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让孩子害怕你,你就失败了
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是家长为了威严而要让孩子害怕自己。可是一旦孩子害怕了你,你也就失败了!
小豆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次我去参加她的家长会,认识了小豆同桌潇潇的妈妈。在参加家长会之前,小豆就曾悄悄地告诉我说:“妈妈,潇潇妈妈很可怕,潇潇经常跟我说自己特别害怕妈妈。只要潇潇课堂测验成绩不理想,她妈妈就会臭骂她一顿,有的时候还会打她。”
我见过潇潇这个小姑娘,很乖很可爱,但眼神里总流露出一丝胆怯,说话也小心翼翼,生怕说错话一般。这次家长会,我第一次见到潇潇妈妈,因为之前小豆跟我说过的话,我也特别留意了这位妈妈。
潇潇妈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职场女强人”。果然,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真的是一家500强外企的创意总监,平时手下管着几十个人。两个家长在一起,话题总也离不开孩子。聊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我告诉潇潇妈妈:“我平时跟小豆与其说是母女关系,倒不如说是朋友关系。”这一点潇潇妈妈很不能认同。她也毫不吝啬地跟我分享她的教育“经验”:对孩子一定要树立威信,要让孩子害怕自己,孩子才能听话。
“潇潇小的时候特别贪玩,小学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前,我原本以为她在房间里好好复习功课,结果我一推门进去却发现她在画画。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把她骂了一顿。你别说,这一骂,潇潇还真的害怕了,从那以后,潇潇就再也没有在复习的时候偷懒了。”
潇潇妈妈给潇潇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矩:晚上十点之前必须睡觉,一放学就立刻回家写作业,每次考试都要优秀……有一点儿做不到,等待潇潇的就是严厉的斥责。潇潇心里“苦”,但因为害怕妈妈,所以一直不敢说。
很多家长把握不好严格教育的尺度,让孩子到了害怕甚至恐惧的地步。我记得特别清楚,小豆在给我讲完潇潇的故事之后,用她那稚嫩的声音对我说:“妈妈,还好你跟潇潇妈妈不一样。”
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认为,教育孩子,首先要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其次要指导,绝不能用前人的“同一模型,无理嵌定,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再次是解放,培养他们自主的能力,使他们“成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先生的这一套做父亲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妈妈这个角色。
我平时对小豆的教育也是根据“理解、指导、解放”这三个词,给她创造一个宽松、温馨的家庭环境。
当然,有的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想让孩子害怕自己,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也不愿亲近自己了。有的妈妈甚至会问自己:“我真的那么可怕吗?”
朋友孙茜最近就在面临这个困扰。孙茜跟我哭诉说:“感觉孩子最近离我越来越远了,有的时候他宁愿找他爸爸来当传话筒,也不敢直接跟我提要求。”听了孙茜的哭诉,我反问她道:“平时,孩子跟你提要求的时候,你是不是很不耐烦?有的时候还会对他发脾气?你是不是会要求孩子百分之百听你的话?孩子一不听话,你就觉得他不尊重你,给他脸色看了?你是不是什么都替他做决定,完全忽略了他所能承受的范围?你是不是觉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他无条件服从都是理所当然的?”在我一连串的反问下,孙茜默默点了点头。
那么,一个合格的妈妈应该怎样让孩子不害怕自己呢?
我认为最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每天多花一些时间跟孩子像朋友一样聊聊天,而不是把跟孩子所有的沟通都用斥责和要求来代替。人的感情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语言,通过与孩子沟通,妈妈们能更快地了解孩子在想什么,体贴他们的心,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然后就是要学会科学地指导他们。做一个合格的妈妈不等于将孩子“散养”,完全听之任之,而是应该在一旁指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和孩子一起协商着做决定。比如孩子要参加什么样的课外辅导,可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等孩子年龄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可以考虑让他们参与家庭决策,让孩子有归属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当然,解放孩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给孩子一定的玩耍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和自己的同学、朋友去交流、去接触。而不是放学后就把孩子接回家写功课,周末也不让孩子和朋友约着玩耍。
我很喜欢电影《后会无期》里面的一句话:“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这也同样适用于对孩子的教育。爱你的孩子,不能仅仅把你认为最好的给他(她),不考虑他(她)的感受。爱你的孩子,就是要努力了解他(她)、理解他(她),知道孩子内心真正想要的,克制自己的自以为是,而让孩子真正感受到你的爱。
2 不要对孩子随便发脾气
你发的每次脾气,对孩子都会造成伤害,伤害久了,孩子也就变得无所谓了!
