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玉米籽粒性状分析的方法,理解并验证孟德尔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2)通过玉米籽粒果皮色泽、糊粉层颜色及胚乳性状杂交实验,了解玉米籽粒性状基因互作的现象。

(3)学会记录杂交结果和掌握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实验原理】

玉米(Zea mays)是遗传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它具有的优点为:遗传变异类型丰富;易于自交、杂交,且繁殖系数高,后代群体数量多;染色体数目较少(2n=20),染色体大,便于观察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特征和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同时,玉米的果穗籽粒性状变异丰富,便于观察和统计分析,是性状遗传分析的理想材料(图6-1)。

图6-1 玉米籽粒性状的变异

玉米籽粒由果皮、胚乳和胚三部分组成(图6-2)。其中果皮与种皮紧密结合不易分开,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种皮由珠被(胚囊壁)发育而成,二者均属于母本的体细胞组织,其性状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胚和胚乳是双受精发育的结果,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属于二倍体(2n)。胚乳由1个精核与2个极核结合发育而来,是三倍体(3n),胚乳包括糊粉层和淀粉层。研究表明,控制玉米籽粒各性状的基因具有以下的遗传表现。

图6-2 玉米籽粒结构示意图

(1)果皮颜色性状有红色、花斑(红色背景上出现白色条纹)、棕色和无色。在基本色素基因AI存在时,果皮颜色一般是由第1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Pp),以及第9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pbp)两对基因互作的结果。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P_Bp_为红色;P_bpbp为棕色;Pv_Bp_为花斑(PvP基因座上的另一等位基因);ppBp_和ppbpbp均为无色。

(2)玉米乳胚性状有非甜(Su)与甜(su)、非糯(Wx)与糯性(wx)、饱满(Sh)与凹陷(sh)等性状,且为完全显性。其中普通甜玉米基因有su1su2,分别位于第4染色体和第6染色体上;WxSh基因均位于第9染色体上。隐性基因suwx基因有隐性上位作用,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如下:Su_Wx_为非甜、非糯;Su_wxwx为非甜、糯性;susuWx_和susuwxwx为甜、非糯。

(3)淀粉层颜色有黄色(Y)和白色(y)两种类型,位于第6染色体上,Yy为完全显性。

(4)糊粉层(即蛋白质层)颜色性状有紫色、红色和无色。它主要由7对基因控制,分别如下。花青素基因:A1a1(位于第3染色体);A2a2(位于第5染色体);A3a3(位于第10染色体)。糊粉粒颜色基因:Cc(位于第9染色体);Rr(位于第10染色体);Prpr(位于第5染色体)。色素抑制基因Ii。只有当显性基因A1A2A3CR同时存在,而抑制基因为隐性纯合ii时,色素才能形成。而色素形成的类别是由Prpr决定的,当显性基因Pr存在时,呈现为紫色;当隐性基因纯合prpr存在时则表现为红色。当显性基因A1A2A3CR中缺少任何一个显性基因,或当显性抑制基因I存在时,均表现为无色。

由于控制玉米籽粒、果皮和糊粉层颜色,以及胚乳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故这些性状的遗传表现为自由组合和基因互作现象。控制玉米籽粒性状的各对基因间表现出下列互作类型。

①互补作用。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的产生由7对基因A1/a1A2/a2A3/a3C/cR/rPr/prI/i相互作用控制。前5对是决定色素是否形成的基因,基因间表现为互补作用,即只有在显性基因A1A2A3CR同时存在时,色素才能形成;若ACR中缺少任何一个色素显性基因时,籽粒均为无色。将籽粒无色、基因型为AACCrrAAccRR的两亲本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为AACcRr,籽粒表现有色。让F1植株自交产生果穗,观察果穗上F2籽粒的分离现象,按有色和无色两种表型记数,其F2籽粒色的分离比例为9有色(9AAC_R_)∶7无色(3AAC_rr+3AAccR_+1AAccrr)。

②抑制作用。在籽粒糊粉层色素形成过程中,显性基因I对色素基因ACR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将有色籽粒(CCii)与无色籽粒(ccII)杂交,这两个亲本在A1A2A3R各对基因上均为显性纯合。种植F1种子后得到F1植株上的自交果穗。由于抑制基因I能抑制所有色素基因的表达,故F1自交果穗上籽粒的性状表现为13无色(9C_I_+3ccI_+1ccii)∶3有色(3C_ii)。

