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妙彧博士的《低碳社区模式下的居家养老创新》(以下简称《创新》)即将出版,此书凝结了她主持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的学术价值。此书的出版也展示了她长期深入城乡社区从事调查研究的心路历程。

该书的核心观点来源于实践,又能够在更高层面上还原实践,凸显出较高的政策价值。本书从整体上讲,是一部将低碳理论与社会养老服务制度结合起来进行融通性模式构建的创新之作。

《创新》一书的选题角度新颖,分析视角独具匠心。国内学者既往的研究重心大多聚焦于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平衡,研究视角也多从社会服务、政府购买、社会组织介入、居家养老营利模式等方面切入。而从气候变化、低碳环保的视角进行居家养老研究的文献颇为罕见。作者是国内最早将低碳社区发展与居家养老结合起来进行跨界研究的学者之一。作者从低碳的视角审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将社区居家养老置于社区环境与资源的约束下,考察老年人养老行为的碳足迹,并将社区养老环境、社区适老化交通、社区养老设施等问题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系统构建中。她提出低碳社区是我国城乡社区在气候变化的新局势下社区治理的新范式,在低碳社区的社区治理范式下,社区生活方式、社区服务方式及价值观念都将变革。本书的研究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养老问题的研究,此书的出版,既能丰富低碳时代的社会养老理论,又对我国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我认为本书的创新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提出低碳时代的社会养老理论

作者尝试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绿色建筑理论、风景园林学理论与传统的社会养老理论交叉共融,构建低碳时代的社会养老理论。这种理论关注老年人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关注养老行为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使用,关注老年人与社区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例如,书中提出“社区作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场所,实际上是生态场域,低碳养老理论研究养老与生态场域的关系,考虑养老行为的生态足迹”。再如,书中论及“低碳养老理论并不将老年看作疾病发展过程的生物医学概念,而是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强调老年人的功能维持及社会参与,并重点研究老年志愿者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以上研究为本书的实证研究和对策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 构建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作者先后在武汉市江汉区百步亭社区、湖北省鄂州市长港镇峒山社区、广州市亚运村等低碳社区进行个案研究;并在武汉、宜昌等地的城市社区开展了多次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量化研究;同时充分借鉴国内外低碳社区的建设标准、国际养老宜居城市的设施导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低碳型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并从社区养老绿色公共空间设计、社区低碳适老化交通系统设计、社区养老设施低碳化、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模式、社区老年人志愿参与模式等几个维度构建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体系。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立体而维度多元,务实而不流于空泛。基于大量实证研究,作者非常敏锐地关注到了目前我国社区养老环境差、养老设施适老化水平低、老年人交通出行难等极为迫切的问题。有必要强调的是,《创新》一书在低碳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重点凸显了养老服务的资源整合,并将“医养结合”模式与“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的两大发展方向,较为清晰地把握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三 建立低碳型养老社区建设指标体系

作者基于低碳环保与老年宜居理念的结合,将社区层面的节能减碳指标具体化到养老社区的空间布局、养老社区的建筑与能源、社区养老公共空间、社区交通的适老化、社区养老设施、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安全与防护、老年人社区参与以及社区低碳管理等9个方面,多角度选取指标,构建了低碳型养老社区的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为我国城市社区进行绿色宜居适老化建设与评价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书中应用该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社区进行评价的实例研究,生动地揭示出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社区在适老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作者也在指标体系的引导之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建议。我相信本书对于正在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探索的社区、非营利组织、企业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并将理论创新与模式创新相结合,既有理论上的勇敢突破,也有实务上的大胆探索。

作者不畏繁难,从2012年开始,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并且带领她的团队,对湖北、广东、北京等地的低碳社区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她作为湖北省低碳社区建设项目的核心研究成员,也基于此项研究成果,提炼出数项颇具政策价值的建议并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采纳。

在人口老龄化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危机之下,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仍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进而会引发新的思考,然而,这些都是探索而不是定论。此书的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的空间。比如,对低碳养老理论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端,还有广阔的空间值得深入研究;在实证研究方法上应更加优化;对养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进一步科学化;等等。

我们期待着《创新》一书的出版能够引起更多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思考和讨论,也期待着本书的作者更上一层楼,在这一研究领域有更多的学术贡献。


赵曼

2017年3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