有一次,我带着小豆去超市买东西。在超市的一角,我们看到一位母亲正在冲一个小女孩发脾气,那个小女孩和小豆差不多大的样子,站在那里低着头不说话。我和小豆远远地听到那个妈妈说:“看见什么要什么,你怎么那么贪心啊!不给买就不走,下回再也不带你出来了……”
被妈妈这么说,那个小女孩一下哭了出来,超市里的很多人都看了过来。我本以为这位母亲能够收敛一下,没想到这位母亲气急败坏地对孩子吼道:“哭!哭!哭!就知道哭!”结果,孩子哭得更厉害了。很明显,孩子对妈妈的话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小豆目睹了这一切,她躲在我的身后,好像看到了怪兽一样。
出于工作的习惯和母亲的本能,我想走过去帮助那对母女化解这场不愉快。正在我想往前走的时候,那个小女孩的父亲过来了,示意自己的爱人别再对孩子凶了,并抱起了孩子,很温柔地安慰她。孩子的情绪好转了一些,不再那么大声地哭了,变成了小声地抽泣。不过总算这场风波过去了。
小豆和我说了句话:“妈妈,那个妈妈怎么那么凶啊?真可怕。”孩子说完,紧紧地拉住我的手。
是啊,发起脾气的妈妈真是可怕。其实并不是这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不知道发脾气对孩子不好,我相信,她是情绪失控了。幸亏孩子的身边还有一位好脾气的父亲,否则孩子的内心会受到更大伤害。
我可以理解各位母亲的苦衷:当你劳累了一天回到家,孩子还无理取闹时,你心中的“火”会突然增加;当你催了十几遍,孩子还不动窝儿的时候,你一定也会气愤无比;当你对孩子的期末考试满怀信心时,一份糟糕的考试成绩,难免让你大动肝火……
孩子错误的行为、糟糕的表现、不好的习惯等,都可能让一位母亲发起脾气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不良行为暂时停止了,但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很多妈妈却不知道。
(1)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你对孩子发脾气,说些难听的话,就在他(她)的心里留下了伤口。如果一把尖刀插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即使再拔出来,伤口也难以愈合。要知道,心灵上的伤口和身体上的伤口一样难以愈合,无论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
(2)孩子会失去主见
孩子犯了错,你生气上火,情绪失控,对孩子一通儿吼,孩子没有办法,只能乖乖听你的话。这种模式一旦形成,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习惯。什么习惯呢?就是做任何事都要以妈妈的反应为参考依据,做什么都要先看妈妈的脸色,孩子可能变得听话了,但也失去主见,很难走向独立了。
(3)孩子会失去安全感
我见过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妈妈很强势,是一家之主,不光孩子,连自己的老公都害怕她。这种家庭充满着火药味,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妈妈发脾气。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走向极端,一方面是极度的自卑,另一方面是极度的叛逆。
(4)孩子会模仿大人
我以前在幼儿园做教育研究的时候,见过这样一个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其实并不属于那种爱攻击别人的性格,但是一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有些不愉快的时候,就歇斯底里地冲小朋友吼叫,甚至语言中夹杂着不少脏话,没有一个小朋友不害怕他,也没有人愿意和他玩。后来这个男孩班上的另一位小朋友的妈妈悄悄告诉我,她经常看到这个男孩的妈妈在路上骂孩子,而且语言也是“火爆和粗俗”的,显而易见,孩子模仿了大人,成了受害者。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也能理解家长有时候的感受,生活的压力,孩子竞争的压力,工作中的不开心,杂七杂八的人际关系,都会让我们女人陷入负面的情绪当中。当孩子表现得违背了你的意愿时,当他(她)令你失望时,你的情绪可能瞬间就会失控,很大程度上,此时孩子成了你发泄情绪的“通道”。从这个角度上讲,孩子又是多么无辜啊。
现在你会问,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避免对孩子发脾气吗?
