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善于思考——让成功来得更快些(1)

在职场中,努力工作是好事情。但光有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多动脑,多思考,这样才能提升自身能力,体现工作价值。不会思考就不会总结,不会总结就不会创新,不会创新就不会发展,不会发展就会落后,落后就要被淘汰,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位员工必须面对的规律。所以,在工作中,每个人都要善于思考,思考会让成功来得更快。

爱思考的人才能成功

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他们具有正确的思考方式,尤其是具有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是思考造就了他们的成功。也可以说,任何成功都是在思考后行动的结果。

思考,就是要分析、联想、感悟,就是要想出改变现状的好办法。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且善于思考,那么成功就会接踵而来。

李嘉诚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就得益于他能不断地思考。从打工的时候起,他就是一个勤于思考的高手。

最开始,李嘉诚在茶楼做跑堂伙计,后来应聘到一家企业当推销员。有一次,李嘉诚去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一连走了好多家都无人问津。一上午很快过去了,一点收获都没有,如果下午还没有进展,他回去将无法向老板交代。

尽管推销做得很不顺利,他还是不停地给自己打气,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另一间办公楼。他看到楼道上灰尘很多,突然灵机一动,没有直接去推销产品,而是去洗手间,往洒水器里装满水,将水洒在楼道里。非常神奇,经他这么一洒,原来很脏的楼道一下子变得干净起来。这一来,立即引起了主管办公楼的人的兴趣,一下午,他就卖掉了十多台洒水器。

李嘉诚的这次推销之所以能成功,原因在于他把握了一个推销的诀窍:要让客户动心,就必须把握客户的心理——听别人说好,不如看到怎样好;看到怎样好,不如使用起来好。总是说自己的产品好,哪能比得上亲自示范,让大家看到使用后的效果好呢?

在推销过程中,李嘉诚总是能够做到用心思考。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公司老板发现,李嘉诚跑的地方比别的推销员都多,成交额也最高。

在生活中,或许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很擅长思考了,因为我们受过教育,经历了无数的考试,并且拿到不少的证书。学习中为了做对一道题,工作中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我们经常会想得“头都大了”。但这仅仅是一种局限的思考。

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我们中有太多人其实经常是在逃避思考,用盲从、模仿、碰运气等办法替代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思考,爱上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像成功者一样改变自己的命运,打造完美的人生。

面对机遇,面对困难,思考模式的不同往往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一个重要区别。举个例子,比尔·盖茨20多年前看到IBM公司生产商用大型计算机。他不是在想:我不能再做电脑行业,因为IBM已经非常成功了。而是在思考:电脑行业发展必将走向微型化,开发微型机的软件必将成为电脑业的大趋势。因此,他投入到这个有趋势性的行业。经过努力,获得了非凡的成功。

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引人深思的话:这个世界不缺少能做事的人,缺的是会思考的人。所有的计划、目标和成就,其实都是思考的产物。为什么有的人成就了伟业,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一辈子?其实,成功的机会无处不在,只是它更青睐善于思考的人。

某地特产一种苹果,因为其温差大,日光足,所出产的苹果格外香甜,销路一直都非常好。但是有一年,恰好在苹果熟了的时候,天公不作美,下了一场大冰雹,很多苹果都被打得遍体鳞伤,果农们一下子陷入无助的境地。其中一个果农已经把苹果预定出去了两千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他该怎么办?即使降价,损失也非常大。

这位果农沮丧之后,迅速寻找对策,如何把这种不利变成有利呢?他仔仔细细地查看了受伤的苹果,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迅速打出了广告——“高原苹果,味道美妙独特,那被冰雹打出的疤痕,是它特有的标记。谨防假冒,认清疤痕。”

奇迹出现了,那些疤痕苹果远远比好苹果更畅销,以至于后来一批厂家专门订购出现疤痕的苹果。而果农也因此摆脱窘境,大赚了一笔。

灵光一闪的顿悟是一种思考,坐在那里默默沉思是一种思考,把自己的所读所想记述下来、表达出来也是一种思考。只要保持勤于思考,就一定会有大的进步。

当然,成功从来不能轻而易举地唾手可得,也不是胡思乱想就可以得到的。真正的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须知,思考的果实虽甜,但思考的过程却很苦。苦就苦在思考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需要坚持不懈地总结、积累经验,需要博览群书,不断“充电”……而要做到这些,无不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闹”中守静,放弃安逸的念头,牺牲许多享乐。一番“痛苦”过后,终会在一天顿悟,品得甜美的果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善于思考,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如果碰到一些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想着打开思路、换个角度去解决;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我们要鼓起勇气去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努力想到并实现。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面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马沙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太平洋冷湿气流与沙漠上的高温气流终年交融,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也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因为白天强烈的日晒会使浓雾很快蒸发殆尽。一直以来,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看不到一点绿色。

