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钟楼(同怀堂)

该建筑是之江大学中兴期(1929—1937年)建造的最具校园标志性意义的一座主体建筑。始建于1935年初,1936年竣工落成,由当时中国出版商、金融家、上海《申报》主编、曾任之江大学校董的史量才先生的夫人和儿子史咏赓,遵照史量才先生的遗嘱,捐助4万元而兴建。

说起这座楼,我们不能不深切怀念这座建筑的捐建者史量才先生,对他不幸遇害表示深切悼念,对其家人化悲痛为助学兴教的壮举表示敬佩和感念,因为它记载了一段令人难忘和感伤的悲壮故事。

史量才(1880—1934),是一位热爱祖国、崇尚教育、疾恶如仇并敢于发表自由言论的著名报业家。青年时代曾从事教育工作,1908年任《时报》主笔,开始从事报业工作。1913年接办当时上海发行量很大的报纸《申报》,1921年与南洋侨商创办了中南银行,后购进了较有影响的《新闻报》大部分股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改革《申报》,增加了更多反映民众抗日要求的内容,并出刊《自由谈》,发表民主自由言论,力主抗战,反对内战,支持抗日救亡运动,揭露和鞭挞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等,从而引起国民党当局的忌恨,制造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谋杀史量才先生的事件。

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夫妇乘坐大道奇车来之江大学看望并接走在这里就读的儿子史咏赓和他的同学邓祖询回上海。本来史先生带来两位保镖,因车位不够,为给他儿子及同学邓祖询腾出位子,便打发保镖改乘火车回去。不料,汽车途经海宁翁家埠时,遭到早就埋伏在这里的国民党特务的狙击,史量才本人、邓祖询和司机不幸当场遇害,只有史咏赓和他的母亲逃过一劫。

史量才先生不仅是一位爱国者、实业家,还是一位积极支持教育事业的慈善家。之江文理学院向政府立案后,他被聘为该校董事会董事。在之江大学复校运动中,曾慷慨资助学校大量经费,使学校得以顺利复校。1933年,随着学校迅速扩大,学校教职员工大幅增加,为了适应学校发展形势,必须兴建一批新的教育设施。他得知此事后,又慷慨解囊,捐建了一座体育办公楼。

史量才遇害后,他的家属根据他生前的意愿,也为纪念无辜遇害的邓祖询同学,向学校捐款建造了这座命名为“经济学馆”的大楼。竣工后,应家属之请,校长李培恩亲笔为此楼题写“经济学馆”四个大字,镌刻在一块巨大的白色大理石上,并镶嵌在大楼北侧的二层门楼正中位置。为纪念邓祖询,该楼又命名为“邓祖询纪念馆”。为缅怀逝去的亲人,史量才夫人和儿子特制作了一尊等身的史量才塑像,安放在馆内。

施工中的钟楼(1936年)

钟楼建成初期(1939年)

该建筑现名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原名为之江大学经济学馆,又名同怀堂、邓祖询纪念馆等。因该楼顶四面安装塔钟,钟声鸣响,江醒校振,并成为之江大学标志性建筑,故后来人们称之为钟楼。又因钟楼成为人们的习惯叫法,故其他名称反而少为人知。钟塔内安装的机械钟后因年久失修而停摆数年。2007年,学校对钟塔重新进行了检修,并安装了一架新的机械钟。现在,钟声重新在校园内鸣响。

(一)地理位置

该建筑坐落在秦望山二龙头最南端、中轴线南端起点上,也是距离东校门最近的一座建筑。该楼与主楼南北相对,前后呼应,东斋、西斋在其东、西两侧,并与主楼、科学馆、工程馆等围成一草坪大花园。钟楼位于校园最南端的钱塘江边的突出位置,且为旧址的最高建筑,红色墙面,建筑结构也与早期建筑大不相同,非常显眼。又安装有机械鸣钟,故成为之江大学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不过,以钟楼为标志也是在华教会大学校园规划的一个基本特点。

该建筑位置显要,由校门拾阶而上,穿过钟楼门庭即进入中心广场。该建筑经度120°07′17.83″,纬度30°11′41.69″,海拔高度36米;占地面积526平方米,建筑面积822平方米;建筑高度20.000米,长度46.810米,宽度11.240米。