我觉得方法还是有的,比如你可以在发脾气之前先让自己“冷却”下来。你可以深呼吸几次,让自己在心里默默地数数,从1数到100,你的火气通过数数可以渐渐地消减一些。当火气下来一些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冷静地思考,如果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想想孩子的感受,或许你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
另外你还可以暂时与孩子隔离,自己跑到阳台上冷静一下,直到你没那么生气了,再回到孩子身边与他(她)沟通,帮助他(她)认识错误和解决问题。
总之,我还是希望每个妈妈都能亲密和优雅地与孩子相处,因为发脾气不仅会毁了孩子,也会毁了你。
3 你不应该成为孩子的“指挥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的迫切心情我能理解,但是孩子应该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妈妈们不应该成为孩子的“指挥官”!
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的,我也希望小豆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我不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规划小豆的未来,做小豆的“指挥官”。
邻居家孩子依依比我们家小豆大两岁,却忙得像陀螺一样!一到周末,钢琴、绘画、舞蹈、书法、游泳等特长课程就被安排得满满的,写作、英语、奥数也不落下。依依真的就像陀螺一样,转在妈妈的小“皮鞭”下。没日没夜地转啊转啊,转得晕头转向的,没有了自己思考的时间,也没有了自我想象的空间。
那个时候小豆还没有上小学,有一次,依依一家到我们家做客。在饭桌上,我问依依:“依依,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啊?”
“警……”依依想也没想地脱口而出,却在妈妈严厉的目光中将最后一个字生生地吞了进去。
“我长大后要考上清华,将来要读博士。”依依低下头,小声地咕哝道。
这时,只见依依妈妈满意地点了点头。
吃完饭,小豆热情地拉着小姐姐,想要邀请她一起完成我之前给她买的拼图。依依刚要起身和小豆一起去玩,只听依依妈妈严厉地说:“依依,你还有算数题没有做完,下午还要练钢琴,你该回去啦!”妈妈说完后,依依一脸委屈地点了点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默默地回到自己家中。
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无可厚非。但是,想要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妈妈们应该承担孩子背后“军师”的角色,而不是他们身前的“指挥官”,甚至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
我并不反对让孩子发展特长,小豆也会有一些特长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选择“大部分”是由她自己决定的。为什么说“大部分”呢?因为我会先根据她的情况帮她列出一个特长课程备选列表,然后让她来选择她最喜欢的一个或两个,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年龄太小,迷失在众多可选择的课程当中。当然如果她自己有非常想学的课程,又没有在我的列表中,我也十分欢迎她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妈妈在孩子的生活中担任“指挥官”的角色,完全不顾孩子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一味地将自己想要的未来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命令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按照自己的路线来发展,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1)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有一次,我带着小豆去少年宫,在乒乓球馆,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紧皱眉头、一脸紧张地做着预备动作。远处传来了他妈妈严厉的命令:“把球拍拿平,球放上去,不准掉。”偏偏男孩手里的乒乓球就像是在跟这位妈妈作对一样,一次又一次地掉到地上。每次掉在地上之后,都会传来那位妈妈的数落声,小男孩的手腕止不住地颤抖。
这位妈妈因为孩子一直打不好而心急,殊不知,她越是这样命令着孩子,越是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球自然也就一次一次地掉落了。
(2)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去年,我们一家人去爬香山,小豆特别兴奋,就跟着她爸爸一路跑上去了。当时,我们旁边有个小男孩儿,跟小豆差不多的年纪,看我们在跑,也甩开了爸爸妈妈的束缚一个人跑上去了,任凭他的妈妈在后面大喊,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喜悦当中。等到家人追上他的时候,等他的并不是妈妈鼓励的目光,而是一顿训斥。小男孩儿一脸委屈地窝在了爸爸的怀里,哭着跟妈妈说自己再也不敢了。
妈妈对孩子生活指挥过多,也是另一种“溺爱”。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处理,只要他们按照自己为他们规划的路线发展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形成很强的依赖心理。一旦孩子踏入社会,等待他们的必然是对生活的恐慌和措手不及。
(3)使孩子失去创造能力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不只是为了让他们学到知识,还要从内心深处唤醒他们的创造力。知识是无穷尽的,但创造力却能激发孩子更多的潜能。而妈妈过度指挥孩子的生活,甚至因为孩子的些许不遵从就大发雷霆,势必会让孩子形成依赖、自卑、屈从的心理。试想一下,一个只会点头和服从的孩子,如何才能拥有创造力呢?高明的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尽量避免之。
生活中,妈妈们因为对孩子的爱,一不小心就会扮演高高在上的“指挥官”角色,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是很不利的。我还是那句话,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最好的角色就是当孩子背后的“军师”“良师益友”,而不是孩子身前的“指挥官”,甚至是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妈妈们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4 带给孩子更多的正能量