加拿大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物理学家来到这里,除了村子里的人,他没有发现多少生命迹象。但他有一个重要发现——这里处处蛛网密布,这说明蜘蛛在这里繁衍得很好。那么,为什么只有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把目光锁定在这些蜘蛛网上。借助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这些蜘蛛丝具有很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根源。

人类为什么不能像蜘蛛织网那样截雾取水呢?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罗伯特研制出一种人造纤维网,选择当地雾气最浓的地段排成网阵。这样,穿行其间的雾气被反复拦截,形成大的水滴,这些水滴滴到网下的流槽里,就成了新的水源。

如今,罗伯特的人造蜘蛛网平均每天可截水一万多升,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之需,而且还可以灌溉土地。在他的努力下,这里已经长出了百年不见的鲜花和青绿的蔬菜。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从某种角度讲,也有一定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结,关键是看你以何种方式解。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是永远不会被困难吓倒的,即使前面荆棘丛生,他们也能披荆斩棘;即使前面泥泞满路,他们也能风雨兼程。

做事不一定要按牌理出牌

许多职场中人总是觉得别人的方法行得通,别人的经验非常丰富,因此“别人的”总是比“自己的”要好,却从来没有想过,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的方法,听从别人的经验,那么何时自己才会有创新呢?别人走过的路再去重复地走,的确不会再遇到什么危险,可以走得很舒坦,但却永远在重复别人的工作,无所成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上司的重视并得到晋升的机会,但却终不能如愿。只有那些敢于推陈出新、打破常规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正所谓,不走寻常路。只有不断地做到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能把工作做好,而且能够做得巧妙。这样的员工,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会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取得不俗的业绩,得到上司的赏识。

德洛丽丝原本只是一位教戏剧艺术的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与制作儿童话剧和音乐。在那次尝试中,德洛丽丝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情,于是她决定挑战自己,要献身于儿童节目。

辞职后,德洛丽丝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制作一部科教片。工作中,她总是表现出独特的创新思想,一改节目以往的风格,节目的效果也非常成功。在她看来,要将教育、家庭和娱乐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毫无疑问,这更具有挑战性。

一次,德洛丽丝所在的节目组要策划一个特别节目,她提议要做以酒后驾车为主题的节目。确定了这个想法后,她便开始拟写节目的手稿、选定将参演的演员。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创意,但由于各种原因,上司对这个创意并不感兴趣。

然而,德洛丽丝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打算。正在这时,政府部门举办了一个比赛,征集健康的儿童节目。德洛丽丝固执地制作了这期特别节目,并参加了比赛。其他的参赛节目大多是从正面来阐释家庭对儿童的健康教育,而德洛丽丝的节目则以独特的角度获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最终赢得了很多奖项。

很多人在执行任务时,很少像德洛丽丝一样去想怎么做来使工作方法有所改变,只是按照惯常的经验去执行。在他们看来,经验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所积累的,因此奉之为“金科玉律”,每次工作都要严格按照这个套路来,即使做错了也不肯摆脱经验的束缚。

而不按常理出牌,往往是突破惯性思维的最好方式。一次努力与尝试,或许将改变很多思维的惯性。

小乌鸦喝水的故事相信我们早已熟悉,但是当我们再次读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或许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从“乌鸦喝水”的故事流传开后,大家都觉得那只乌鸦聪明绝顶,乌鸦也对小乌鸦们谆谆教诲,小乌鸦们自然对老乌鸦钦佩不已,把这个方法牢记于心。于是这个方法流传了许多代。

有一次,一只老乌鸦和一只小乌鸦经过一座城市,口渴难耐。正好这时,它们发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半瓶水。老乌鸦欣喜不已,心想,还可以乘此机会对小乌鸦教育一番。于是,老乌鸦将石子一粒粒地投进深瓶子里,使嘴够不到的水面慢慢升高。然而小乌鸦却耐不住性子,心想:“这样太慢了,怎样才能更快地喝到水呢?”它转身飞走,不一会儿衔来了一根吸管,伸进瓶口,很快就喝到水了。

