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化传播研究
- 张淑芳
- 3484字
- 2021-03-28 02:06:42
序言
一个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提出科学论断: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理论品格是与时俱进,作为科学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能在不断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洞察时代本质,科学地回答时代问题,及时地拓展时代视野,正确地把握时代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创新发展都带来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进步,都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所处的时代和中国的实际,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所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它正确地回答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科学地把握了中国发展的方向,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仅就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今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是一个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创新的时代。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就坚定地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的。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三大提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作为主题,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八大的主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去年召开的十九大则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从十三大到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一以贯之!
回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可以清晰地看到,4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实际,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4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相结合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不断丰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也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过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实践探索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理论创新过程,每一次的思想突破和理论创新,都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
显然,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成果的进程。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奋斗,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进程还任重而道远。为此,习近平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这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统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和中国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开展创新性研究就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是兰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不渝的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110年来,一代代兰大人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直面清贫、乐于奉献、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书写出百年兰大辉煌的历史篇章,奠定了兰州大学百年厚重的人文底蕴。作为西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目前已经发展为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两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实体,形成了层次完整、学科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学院汇集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队伍,产出了一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实践、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对外关系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一步提升兰州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促进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建设,为繁荣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院教师为主体,联合相关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组织研究团队,开展学术攻关,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原理、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外交等选题,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著作丛书”。目前,列入该套丛书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论共产主义》、《现当代西方思想家论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科学化建设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蕴涵研究》、《彷徨与呐喊——青年信仰危机与信仰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仪式化传播研究》、《当代社会生命道德教育研究》、《儒家教化思想研究》、《时尚文化与青年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重要文献导读》、《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研究》等十余部。
为了促进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这套丛书设定为研究性、开放性和学术性的丛书,不断吸纳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和拓展研究内容。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充分反映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发展历程,展示学院科学研究成果,凸显学院的研究特色,增进与同行的学术交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繁荣做出贡献。
当然,我们深知,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事业,学科建设与发展、理论探索与创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值得欣慰地是,我们处于一个国家创新发展伟大时代,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坚信,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潜心研究、勇于探索、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贡献我们一份力量。
丛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张新平
2018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