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开朗、积极向上,每天都充满朝气与活力。妈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妈妈的“积极向上”才能给孩子带来“积极向上”,妈妈的正能量才能激活孩子的正能量。
经常有朋友问我,孩子上学表现不好,怎么办?我都会告诉他们,作为妈妈应该先反省一下自己。没有“问题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而孩子的各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家庭教育,而孩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依靠家庭教育。
有一段时间,我工作上的事情特别多,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有一次,工作上的事情不太顺利,我回家后,先是把衣服一摔,然后跟老公抱怨说:“事情一堆,哪一天我一狠心就辞了。”当时小豆就在屋子门口,两只大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我。老公赶紧把我拉到屋里安慰我说:“工作太累,就歇一阵子吧,没必要把自己弄得那么累。”后来,我工作上的事情慢慢理顺了,我的情绪也慢慢平复,能够愉快地面对工作了。
可是,有一天,小豆放学回来,居然气呼呼地把书包一摔,说:“这老师又留了这么多作业,当学生好累,爸爸妈妈,我不想上学了!”听完小豆的话,老公当时就怔住了!小豆一直是一个很乖的孩子,怎么会突然说这么“大逆不道”的话?而我的怒气也立马上来了,正要发作之时,老公拉住了我。他把小豆拉到一边,耐心地告诉她:“孩子,老师留作业是为了给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另一边,老公跟我说:“你还记得,前一阵子你回家抱怨工作累,不想上班了吗?一定是让小豆听去了。妈妈的坏情绪,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孩子也就有样学样地抱怨起作业压力来了。”我一边听,一边若有所思地点着头说:“对,我以后一定不能再把工作上的负能量带到家里来了。”
妈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待周围人和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传递的是什么样的能量,孩子接收到的就是什么样的能量。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生活的天空下,有阳光也有阴霾。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社会的不公,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多是不如意的事情,就好比阴霾天气一样,孩子怎么可能接收到阳光呢?面对孩子,我们应该多给他们播撒一些阳光,把生活里的阴云悄悄藏起来,把健康乐观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多给他们传递一些正能量,这样他们才能像阳光下的小树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
那么,妈妈们应该如何给孩子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呢?
(1)不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压力
美国家庭与工作关系研究所负责人埃伦·加林斯基曾对1000个家庭进行了调查,当询问孩子“最想帮父母实现的愿望是什么”时,得到的回答是“希望他们不要那么累”。孩子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但是,拿出孩子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却有很多是父母忧愁的面容和烦躁的表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妈妈们不是圣人,很难同时对工作和生活给予足够关注,但你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智慧,只要你不把工作的情绪带回家,他们就能根据你的忙闲自行调整生活。
(2)换一种关心孩子的方式
一次去接小豆放学,在校门口,看见一位妈妈拍着自己儿子的头说道:“嘿,儿子,怎么样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这位妈妈的心情很简单,她担心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但是,她的这种关心的方式传递的却是“有没有人欺负你”这种负能量。如果这位妈妈能换一种带有感恩和欣赏的方式表达,比如说“儿子,今天交了几个新朋友?”“今天有同学帮助你了吗?有没有感谢人家呀?”孩子也同样会用这种方式来与同学交往的。
相似的还有,每天叫孩子起床“快点起床,要迟到啦!”可以换成“宝贝,又是明媚的一天,你听到小鸟欢快的叫声了吗?它们都在叫你起床哦!”孩子上学前的叮嘱也可以由“在学校要认真听老师讲课,按时完成作业!”变成“宝贝,要开心愉快地度过这一天,放学后,妈妈等你分享这一天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哦!”
(3)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作用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家长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榜样,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这样的榜样影响。一位妈妈曾当笑料给我讲了她和她儿子的一段对话。她的儿子总喜欢玩游戏机不好好学习,有一次这位妈妈就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能总玩游戏机,我告诉过你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结果她儿子直接反驳她说:“我姥爷还总是告诉你不要总在外面打麻将呢,你还是整宿地玩儿。”这位妈妈一下子就语塞了!
你看,妈妈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妈妈们要在每一件小事上都以身作则,为孩子传递正能量,给孩子健康、积极的影响。
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复印的东西不清楚,不能怪复印件,只能怪原件。孩子就是家长的复印版,请给孩子传递正能量吧!
