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地点桩的创建原则

4.2.1 在熟悉的环境中寻找地点桩

首先,从我们熟悉的环境中找地点桩,比如家庭、学校、公园、公司等。其一,我们天生具备以熟记生的本领,地点桩法就是这种本领的应用;其二,对于熟悉环境中的地点,通过回忆我们过往在此处的经历,会有情感上的感触与体悟,可以大大提升记忆的效率和效果。

其次,当熟悉环境无法满足我们对于地点桩的数量需要时,我们可以去新的地方寻找,比如一个从未去过的旅游景点等;此时,可以用照相机将地点桩拍摄下来,我们借助照片反复回忆强化,将这些不太熟悉的地点慢慢转化成熟悉的地点。

4.2.2 遵循一定的顺序

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顺序寻找地点桩,从而保证找出的地点桩天然具备顺序的属性。在记忆训练中,记住材料的顺序是成功记忆的关键要素之一,地点桩的顺序属性正好解决了记忆顺序这一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这里所说的顺序是指物体的空间顺序,而不是我们日常活动的时间顺序;第二,要选择固定的物体,比如电视、马桶等,而不要选择活动的物体,比如家里养的宠物或者跑来跑去的玩具汽车,因为活动的物体一旦变化位置,就会打乱地点桩原有的顺序。

4.2.3 选择富于变化的事物或路径

1.地点桩本身富于变化。

个性鲜明、特征突出、变化多样(形状、颜色、大小等)、有趣味又有足够区分度的物体更受大脑的喜爱,所以一般选取一系列富于变化的物体,而非重复的物体作为地点桩。

当然,也不是说重复的物体就一定不能选择,非得选择的话,最好从不同的方位、采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比如,床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床头柜,一个选择床头柜的表面,另一个选择床头柜的抽屉里,或者在其中一个地点桩上虚拟出一个不同的物体——在另一个床头柜上摆放一个漂亮的花瓶(此时是将花瓶作为地点桩,而不是重复性的床头柜)。

2.地点桩路径富于变化。

漫步在曲折变化的路径上,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欣赏沿途风景,而且记得又快又牢。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条直线上最多选取3~4个地点桩,然后马上改变行进路线。

4.2.4 确保地点桩适中

地点桩适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大小适中。

一般可以参照台灯至写字台的大小来选择地点桩,比如马桶、浴缸、洗手盆等。太大的地点(比如一栋楼),运用起来会有些空旷;太小的地点(比如一支钢笔),则无法给图像记忆提供足够大的表演舞台。

2.间距适中。

在备战比赛时,两个地点桩之间的距离一般会控制在0.5~15米的范围内。两个地点桩之间的距离太远,会影响记忆的匀速连续性,干扰我们的记忆节奏;两个地点桩之间的距离太近,邻近两个地点桩上的图像很有可能会重叠、相互干扰。

3.高低适中。

一般选取正常视野范围内的物体作为地点桩。处于过高或过低地点的物体,由于不在我们正常的视野内,容易遗忘。

4.亮暗适中。

一般选取自然光亮度下的物体。亮度太高,就像照相机曝光过度那样,影响图像记忆的清晰度;过于黑暗,就像黑夜般伸手不见五指,则根本无法看到东西,很难发挥图像记忆的威力。

4.2.5 令地点桩有立体感

根据我们的经验,相对于平面,拥有立体感的地点桩能够给图像记忆提供一个更好的表演舞台,从而提升记忆效果。

4.2.6 选择合适的视角

我们启动大脑进行图像记忆,就好比导演拍摄电影、摄影师拍摄照片;只不过我们是在大脑中运用想象力展开虚拟演出,他们则是在现实中运用拍摄工具记录真实表演。导演和摄影师在拍摄时,会选择最佳视角进行拍摄,以期拍出最好的效果;同样的,我们在进行图像记忆时,也要选择站在最佳位置以最佳视角去观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