诚然,按照老乌鸦的方法去做,最后也能如愿喝到水,但是小乌鸦独辟蹊径,想出了新的方法——借助吸管来喝水,最终更快地喝到了水。

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面对不少规矩和条条框框的制约,这些“常规”如果不去突破,就只能在它们设定的范围内活动,到最后就会同故事中那样,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老乌鸦”。

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曾收到客户投诉,买来的香皂,打开一看,盒子里面是空的。为了预防此类事情再次发生,该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发出了一台X光监视器去透视每盒刚刚生产出来的香皂盒。

然而,当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另一家小公司的时候,他们的解决方法是:将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放在输送机末端,去吹每个香皂盒。能够被吹走的便是没放香皂的空盒。日本公司用了如此复杂的方式才解决的问题,在这里能够用这样一个简便、巧妙的方式解决,为公司节约了成本,实在令人叹服。同样的故事在美国也发生过。

美国太空总署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外太空低温无重力的状况下,太空人用墨水笔写不出字。于是他们花了一大笔钱,研发出一种在低温无重力下能写出字的笔,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俄国人改用铅笔代替钢笔,就回避了这个困扰美国人的问题。

绝大多数人认为,工作量与成功是成正比的,你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越多,获得的成功就越大。但是当你能够学会在工作中勤于思考的时候,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有个新成立的减肥中心,自从开张以来几乎是门可罗雀。主要原因是这个市场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之下,又不能像大型减肥美容公司一样大做电视报纸广告。知名度不够,上门的客人自然就少了。

这可把减肥中心的老板急坏了,这每天花费一大笔,钱却没赚多少,眼瞅着口袋里的钱就被这冷清清的生意给吞掉了,这可怎么办呢?

这天,她站在门口,盯着来来往往的路人,痛苦地想着,难道自己辛辛苦苦张罗起来的减肥中心就要关门大吉了吗?

忽然,一个念头跳进了她的大脑。她眼睛一亮,就开始忙碌起来。

隔了两个星期,这座城市的多家报纸都刊登了一则广告:美美减肥:“胖子进去,瘦子出来!速度快,效果明显!本店郑重承诺,在美美减肥店你看不到一个胖子出来,欢迎每天都来印证。如果有胖子从大门走出来,本减肥中心将赠奖金五万块。”

当然,这个广告不仅被刊登在报纸上,还被印在传单上四处发。这个广告吸引了很多人,好奇的,真心想减肥的,美美一下子门庭若市。果然,每天由大门走出来的都是瘦子,见不到一个胖子。

有些想找茬的人特意找了几个胖子,哼,让这些人进去,再马上走出来,看你怎么说!但还是没有一个胖子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人们暗暗纳闷。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玄机就在出口那里,聪明的女老板把大门改装成两个不同的出入口。在外面看,两个出口的大小形状都一样,但是在出口的内层,加装了两道粗钢管,如果想要出去,必须侧身从两道钢管中间穿过去,才能到达出口的大门。在两道钢管的中间只能容纳一个侧过身的瘦子穿过去。胖子如果不想成为“卡门”,就要乖乖地从减肥中心后面的小门走出去。

美美减肥中心的生意火了,女老板美美地赚了一大笔。说到成功的原因无外乎那几个,一个是好奇的群众来推涨声势;二是人们在门口看不到胖子,就好奇地进入里面。当他想出来时,能出来的瘦子自然是开心地出来了,那些不能出来的胖子再一次加深了认识:我该减肥了。在这种情况下,宣传人员绘声绘色的解说显得更有效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女老板别出心裁的点子,据说这个新奇的点子引起多家媒体报道,给这家减肥店做了免费广告。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戴维·赫西说过:“创新是工作中的新思想,它可能是一个流程的简单的改变,也可能是复杂的全新市场的进入。”公司需要创新,因此公司领导人迫切希望公司员工也具备创新意识,摒弃陈规陋习,用不一样的方式来思考,找出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要想创新,走出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就要敢于不按常理出牌,用不一样的方式来思考。

独辟蹊径,让思维更发散一些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在座学生这是什么?其中大学生的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或许大学生的答案更加符合所画的图形,但是比起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中的很多已经缺失了思维发散的能力。

经常看到一些人为解答这类问题而绞尽脑汁。他们困于认识的“积累性错误”,而不能识破题目布下的圈套。由认识的固定倾向所产生的消极的思维定式,是禁锢人的思维的枷锁。

认识的“积累性错误”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却是一种因循式的思维形式。习惯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如果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必须从冲破思维定式开始。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位拳师熟读拳法,与人谈论拳术滔滔不绝。拳师与他人决斗时也确实战无不胜,可他就是打不过自己的老婆。拳师的老婆是一位不知拳法为何物的家庭主妇,但每每打起来,总能将拳师打得抱头鼠窜。

有人问拳师:“您的功夫都到哪儿去了?”