5 谁的童年不犯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俗语说:“孩子犯的错,上帝都会原谅。”世界上没一个孩子是从小到大不犯错的。
“我上辈子这是造了什么孽,这辈子生了你这么个祖宗来讨债。”有一天,下班回来路过楼下,正好听到一楼的张女士在训斥她的儿子。原来,是她的儿子淙淙偷拿了家里的二十元钱,买了一个自己喜欢了很久的玩具汽车。这件事被张女士发现后,瞬间点燃了她的怒火。于是,一边是骂声,一边是淙淙的哭声。
虽然,偷东西是一种万万要不得的行为,需要及时教育改正,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不能靠打骂。那么妈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童年犯的错误呢?
(1)教育孩子勇敢地承认错误,认清孰是孰非
有的孩子犯错之后,会本能地把责任向外推,他们会说:“都是××,导致我……”而不是“是我错了,我今后要注意,不再犯这样的错。”其实,孩子怕承担责任,怕受到处罚,怕被别人说是自己错了,远远比犯错还要可怕。
孩子就是在不断地犯错、知错和改错中成长的。一个孩子犯错没什么大不了,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怕只怕,犯了错还不会去思考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一味地推卸责任。孩子犯错后内心一定是后悔和无助的,妈妈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帮他(她)分析一下犯错的原因,这样孩子就会避免下次继续犯错了。
在这一点上,通通的妈妈就做得很好。那会儿通通还上幼儿园,有一次她去接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她,通通在学校很不听话,演出排练的时候还把小朋友推倒在地上了。当时,通通妈妈并没有发作,也没有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等回到家之后,通通想要吃水果,通通妈就把孩子拉到一边儿说:“吃水果可以,但是吃之前你能告诉妈妈,在幼儿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吗?”通通这才一脸委屈地告诉妈妈说,自己原本演的是灰姑娘,可是老师最后让她演灰姑娘的姐姐。通通心里不开心不想去排练,就在一旁堆房子,一个小朋友过来把她的房子推倒了,她这才推搡了小朋友一下。
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通通妈妈把孩子的眼泪擦干,然后问她:“小伙伴来把你的房子推倒是他(她)的不对,但是你应该推搡小朋友吗?”通通默默地摇了摇头。通通妈又接着说:“你在看表演的时候,会给什么样的演员鼓掌?”通通回答说:“演得好的。”“一个演得不好的灰姑娘和一个演得很棒的灰姑娘姐姐,你会喜欢哪个?”通通继续回答说:“灰姑娘的姐姐。”“所以,角色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演好。”通通点点头说:“妈妈,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去跟老师和小朋友道歉,我也会好好扮演灰姑娘的姐姐。”
(2)不要动不动就“大动肝火”
为孩子一点儿小错误而大动肝火,是很多妈妈都容易犯的错误。之前有一位爸爸给我留言,讲的是他的老婆脾气很火爆,总是对儿子发火。这位爸爸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他的儿子很调皮,经常不好好吃饭,不是把饭撒到桌子上,就是把碗扣到地上。孩子爸爸一开始还会提醒纠正他,后来失去耐性,直接对着孩子一通儿批评:“连个饭碗都拿不好!”“还能不能好好吃饭了!”孩子要么一脸委屈,要么哇哇大哭地把这顿饭吃完。而且自己怎么劝,老婆都不听,依旧每天训斥孩子。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和风细雨永远要比狂风暴雨效果好得多。小豆平时也会犯错,但是对于她的每一次犯错,我都会给她讲道理,而且给她机会改正。如果她再犯同样的错误,才会对她有一些小惩罚。对待小豆的教育,永远都是讲道理多过打骂。当然,对于她的每一点进步我也从来不会吝惜自己的表扬。
小豆那会儿还没有上幼儿园,有一次带她在楼下的小花园里玩耍。小孩子都比较调皮,她一直往花园的小花坛里扔小石头。我告诉她:“小豆,你看看,你都把花坛里的小花、小草们砸痛了,花坛也被砸得不漂亮了,还不快去把这些小石头捡起来!”这时小豆就有些耍赖,不想去捡。我并没有强迫她,而是告诉她:“你把小石头扔到了花坛里,你如果不去捡,我就要去捡了,就没有办法陪你一起玩了。”小豆感受到她往花坛里扔小石头的后果,就会明白不能再把石头扔到花坛里了。
(3)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笨
“我为什么总会犯错误?”“这道题为什么总做不对?”“我是不是真的很笨?”“我是不是不会有出息了?”……孩子在犯错之后一味进行自我批判是非常普遍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并不健康,妈妈们一方面不能给孩子这种暗示,另一方面也要教会孩子把犯错视为机遇,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
谈到家庭教育,有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溺爱教育”和“棍棒教育”。溺爱教育很容易培养出败家和不孝子女,而棍棒底下出的也不一定是孝子或才子。没有孩子是不犯错的,正视孩子的错误,并教育孩子改正错误,才是家教的关键。
6 妈妈脾气差,孩子就爱生病
很多妈妈抱怨孩子脾气差,其实这可能是从你身上“遗传”的!
