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2)
-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
- 3340字
- 2020-08-29 09:59:54
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微观机制——货币政策失效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
价格总水平上涨是一个宏观经济现象,我们往往使用宏观经济政策来治理,现阶段则更多地使用货币政策来治理。然而,价格总水平上涨这个宏观经济现象,往往是由微观经济行为导致的,这就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微观机制。对于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是失效的。本文将说明在纸币体系中市场价格机制的三个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微观机制”。
一 纸币体系中市场价格机制的三个特征
贵金属货币是商品货币,具有自身的价值;纸币是符号货币,自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价值的符号。因此,在纸币体系中,市场机制运行有着与在金属货币体系中不同的重要特征。下面说明与价格总水平上涨相关的三个基本特征。
(一) 纸币的被动性膨胀
与价格总水平上涨相对应的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增长是纸币膨胀,因而,纸币膨胀总是和价格总水平上涨同时出现。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反面就是纸币贬值,因而,纸币膨胀也总是伴随着纸币贬值。所以,价格总水平上涨、纸币膨胀和纸币贬值三者总是同时出现的。
但是,同时出现的现象,却可以有不同的因果关系。一种关系是:纸币膨胀导致了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的出现,纸币膨胀是原因,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是结果;另一种关系是: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导致纸币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是原因,而纸币膨胀则是结果。前者是主动性纸币膨胀,后者是被动性纸币膨胀。
被动性纸币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价格总水平上涨并不简单地只与流通中纸币数量相关,而且还与经济过程的许多实际因素相关;当这些因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提高纸币发行量,使纸币膨胀以适应价格总水平上涨,要么使社会生产衰退;而政府往往会选择纸币膨胀以适应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图1表示了这两种不同的关系。在图1中,纸币膨胀 (Monetary expansion) 分为主动性纸币膨胀和被动性纸币膨胀。一方面,主动性纸币膨胀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Inflation) 和纸币贬值的出现;另一方面,“微观行为和宏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并由此导致纸币膨胀。
图1 纸币贬值与纸币膨胀的关系
(二)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是指:在纸币体系中,商品的绝对价格只能向上升,不能向下降,即只能有
不能有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是一种理想状态假定,以便于说明相关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本质过程。实际上,根据具体情况不同,有些商品的绝对价格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要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小。这种情况可称为部分刚性。
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为价格向下刚性提供了基础背景,在这个基础背景下,商品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向下刚性和货币工资向下刚性的初始压力,导致了商品的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形成。
(三)“向上看齐”规律和“棘轮效应”
由于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相对价格调整时,任何一种商品的绝对价格都不会下降,所以,相对价格的调整只能通过各种商品绝对价格不同程度的提高来实现。在现实经济中,当价格体系需要调整时,实际上就是商品的相对价格需要调整,这时,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常常说某些商品的价格偏低,需要提高。其实,某些商品的价格偏低,也就是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偏高,但是,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不会说这一类商品价格偏高,也不会去降低这类商品的价格;而只是说某些商品价格偏低,去调高这些商品的价格。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的这种选择,可以形象地叫做“向上看齐”规律。
消费者的感受可能是与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的感受相反的,他们往往会觉得一些商品的价格过高,但是,他们不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无法决定市场价格的走向。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往往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他们的行为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向。
对于纸币价格体系而言,由于“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和“向上看齐”规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合理价格 (由价值决定的价格) 时,就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升;而如果其价格低于合理价格 (由价值决定的价格) 时,却不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下降。这是一种单向的“棘轮运动”,这样不断地震荡,就会使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这可以称为“棘轮效应”。
二 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三个微观机制: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
(一) 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微观机制
在纸币体系的上述三个特征的基础上,任何相对价格的调整,都会导致单向的“棘轮效应”,不断震荡,使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这就是纸币体系中的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也就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微观机制”。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的三种具体形式为:
第一种形式是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即商品价值量的相对变化,会导致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在纸币被动性膨胀的基础背景下,在相对价格调整过程中会出现“向上看齐”,即向最偏高绝对价格看齐的行为,这种行为导致绝对价格提高,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劳动生产率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
第二种形式是市场机制调节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市场调节机制,即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是通过相对价格的调整来进行的。这种相对价格的调整会由于“棘轮效应”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市场机制调节的价格总水平效应。
第三种形式是需求刚性的价格总水平效应。需求的价格弹性小的商品,在某些特定的市场结构中,价格会不断上升。这些不断上升的商品价格会不断破坏合理的相对价格体系,导致相对价格体系的不断调整,在“向上看齐”规则的作用下,就会出现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需求刚性的价格总水平效应。
(二) 货币政策失效
在纸币体系中,在“纸币被动性膨胀”的基础背景下,绝对价格具有“向下刚性”,并由此产生了“向上看齐”规律;在“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和“向上看齐”规律的作用下,任何相对价格的调整,都会导致单向的“棘轮效应”,不断震荡,使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相对价格的调整是单个种类的商品及其市场变化的行为,是微观行为。因此,这种由相对价格调整所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就是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这也就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微观机制。前面所分别讨论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市场机制调节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和需求刚性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就是三种类型的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
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是自纸币体系出现以来,价格总水平一直在上涨的最基本的原因。只要是商品经济,只要劳动生产率发生相对变化,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就会出现。只要市场机制调节运行,市场机制调节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就会出现。这两类价格总水平上涨是无法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在纸币体系中,这两类价格总水平效应,会使价格总水平上涨成为日常经济现象。不过,它们本身是温和的,其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可能不会超出3%。这是一个估计数据,因为,排除历史上重大的价格总水平上涨,日常平均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大体没有超出3%。
然而,这种温和的价格总水平上涨,会产生“积累效应”: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价格总水平上涨预期,导致自激型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将迅速提高,形成恶性价格总水平上涨。图2表示了这种情况。
图2 价格总水平上涨产生的“积累效应”
图2中,P^s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率,t是时间,A点是加速转折点,在A点之前,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是温和的,当到达A点后,产生自激型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上涨率迅速提高,产生恶性价格总水平上涨。
需求刚性的价格总水平效应,也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一个基本原因,它与市场结构和产品特性相关,是由市场本身的自发作用和力量推进的。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也是自纸币体系出现以来价格总水平一直在上涨的一个基本的原因,但是,它是可以治理的。
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对应于被动性纸币膨胀,对于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由于其原因并非纸币膨胀,而纸币膨胀只是价格总水平上涨所导致的后果,所以,仅仅依靠管理好纸币发行数量,并不能达到治理的效果。不仅如此,如前面所说明的,如果仅仅压缩纸币发行量,很有可能造成经济衰退。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一般是达不到治理效果的。这就是货币政策失效。当前我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就是与被动性纸币膨胀相对应的,所以,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是难以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