根”是道,明白了这个叫见道。但不论明白的还是不明白的,统统必依道早晚地归其根。过去叫入土为安,现在叫上八宝山。不论悟不悟、修不修、明不明、凡与圣、佛与俗……统统依大道有个生、老、病、死,直至入土或上八宝山。不可能有违反大道的功法让人千年不死,也不是生生世世都是你这个人在那儿往复、轮回。往复、轮回的是什么?你去观、你去悟。

以上为佛道两家的顿派,不多讲了。

佛家道家本不是宗教,现在的仪式、仪轨、形式、形象,乃至内涵的变迁、演化是佛祖和老子死后一百年至二百年后造成的,是后世弟子们的再创作——把家变成了教。所以研究家所讲的“大道往复”是区别于教的“六道转回”的。

这第二阶段相当于禅那。上个阶段的止、观加上这一阶段的禅那,就是佛门渐派之路。

禅那是梵文,原是静虑之意。也就是于止观后,静叫归根曰静、曰复命、曰常、明的次第和过程。

这一节讲得似乎很乱,因为其含有很多东西,只希望诸位自己去总结,自己去思考。不定何处对机了,可以见道岂不是妙。

这第二阶段小结一下:渐派的修完心法、心所法,于见道后修色法、行法。前者为止观,后者为禅那。顿派一宗不依此次第,而是于见道后直修行道的无为法。有些人认为禅宗无修证,指的就是无色法、行法的修行,其实不然。道理以后再讲,不是这本书可以讲得清的,于此只是把教下、宗下和道家的条理整理一下而已。

(3)行道阶段——“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顿渐二派,都要入此阶段。用你得的道,下香炉峰,入世来行。除自己习气以合道,于生活中磨炼、成熟。如此则宽容、公正、周全、自然、光光明明办事,堂堂正正做人,直至八宝山前都不会有危难。

没有危难不等于没有磨难。外人看好似一回事,但行道之人心知肚明。也可以叫名转实不转吧。多说无益,反害众位。修到行到,自知人生其味,不修不行,研究研究,一世无功。

别在这里死抠文字。这里是最大的心理学、情绪学之密,没偷东西的人和偷了东西的人,让警察一审,都说:“我没偷!”心理上一样吗?见了大道的人和没见大道的人,都对师父说:“我见道了,我不怕死。”可心里一样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讲的就是心理,哪里有那么多学问?

2.道在通流

前边已讲过,现在不怕众位说我理屈词穷、连篇累牍地“往复”。这也是一种道,意在让诸公死死地记住。

其一:道的有无、阴阳是辩证存在着的,但它们又彼长此伏、此长彼伏地流动着。阳盛阴衰随之而来的是阳阴平衡,再而至阴盛阳衰……周而复始。

其二:司马迁认为“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所以后人也多认为老子重静,只是不否认动。大错,因为观其复之“复”,就是一种类似往复的动。

其三:任继愈认为老子观点是循环的观点,变来变去,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归根)。所以老子是消极、保守、无为、不变革的,错得让人难以理解。一个闭合的圆只是死的圆环,这已完全违反了“动”的大道。日复一日看似相近,但昨日已过,你永远不会回到昨天,能回到昨天的是圆环;死了再生,再死、再生……是圆环,而生活里没有这样的圆环。还有的人认为大道好似轮盘赌的盘,转一次赌一回,由动至静,要赌再转。大道和生活怎么是圆盘?怎么是原地转动的圆盘?一切都要依时间来流动啊,一切是依往复的圆形,在时间这个无限长的画布上画出一条笔直的、向前运动着的线啊。似车轮在马路上行驶,周而复始,最初接地的某一个点一定会经圆周依次接触马路,这样车才往前跑啊。当你的车跑了40万公里,车轮报废,你忽然发现那个点正好接地,你能说这车轮一世白跑了?那40万公里谁跑的?

流动着,往前跑着,是大道的根本,道之体。

周而复始,往复着,是大道的形状,道之形。

讲事物的发展有前进有倒退难以掌握,是只知道之体、不知道之形。

讲事物的发展只是循环至一个点,一切虚无,是只知道之形,不知道之体。

这里讲的是大道,不是某个事物或某个学科的道。

所以,大道不能理解成一个闭合的、如赛马场似的圆环,也不能理解成一个在原地打转的赌盘。大道有时间空间的因素,这好比把太极图作为你的车轮,让它行驶在时间这马路上,对了。

一个人生于黄土高原,几十年背井离乡风风雨雨,死后让儿孙们把骨灰运回国,埋在黄土高原上。这种归根美好得难以言说,它留下的是千古的黄土之魂。哪个小子敢说虚无?一世白干了?

40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和现在的北京人,同顶中国的日月、同踏北京的宝地、同样一日三餐、同样每天睡一觉。于是乎有人断言一切依旧。既然依旧,让做这种人去当一回猿试试,他一定挣扎大喊:“虐待动物啦!我要回到现代文明去呀!”这现代文明怎么来的?那是由40万年以来数以百千万亿人的辛勤劳作得来的。每个人虽有生死,但不死的、永恒的是华人之魂、是生命的延续、是人类在发展。

对于眼光远大的君子来说,一切不虚无。成与败、善与恶、岳飞与秦桧……都使阴阳的车轮在历史的大道上刻下原本的、一条笔直向前的轨迹。所以君子重大道,换言之重向前的流动、运动,而置个人利益、阴阳、得失、胜败的转动于不顾。

对于只盯住自己利益的小人来说,一切虚无。虽然成者王侯败者贼,但一个人的鼎盛与否、衰败与否,都归于一抔黄土,于是一切虚无。这是不看大道只重车轮所致啊。当他们在评论车轮的阳与阴,谁最应该接地面发财而成名时,根本不晓得这个车轮把他们带到了哪里。

见道之人不惧死,因为他很满足。

未见道之人惧死,恨自己一生挣了那么大家业,一点儿也带不走,大叹来去赤条条无牵挂。

这两种人都没白来一世,都为人类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贡献”。何况这世上有忠臣必有奸臣,有清官必有贪官。一切那么合大道……还是不说吧,守冲去。

这一章到此结束,车轱辘话我又讲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