拳师恨恨地说道:“这个死婆娘,每次与我打架,总是不按路数进招,害得我的拳法都没有用场!”

拳师精通拳术,战无不胜,可碰到不按套路进攻的老婆时,却一筹莫展。

“熟读拳法”是好事,但拳法是死的,如果盲目运用理论知识,脱离实际,这种由理论形成的思维定式反而使拳师遭到失败。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对很多事物都已是习以为常了,并不会再去仔细推敲,由此造成了许多思维上的定式,甚至是“误势”。很多时候,谁能克服这种定式,谁就是强者,就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相信给我们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完成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梳子,并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甲跑了三座寺院,受了无数次的拒绝,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看到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于是他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了10把梳子。

而丙来到一座颇负盛名的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其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成为可能。

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圆珠笔作为一种方便、廉价的文具开始在书记员、银行职员甚至是商人中流行起来。制笔工厂开始大量生产圆珠笔,但不久就发现圆珠笔的市场严重萎缩。原因是圆珠笔前端的钢珠在长时间的书写之后,会因为摩擦而变小脱落,导致笔芯内的油漏出来污染纸张,给书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一些科学家和工厂的设计师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做了大量的实验。他们从那个圆珠笔的珠子入手,实验了上千种不同的材料,希望找到寿命最长的珠子,最后选中了钻石这种材料。钻石确实坚硬,但是价格昂贵,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接受的。

为此,解决圆珠笔笔芯漏油的问题一度搁浅,直到一个名叫马塞尔·比西的人提供了改进的方式,从此解决了这个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他的成功得益于一个不同于他人的思路:既然不能延长圆珠的寿命,那为什么不控制油墨的量呢?

他试验了一颗钢珠在书写中能够承受的“最大用油量”,之后的每支笔芯所装的油都不超过这个量。结果发现,圆珠笔通常在写到两万个字的时候开始漏油,于是就把油的总量控制在能写一万五六千字的范围内,这样,漏油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此后,这种圆珠笔又成了人们喜爱的书写工具之一。

所以说,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往往能够成为成功的捷径。

从那些成功得到晋升的员工身上,我们往往能够看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职场不需要跟风者,而是需要那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让自己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开拓者,这样的人才能牢牢吸引上司的眼光。

日本一家著名企业招聘,共有三名女士过五关斩六将,闯到最后一关——董事长亲自面试的机会。

在最后面试前十分钟,董事长秘书过来对她们说:“董事长喜欢他的工作人员职业化。我为你们各准备了一套职业装和一个黑色手提包。但是衣服上有个黑点,需要你们自己想办法。顺便说一句,董事长很爱干净。”

三名女士面面相觑,黑点非常刺眼地粘在白色衣服的衣服角上,谁都知道这是董事长故意安排出来的考试,他肯定会特别“关注”这个脏物。

时间紧急,一名女士抓过衣服,立刻用手搓了起来,结果越搓黑污越大,很快就成了巴掌那么大一块,无法补救。她绝望地退出了。

另一个则飞奔到洗手间,快速地用水洗黑污……但遗憾的是,时间马上就到了。等她又飞奔回应聘那间屋子的时候,她穿的衣服脏污处变成湿淋淋的一大块,董事长叹息着摇摇头。这名女士很不服气地问董事长,她的竞争者是怎么处理这块黑点的,董事长不是很爱干净吗?