(二)建筑结构及风格特征

据《私立之江文理学院(1937)》记载:“‘同怀堂’即经济学馆Economics Buiding:在慎思堂前,计有四层。第一层:分会计统计打字教室,实验室,实习银行,消费合作社,应接室及教员办公室等。二层有经济系图书室及主任办公室。三层为演讲厅。上层为钟塔,内置大钟一座。”

入口为南北相通,拱形门券层层内收

一层外立面由砖柱分隔,墙顶面按规律凹凸错落

该建筑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坐北朝南建造,也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早期作品之一。建筑布局为地上一层,局部为三层、四层,四层为钟塔,内装置大钟。平面分为三段,以中段为中心,左右对称皆为一层。一层设有局部内廊,内分大小不等6个房间,其中一间为楼梯间。中段为三层,局部为四层,上设钟塔,位于中轴线上南端,中段和东西两端皆为南北凸出,中段正中设有南北贯通的门廊,进深11.240米。入口面阔4.080米,设有拱形门斗,拱券阴阳线脚层层内收。南入口由台阶拾级而上,北入口正上方“经济学馆”由时任校长李培恩先生所题。

钟楼一层平面图

该建筑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早期作品之一。它注重功能的合理性,建筑形式为内部功能的自然反映。主楼及东、西斋方正的轮廓与稳定的水平划分反衬着钟楼复杂的形体和蓬勃向上的动势。平面分为三段,以中段为中心左右对称为一层,中段为三层,上设钟塔。屋顶为平屋顶,为之江大学近代建筑的孤例。

因为它伫立在山腰上,所以有人说它像一座典雅的纪念碑。

南、北立面竖向划分,自下而上的壁柱砖砌出凹凸变化的阴阳线脚,局部加以分段处理,使立面对称而不呆板。矩形窗户的砖砌过梁表现了结构体系的逻辑。入口采用平缓的拱形门券,层层内收,砌筑手法细腻。檐口以水泥线脚压顶成起伏状,屋顶平台上可俯瞰校园全景和钱江潮水。主要特征呈现为装饰艺术风格。

二层会议室

室内布局结构比较简洁,北入口与南入口由一条过廊直线贯通。一层共设大小房间6间,以中段为中心对称分布。其中,东侧3间(2大1小),西侧2大间,加一楼梯间。二、三层各设一大一小2室。四层为钟塔,四面安装机械钟。钟塔顶建有一楼梯工作小间(实际是5层)。

一层楼梯

建筑以砖为承重结构,采用红砖清水外墙勾白色灰缝方式,墙体自窗台以下采用水泥罩面,稳朴而坚实。所用砖为245mm×125mm×47mm红砖,按一顺一丁砌法砌筑,白灰平缝宽8~9 mm。楼面为混凝土楼面,门厅为灰色水磨石地面,其余为普通水泥地面。室内墙面为白色石灰粉抹面。

(三)现存状况

该建筑总体保存良好,外观原真性保持完好。20世纪60年代,塔钟因长年破损而被拆除。2007年9月,浙大通过招标,为此楼重新购买并安装了直径为2米、夜景内照明的四面、两针塔钟。1992年,旧址改做浙大基础部前,曾进行过一次维修,内部有个别地方被改动。东端曾加建单晶硅实验室,拆除后仍留有支架、楼梯等物件。

由于年久失修,该建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外墙局部风化侵蚀现象严重,外挂空调、电线和增设构件(屋顶搭建支架)等对建筑的原真性造成一定的破坏;顶部拉有电线,既影响建筑物风貌,也存在安全隐患。现列入“之江大学旧址建筑修缮工程”项目第三期进行整修。

(四)使用沿革

该建筑是之江大学中兴期建造的最具校园标志性意义的建筑。建成初期,主要功能为教学和办公用房。其中:一层为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实习银行、消费合作社、接待室及教员办公室等;二层为经济系图书馆及主任办公室;三层为演讲厅,演讲厅后安放一尊同真人一样大小的史量才先生铜像。20世纪70年代,此楼办公室迁往主楼等处,一层西侧改作实验车间;1996年,一层为浙大基础部教室,二、三层为接待室和会议室;1998年后,为浙大成人教育学院使用,2007年迁出。现除三层有一间配电室尚在使用外,其余房间均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