③隐性上位作用。玉米籽粒的色素类型由一对基因Pr/pr决定,显性基因Pr存在时呈现紫色,隐性基因prpr存在时表现红色。但A/aC/cR/r各对基因对Pr/pr这对基因表现为隐性上位作用。将玉米籽粒糊粉层颜色为紫色的亲本(CCPrPr)与无色的亲本(ccprpr)杂交,得到F1自交果穗。由于cc隐性纯合基因对Pr具有隐性上位作用,故F1CcPrpr)自交果穗上籽粒的糊粉层颜色的分离比例为9紫色(9C_Pr_)∶3红色(3C_prpr)∶4无色(3ccPr_+1ccprpr)。

玉米乳胚有非甜(Su)与甜(su)、非糯(Wx)与糯性(wx)性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但隐性基因suwx糯性基因有隐性上位作用。将甜玉米(susuWxWx)与糯玉米(SuSuwxwx)杂交,得到F1自交果穗。由于susu隐性纯合基因对wx具有隐性上位作用,故F1SusuWxwx)自交果穗上籽粒的糊粉层颜色的分离比例为9正常(9Su_Wx_)∶3糯质(3Su_wxwx)∶4甜质(3susuWx_+1susuwxwx)。

【实验用品】

1.实验材料

玉米(Zea mays)各种性状的杂种F1自交与测交的果穗标本,以及用于观察基因互作的不同杂交组合的果穗标本。

2.实验器具

计数器、计算器、解剖针、镊子、烧杯等。

【实验步骤】

1.玉米籽粒胚乳(甜×非甜)杂种F1自交与测交性状的分离

玉米籽粒胚乳的甜、非甜由一对等位基因Su/su控制,非甜籽粒(Su_)粒型较饱满、光滑,甜粒则整粒呈皱缩状。取F1自交、测交两种果穗标本,观察非甜粒和甜粒的特征,并按籽粒外形分别计算果穗上的非甜粒数和甜粒数。将以上观察统计结果填入表6-1,并进行χ2检验。

表6-1 玉米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表

2.玉米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

取玉米籽粒有色、非甜×无色、甜的杂交组合产生的F1植株上的自交果穗,观察果穗上籽粒的表现型,按照有色、甜,无色、甜,无色、非甜和有色、非甜四种类型进行计数。

取玉米籽粒有色、非甜×无色、甜的杂交组合产生的F1植株与无色、甜双隐性亲本进行测交所得的果穗,观察各籽粒性状,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统计。

以上观察统计结果填入表6-2,并进行χ2检验。

表6-2 玉米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表

3.玉米基因互作观察与分析

取基因型AACCrr(无色)和AAccRR(无色)的玉米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植株上的自交果穗,观察果穗上籽粒的表现型,按照有色、无色类型进行计数。观察玉米基因显性互补作用的结果并进行分析。

取基因型CCii(有色)和ccII(无色)的玉米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植株上的自交果穗,观察果穗上籽粒的表现型,按照有色、无色类型进行计数。观察玉米基因抑制作用的结果并进行分析。

取基因型CCPrPr(紫色)和ccprpr(无色)的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植株上的自交果穗,观察果穗上籽粒的表现型,按照紫色、红色和无色分类记数。观察玉米隐性基因上位作用的结果并进行分析。

将以上观察统计结果填入表6-3,并进行χ2检验。

表6-3 玉米籽粒性状基因互作的遗传分析表

4.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各实验材料自交、测交结果进行χ2检验,分析所观察的性状是否符合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相应的基因互作类型的理论比例。

为了验证是否符合以上规律,要对所观察的资料进行检验。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是适合性χ2检验。在适合性检验(χ2检验)中,若所计算的χ2<(查附录8),表明实验观察数与预期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观察数符合理论假设;若所得的χ2>(查附录8),说明实验观察数与预期数差异显著,不符合理论假设。

【要点及注意事项】

(1)每个实验组合至少要考察计算2个以上的果穗。

(2)每组中,每个果穗只能被考察计数1次。

【作业及思考题】

(1)为什么要进行χ2检验?χ2检验适用于哪些统计分析?

(2)如果出现不符合孟德尔定律的现象,可能的解释是什么?

(3)如果将玉米籽粒亲本进行正交和反交实验,实验结果是否会有差异?

【参考文献】

[1] 赵凤娟,姚志刚.遗传学实验[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2] 卢龙斗,常重杰.遗传学实验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杨大翔.遗传学实验[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4] 李雅轩,赵昕.遗传学综合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唐文武 吴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