董事长微笑着说:“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让我看到那块污点。她双手优雅地把包拎在黑点上,注意,那个黑包是秘书给你们的那个。”听了这话,应聘者颓然地低下了头。

懂得独辟蹊径,是在职场中杀出重围的不二宝典。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这样传授他的生意经:别人都做的生意,我不做;别人扔掉的生意,我来做。这同时向我们印证了一句话:只有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才会有质的飞跃和创造性的发现。突破思维定式,树立发散思维,我们才可以取得成功,才会有创新的思维。

避免鲁莽草率地作出判断

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有无数大大小小的事等着我们去决定。在我们下一次作出重大决定时,大概又会犯另一次的错误。也许是因为过去犯过错误,所以导致大部分的人只会往后看,站在那儿惋惜不已——“如果我知道得更多”或“如果我有更多的时间决定,每件事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詹姆斯·艾伦在《思考的人》一书中写道:“没有办法可以知道每件事,但是有办法可以在我们决定前多知道一些,也有办法可以给我们多点时间思考。”

许多人都害怕作决定,因为每个决定都是未知的冒险。而且最令人困惑的是,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重要。由于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只能毫无头绪地浪费力气,担忧无数的问题,最后什么都没处理好。

由于社会的期待与影响,许多年轻人在还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不得不作决定、作选择、作计划,并且去努力实现它们。于是,有些人就在他们还犹豫不定时做了选择。尽管这样做有时是不明智的甚至是糟糕的,他们也还是会觉得解脱,尽管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更大的问题。

迟疑不绝有时会让人感到困惑。但是通常在一阵困惑之后,有人就有可能放弃旧的想法和偏见,让问题更清晰可见,把目标加以调整,根据另外的思路来作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犹豫不决可能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成长阶段的开始,每个人都应当珍视并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东西,以弥补我们的缺陷。

草率作决定只是在逃避自我怀疑,但是这样的做法只能将那些困惑疑虑暂时埋藏起来。在以后的时间里,它们可能会在另外的人面前再次浮现,变成更棘手的难题。当一些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时,逃避是不明智的。而且即使是一些小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最后也可能成为超过我们能力所及的大问题。

假如某个决定不能使人快乐,并不意味着它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哪个决定总是会让每个人都高兴,我们只能选择使目标完成更为容易的决定。但是,假如你不知道你的目标如何,就先别妄作决定。

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欠缺老成持重。在行事上往往体现为凭一时冲动,鲁莽草率。这有时会惹下大祸,是需要注意和克服的一个倾向。作为职场中人必须时刻牢记“欲速则不达”的忠告,让自己凡事多想一步,避免鲁莽行事。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人人都是速度至上、效率第一,想要以最快的速度作决定,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凡是可以缓一缓的决定,就该缓一缓。

其实,很多时候,不作决定或不能决定,并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而当有人强迫我们当机立断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压力。

美国国际顾问管理公司总裁麦考梅克手下就有这么一位主管,无论是对外做公关或与新闻界打交道,都绝对是一把好手。他最有兴趣的就是安排麦考梅克上电视或接受报纸专访,打造知名度。

可惜麦考梅克从来不喜欢接受访问,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耗在这上面。这位主管却不断催着麦考梅克把一项项访问排入日程表,有时甚至几个月前就要排定。麦考梅克不愿被时间绑得紧紧的,可是这位主管总说,这是为公司、为客户好,说起来仿佛是主管帮了公司的大忙。所以麦考梅克思索再三之后还是决定配合这位主管的安排,参加这些访问的活动。

过了好一段时间,麦考梅克才发现,其实这是在帮助他自己——麦考梅克的不断曝光可使自己在新闻界面前显得很有办法,而决定得越快就显得越有能耐。换句话说,是麦考梅克通过这些活动来争取个人在新闻界的地位。觉悟到这一点之后,麦考梅克开始为自己当初差点草率地拒绝这些访问而感到惭愧,同时,他也形成了凡事缓一缓再作决定的态度。

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帮助自己作正确决定的诀窍,那就是:好好了解为什么对方总是让我们快下判断。分析一下,这件事是否真的对自己很有利,而不是轻易地拒绝。凡是做决定的时候都不能草率,而要“三思而后行”。因此,在职场之中,我们应该记住以下几点:

要知道安全稳妥在于反复检验,尤其在你没有把握之时。不论是否要忍下去,都需要花些时间,而不应仓促行事。

聪明人送人礼物时会拖延一下,这比仓促地给出去显得有更高的价值。因为久盼不得之物,总是备受珍重。

拒绝别人时,不妨多多留意你的态度,让你的“不”字再成熟一些,这样才不至于过分尖刻。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愿望会比以前大大降温,这样,对方即使被拒绝,也会变得容易接受多了。

答应别人时,也可以晚些承诺。这是控制他人兴趣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当我们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正原因,没有分析清楚问题的本质的时候,“果断”的处理是要不得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哪怕慢一点,有时候会看到完全不同于之前认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