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批五言诗是哪些?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中国五言古诗的统称。这些诗共有十九首,一般认为是汉朝的一些无名诗人所作。最早由梁代萧统编入《文选》,并命名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在历代都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巨大影响。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首句作为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这些诗歌实际上是一组抒情诗,其主要内容为描写夫妇、恋人和朋友间的离别和思念、士人的失意与愿望,经常透露出人生无常、生命苦短的情绪。

《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些五言古诗,明王世贞称其为“千古五言之祖”。这组诗歌语言质朴直率,意境深婉,极大地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历代的诗评作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钟嵘《诗品》中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中说:“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诗歌发展历程:《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简单总结是: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上古

口头歌谣

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人们在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古时代只是口头传唱,没有文字记录。

汉代

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歌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先秦

《诗经》和楚辞

figure_0132_0109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作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从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魏晋南北朝

三曹和建安七子

figure_0132_0110
三曹
figure_0132_0111
屈原

楚辞是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作的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其影响最深远的为屈原,他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figure_0132_0112
建安七子

建安文学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figure_0133_0113
木兰代父从军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南朝民歌题材狭窄、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北朝民歌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宋代

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苏轼。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尤袤、范成大、杨万里。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

元曲四大家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杂剧,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成就最高者: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史称元曲四大家。

清代

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龚自珍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个中心,或批判,或抒慨,富有社会历史内容。纳兰性德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哀感顽艳、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隋唐五代

盛唐诗歌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白话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一般不拘于格式和韵律。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

figure_0133_0114
岑参
figure_0133_0115
高适
figure_0133_0116
孔子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