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东方的视角:莫言小说研究论文集
- 蒋林 金骆彬主编
- 603字
- 2021-03-28 01:19:22
第三章 魔幻化、本土化与民间资源——莫言与文学批评
程光炜
莫言登上文坛20余年来,各家报刊的评论很多。据路晓冰《莫言研究资料•附录》统计,至少也有350篇左右[1],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散落于地方性大学学报、文艺杂志或网络上的文章。如果算上作家出道前的一些评述,或出名后国外汉学家的介绍、评论,那数量将大得惊人。根据笔者初读的印象,无论批评家出于什么想法,都会按照自己的眼光对这位作家创作的优劣作出评价,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评价中都包含了某些文学史定位的成分。我们知道,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思潮对文学观念和创作的冲击,远远超出了人们当年对“未来”的预计。文学的分裂,加剧了创作和批评的分裂,使关于莫言创作的评论经常处在矛盾、反复和不确定的状态。从中不难想到:“一件艺术品的全部意义,是不能仅仅以作者和作者的同代人的看法来界定的。它是一个累积过程的结果,也即历代的无数读者对此作品批评过程的结果。”[2]在这个意义上,当批评家对当时涌现的各种知识、话语、视角等加以吸收,并自以为是“自己的眼光”时,他对莫言的批评很难再说是个人批评,而是代表着社会观念的对文学的批评,即按照社会需求对“作家形象”进行不断改型和变换(而作家本人未必都愿意接受这种变形术)。因此,有关莫言批评所产生的分歧、争论或共识,实际不光是发生在批评家之间的一个文学现象,也包含了时代在这一阶段的困惑、探索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