在一次饭局上认识了陈太太,他们家嘉嘉跟小豆一般年纪。聊起孩子教育问题,陈太太告诉我说:“我和老陈脾气都不好,近来发现我们家嘉嘉脾气也不好。有一次他要求我带他去吃冰激凌,我没有理会,他竟拿着他的玩具小锤子狠狠地敲打我的头。我揍了他几下,他就在那里生气,也不哭。以前的时候,我和他爸爸就经常因为他顽皮不听话打他,没想到他现在只要不顺他的意就开始打人了!”
我们的身体是有免疫力的,情绪也是有免疫力的。
人身体的免疫力会随着环境是否恶劣、营养是否均衡、是否经过充足的体育锻炼等而变化。情绪免疫力也一样,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脾气都会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免疫力。父母,尤其是母亲脾气差,孩子的情绪免疫力就会变差,孩子就容易生“情绪病”。而孩子的这个“情绪病”既会表现在生理上,又会表现在心理上。
帆帆的妈妈就是脾气火爆的家长中的“典范”。虽然跟帆帆妈妈并不相识,但从朋友那里也听说了她的一二“事迹”。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带着各自的孩子去参加亲子活动,在活动现场我看到了帆帆妈妈。当时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帆帆把小豆心爱的水晶球摔破了,小豆当时就哭了。帆帆妈妈原本就因为在之前的亲子活动中与帆帆的配合不够默契,怒气的小火苗早已被点燃,一看这情形,怒火更是以迅雷之速燃成熊熊大火,瞬间爆发了!
在我们几个家长的劝解下,帆帆妈妈这才冷静下来。但是,后来我们就听说,自那以后,帆帆就添了个毛病,只要他妈妈稍稍一发脾气,他就开始呕吐,一吐就是翻江倒海的。帆帆妈妈带着他去了医院,医生也没发现身体有什么病症,最后只能带着他去心理医生那儿寻求帮助。
自从孩子得了这个病,帆帆妈妈就开始后怕了,再也不轻易发火了。
孩子顽皮好动,其实是在不停地探索着这个世界。妈妈们不应该担心孩子这种顽皮好动的行为,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再顽皮,那么妈妈们才应该担心。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尤其是母亲情绪的影响。如果父母脾气暴躁,那么孩子很容易形成两种极端,一种就是以更差的脾气回报父母,宣泄出自己的不满;另一种就是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其实内心早已积压了很多愤怒和恐惧,这就像一座大坝一样,一旦决堤了,后果不堪设想。
一些孩童常见的如: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抽动症中的情绪问题、儿童各种情绪障碍、说谎等症状,应该说也是他们情绪免疫力不够的表达。他们用谎言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因为烦躁或者自卑而厌学,男孩子因为情绪调控力差而容易形成网瘾,严重抑郁的孩子会出现自杀倾向,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
如果妈妈们已经发现自己有某一种性格缺陷,而且这种缺陷已经影响了孩子,那最好还是先努力改掉自己的“坏脾气”,不要在还没有解决自己的不良情绪时就去用不良方式解决孩子的不良情绪问题,这样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当然,脾气的转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给各位妈妈推荐一个暂缓原则,就是如果发现孩子“闯祸”了,不要马上发作,先缓一缓再处理。就有一点儿像电视剧《爱情公寓》里,关谷和悠悠在每次吵架之后的“存档”处理。而在“缓”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了解孩子“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孩子。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孩子的自尊心都是很强的,在公众场合批评甚至是打骂孩子,并不会彰显出你为人母的威严,相反会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的心里埋下记恨的种子。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著《礼记·学记》就曾提到过“当其可之谓时”,就是说教育孩子要抓住良好的时机,而并非越“及时”越好,有的时候冲动下的“及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所以,各位妈妈面对孩子的错误,请先适当地“冷一冷”,找一个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再教育孩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性格好的孩子,家庭环境也不会差
环境能够造就一个孩子。如果一个孩子性格是坚强、乐观的,那么他(她)的家庭环境一定也是积极向上的。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25—55岁),以及老年期。
