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天然
  • 见君
  • 2545字
  • 2020-08-29 06:54:04

一 教与家的区别

公元前500年前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开始从奴隶社会逐步走向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冲突的时期,同时又实在是一个值得人类自豪的时期。

这个时期,西方出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伊索;两河流域出了耶和华、穆罕默德;印度出了释迦牟尼;中国出了老子、孔子、孙子。一代英杰奠定了世界的文化、宗教、哲学、伦理等智慧的基础。这是个灿烂辉煌的年代。

在赞叹之余我们深思,不得不承认人类所有反映出来的智慧,都蕴藏着对和平、统一、进步、安定的向往,对战争、虚假、奸诡的憎恨。看来这是人类人性的主流。宗教(我们不提西方的宗教,只以中国的佛教和道教为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家”中,原只是一家而已,其本意朴直得很、入世得很。道教的祖宗老子,有名有姓有其人也,原是周朝的图书管理员。佛教的释迦牟尼也是有名有姓有其人也,原是一国之王子。这二位原本和众“家”的师傅一样,如孙子、韩非子、孟子……这二位的作品原本应和儒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的作品一样称为“××论”,本没什么奇怪的。可后世儿孙们不是没弄懂就是别有用心,把佛道二家推崇为教,其作品全成了“经”。虽然俗称三教,硬生生把儒家也拉进教之列,但儒教里称得上“经”的只有《易经》而已。这显然是给孔子和儒家一个面子和人情。真正被从家弄成教的,具宗教色彩又有宗教目的的,只是佛道二家。

为什么百家之中,独此二家具此殊荣?

有人认为凡是讲死后再生的为宗教,我看他一者未必真懂教,再者什么“永垂不朽” “万古流芳”岂不也具有了宗教色彩?

还有人认为烧香、磕头等迷信行为是宗教,也不尽然,因为中国人对祠堂、祖庙、先人之墓、伟人名人之故居都有表示礼敬的烧香、磕头、仪轨、偶像崇拜。这些原本没什么神秘和值得非议的。只要是明白人,那亲友去了照写“永垂不朽”以悼之,逢年过节去堂庙墓地照样磕头……别怕人家说迷信。人是有情感、情绪的动物,不能把情感、情绪连同上述的行为一律以迷信来论定,然后统统横扫出地球。

所以说家与教的区别不在这里。

佛家与道家,其本质不是单单的某种知识或学问,它们是由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等组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们以特殊的修行为方法,以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为目的。它们的特点是重人本、重情绪、重自身的实践和体验,同时不偏废逻辑思维。这就是此二家升为教的原因。我们在这里不是讨论宗教问题,那是由家发展为教以后的事情了。我们讲的是此二家所具的独特之处,这是被宗教所偏爱的因素,也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如果在修行和研究经典中,我们忽视了它的特点,那将走入偏颇的境地:一种变成纯神秘主义,真的成了宗教;一种变成了苍白的纯理性上的批判,真的成了形而上学。

当然,儒、法、兵、医、农等各家都或多或少含有静与修的因素、心理的因素、树德植本的道德因素。但实在太少,少得不能成为教。只是这些家中的佼佼者勉强可称为神医、神农、神算、用兵如神、儒圣……而已。

 

教既然含有心理学、道德观、重体验的成分,麻烦就接踵而来。

首先,教下的特点是个性的。

哲学、数学、物理等,作为纯概念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产物,它们是共性的,绝不是个性的。当人们学这些知识时,有同一的教材和因知识积累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特有的层次。可佛道因其特殊性,不可能有一种教材,凡讲一练“大自然功”“大转轮功”就可以得道的人自己就不得道,他明白的是办个班可来财。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道家有三万六千法正是个性的体现。因为要因人说法因其层次说法,这是生理和心理因素所决定的,不是“我这个功法流传了七千年”所能买断的。试想凡患感冒者一律开阿司匹林,凡怀孕者一律喂保胎丸,凡阳虚者一律灌人参汁,凡阴虚者一律喝鳖精……这还要医生干嘛?不如印一本电话簿,再印上一部《对症下药明细表》广而发之,准能得诺贝尔医学奖。然后把医生们打下地狱当魔,把护士们打下地狱去当鬼,成吗?

生理上如此,心理上呢?

心理学靠共性弄出了什么?文明到了20世纪末,还不离弗洛伊德的性和马斯洛的需要。也就是说:依老弗的见解,心里一烦,则男人找女人去,女人找男人去,如此心理平衡了;依马斯洛的见解,心里一烦,则画画去,听音乐去,如此发泄了。这两种见解实在是消费场所欢迎的。也成了精,绝不是经!

这种共性的统一的做法怕是不成。所以看生理上的病和心理上的病都要亲自去找医生,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医。因程度轻重而下药有别,因病愈而停药有时,如此而已。学佛道的修行人,千万小心这个地方。千万不要相信有治百病的药,千万不要相信有一辈子天天吃都有益无害的补品。也就是说:不同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法门。而达彼岸时,要弃船弃法啊。

其次,因这种特殊性,使得修行人分成两大类:注重心理、道德的称为见地(理数)类,注重体验的成为修证(修持)类。

重见地的人,多修顿派和禅。

重修证的人,多是渐派的修。

先人留给我们的东西也分为这两大类。如老子的《道德经》属见地类,于修证上不谈,只说“致虚极,守静笃”。《圆觉经》中对于顿派的讲述只是“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更不要谈禅宗了,一句“放下”、一个“反照”,包括了全部八万四千法。而吕祖的《太乙金华宗旨》则属渐修类。它的特点是以一种很诱人的具体的方法让你入门,只要你不悟道,那八万四千法你就滚去吧!何时烦了,灰心了,不想玩了……有戏了。放下即可,当下即是。

在佛法中讲修顿派为上上根器,修渐派为上、中、下根器了,说是差了点儿悟性。

什么叫悟性?悟性在这里要这样看:不差在你修的法和用功的程度上,差在你太重修证上了。修证只是技巧和方法呀!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见道么?最初始的目的怎么忘了?怎么一下子迷失在法门中了?

当然,修顿者小心狂了,修渐者千万别枯了。

总之,不论何法,终要走上顿悟而见道。上上根者只“虚极”即可,四禅八定不必了,只二禅就可悟道。次者,尽在法里滚。机缘到了,也是顿悟见道。在这里是一个门,叫不二法门。没有一天持咒十万遍即可见道的后门,也没有搬运个物件、跳个大神即可见道的后门。这些统统是歪门邪道。

万法为宗,重德为本!在前言中我们讲了人有三观、质有三面,这对我们修行和理解经典非常重要,这里是本啊。所以引出来的第三个问题是对三观三面的深刻理解,第四个问题是对修行三段的了解。因为题目大了,我们放在下面两个小节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