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
- 薛凤旋 刘欣葵
- 16字
- 2024-11-01 20:28:09
第四章 社会主义下的北京城城市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由一个中国传统国都过渡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为期很短,亦没有如中国当时的军事与政治发展那样,形成很大的冲击。虽然北京较其他中国城市较先引进了一些西方的现代发明,但它的“现代化”要比很多中国城市晚。在它郊区的圆明园废墟上保留了它在鸦片战争以前引入的一些西方建筑的留痕。至今仍停泊在颐和园内的蒸汽船乃中国最早引进的一艘。该园的电厂亦是中国城市最早的现代西方基本设施。除了这些西方设施以外,这个国都在1949年以前很少受到日渐加强对中国影响的西方带来的商业主义与工业化的冲击,更谈不上因而在城市结构上产生相应的变化。1842年的《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沿海五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一条约以及其后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自此后在中国境内,在传统的中国城市体系之上,强加了一个富有西方味道的城市体系。这些“新城市”在功能、结构和建筑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城市建设史》(1987)将这些新出现的城市分为两类。首类乃因为外国帝国主义力量、外资或本地资本主义的侵入而引起主要的变化者,如由这些动力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新的城市,如青岛、哈尔滨、上海和天津等。其二乃传统中国城市因应上述新动力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两种新城市内最明显的新事物乃“外国租界”。此外,不少沿海城市亦被迫将对外贸易和工业活动开放,如无锡、南通、南京、宁波等。虽然该书将北京归为第二类受外力影响的城市,但北京除了有外国驻军、外侨及外国使馆区之外,在功能上没有变动。
实际上北京的“封闭”到1898年“百日维新”时才稍有改变。此后,汉人被慢慢地接受为内城居民,而现代工业及现代的城市设施才开始出现。这些相对于在中国沿海急剧发展而体积庞大的现代工商业中心,如上海与天津,是微不足道的。
清朝在1911年的衰亡并没有为北京带来大的变化,它只成为各军阀为了政治欲望而斗争了十年二十年的地方。1927年,国民党政府选择南京为国都,使北京甚至连国都的地位也失掉了。在日本侵略战争的要挟及日治时代,即1937年至1945年,北京的人口与经济更形衰落。
自晚清以来,我们对北京的变化可归纳为两点:一、在天安门的东南出现了外侨区以容纳外国使节、银行、西方式的办公楼、俱乐部、酒店和外国驻军;二、在城内出现了一些外国教堂、学校及医院。很多时候这后者建筑都挤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的小区。在民国时代,西式建筑如咨议院、下议院和一些市政府官署、公共图书馆及西式的大学开始出现了。但北平(民国时的名称)仍是一个消费城市,虽然在风格上与封建时代的中国稍有不同,它主要还依赖行政与军事功能。前清的废帝溥仪当时仍在紫禁城内保有其小皇朝,直至1924年冯玉祥将他赶出为止。
北京作为国都的不稳定和不明朗时期因为统一的新中国在1949年的出现而终结。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它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得到确认。更重要者乃新国家政权代表了与传统中国人世界观或在沿海开始扎根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新意识形态。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建立了新的城市如上海,或改造了一些传统中国城市如南京,而代表新中国的新意识形态要以国都为中心展开它对所有中国城市的影响。
在这章里我们首先简述北京成为新中国国都的经过,之后我们介绍一些影响北京再崛起并成为新中国主要城市的一些来自苏联的社会主义规划原则,以及它自1949年来的城市规划史,以显示社会主义对它的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1947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内战出现了新的变化,国民党在东北的部队被包围,并且很快地被瓦解。蒋介石在北平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欲以扭转东北的失败和保卫华北。当时他共纠集了50万军队。但1947年蒋军在东北的全面崩溃,改变了军力的对比。共产党在华北的军力增至40万人,而华北人民政府亦告成立。
1947年10月31日,毛泽东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于休整1个月后,主攻平津一带。这个全面性的攻击大概在1948年1月展开,包括了东北与华北的共产党兵力约83万人和地方部队15万人。六个月之内,华北不少战略性据点落入解放军手中。12月14日,他们攻占北平近郊,将城市团团围住。在一个月之内,他们更将外围地区如天津及张家口的蒋军消灭。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北平地下党敦促国民党剿共总司令傅作义将军接受和平方式以解放北平。
谈判由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共分三轮。19日双方签署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初步协议》,傅将军在1月21日将军队撤离市区,接受解放军的改编,31日解放军入城,成功地和平解放了北平。
傅作义与共产党理智地避免了在北平的一场血战以及对故都的战火摧毁,保持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都的原貌。官式的入城式在1949年2月3日进行,而北平和平解放的庆典则在2月12日举行。当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首任市长叶剑英宣告:“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建设人民的北平开始了。”(《当代北京》, 1989)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河北省迁至北平。此后北平便成为新中国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这些中央机构设立在西郊的西山一带,并开始了它们对中国的解放及对蒋和谈的策划。1949年4月1日蒋介石的和谈代表抵达北平。双方拟定《国内和平协议》,但国民党在限期之前并没有签署协议。国共全面战争在4月21日又告展开。23日解放军攻入南京,结朿了国民党的统治。1949年6月1日新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北平召开。9月21~30日期间,政协以人民大会代表的身份通过了新中国的临时宪法,以及选举了第一届人民政府。在它的27日的会议中,决议新中国首都设在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因而北京恢复它在明清两朝的名字,在经历了二十二年不明朗的时期后,又重新成为新的统一中国的国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国庆节,北京的天安门前举行了大型的活动,以庆祝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北京亦从此展开了一段新的发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