对于0—3岁还处于婴儿时期的孩子,虽然学会了走、跑、跳,学会了与人交谈,但是由于身心发展最不成熟,因而对成人依赖性很大。如果父母的教育是慈爱的,让孩子如沐春风,那么孩子就会对大人形成信任。婴儿时期的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慢慢能够“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打骂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之后也会不信任自己和他人。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可以看出,父母以及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前一段时间很火的一档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有没有观看。几个善良、天真的孩子在镜头下表现出的好性格和好教养,让很多家长羡慕不已。而这其中的好性格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他们的家长还有教育他们的家庭环境。
在第一季节目里,几组家庭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他们的住所,林志颖父子抽到的是条件最差的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房子里还有大蜘蛛。这样的房子留给大人住,可能都会觉得浑身不舒服,更别说是一个从小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小Kimi自然是不肯住在这里,当Kimi表达出了不想住在这里的意思之后,林志颖并没有发火,而是用轻松愉快的口吻说:“我觉得这个房子还不错啊,对不对?大家的房子都是一样的,真的还不错的。”而看到蜘蛛之后,林志颖也没有把蜘蛛说得很恐怖,只是说这是节目组给他们准备的玩具,不过不可以用手碰,一下子就打消了孩子的恐惧心理,而且还保障了Kimi的安全。
爸爸的乐观影响到了Kimi,在这个节目里Kimi虽然也有哭闹,但是大多是因为年纪太小离不开爸爸,很少有抱怨过条件艰苦,经常很积极乐观地说“我一定会赢的!”“面条好爽口啊!”“饺子好香啊,闻起来好美味!”等。孩子内心强大,适应能力强,离不开家长的积极乐观。
同样,在第二季当中,黄磊的乐于助人,也给女儿多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作为大姐姐,多多努力帮助其他弟弟妹妹,既不叫苦也不叫累,用她的坚强给弟弟妹妹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环境能够造就一个孩子,而家庭则是“制造人性格的工厂”。如果一个家庭中,布置总是条理清晰,物品归放有序,那么这个孩子以后的生活一定是有序的、清晰的。如果一个家庭总是处于繁乱之中,这个孩子又怎么会做事清楚呢?
让孩子在一个和谐、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的心情自然就会感到愉悦,没有太大的压力和不快乐的体验,这样很容易养成他们活泼开朗、热情直率、稳重端庄的性格。而一个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往往对孩子的性格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跟小豆同一年级有个孩子垚垚,这个孩子让老师十分头痛。他在班里经常骂人,老师跟他聊,他说自己这不是在骂人,只是口头禅而已。老师问他骂人跟谁学的,他说:“我跟我爸妈学的。”老师说:“你爸妈在家天天骂人吗?”他说:“我爸我妈天天在家吵架。”
后来,我了解到,这位垚垚同学的父母经常吵架,他的妈妈对垚垚还特别严厉,动不动就呵斥、打骂垚垚。垚垚生活在这样一个打骂的环境里面,就很容易形成现在这种不健康的性格。
不同的家庭环境塑造出的孩子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
(1)溺爱型家庭
生活在一个溺爱型家庭中,孩子容易被养成任性、撒娇、不懂礼貌、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和耐心缺乏的性格。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照顾,不肯放手让孩子独立生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依赖别人,缺乏主见,而且大多会比较胆小。
(2)冷漠型家庭
冷漠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是忙于自己的事业,或是经常在外打麻将等,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同样情感冷漠,有的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还会“人来疯”,甚至是惹是生非。有的家长对孩子忽冷忽热,这也是万万要不得的。忽冷忽热的态度会让孩子多疑多虑,情绪不稳定。
(3)粗暴型家庭
有的家长认为对孩子发脾气,动辄动手打骂是一种教育手段。事实上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教育出两种极端的孩子,一种是胆怯、软弱、自卑;另一种则是有暴力的倾向。有的孩子犯了错为了“保护自己”选择说谎,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爱说谎的性格。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你种下什么种子,就会结什么果实;而且,一旦种子播下,后面无论你费多少功夫去修建、嫁接,都很难改变。不要把眼睛只盯在成绩上,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吧,那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