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趣谈
  • 高峻
  • 2111字
  • 2024-11-01 13:21:48

十 地名为“ 武功” 立碑

历史告诉我们:夺取政权靠武力,维护政权离不开武力。以“武”

为名的地方很多,目前以“武”冠名的政区有35 个,这既是历史的写照,也说明武力在立国、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些地名,之所以沿袭至今,就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些古代名将为国立下战功的历史。甘肃武威之名,来源于霍去病征匈奴的武功。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朝廷为表彰其“武功军威”而设武威郡,以此为其记功、树碑立传。邯郸武安市,战国时,赵悼襄王“封李牧为武安君”,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 年),“封白起为武安君”,就是对他们屡立战功的彰显和奖励。正如古志云:他们“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以武而安也”。衡水武强县,就是因为历史上有两个名将因战功卓著而受到封侯表彰和奖励得名的。一是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 年)封严不识为武强侯。《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载:“武强严侯严不职(识),以舍人从起沛(公),至霸上,以骑将入汉,还击项籍,属承相宁,功侯。用将军击黥布,侯。”二是东汉光武帝封王梁为武强侯。《读史方舆纪要》载:“光武拜大司空王梁为武强侯,皆邑于此,晋因置武强县。”

古时候,许多封建王朝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因此备军备战从不放松。地名也将这些举措记录在案。山东武城县,春秋战国时晋国、赵国为防御齐国入侵,于此筑城,取“东毗强齐,岁饰武备”之意命名武城。明嘉靖《武城县志》载:“(战国)武城为东郡要区,实古赵地,平广旷阔,四无山阜,东毗强齐,岁饰武备,邑之得名,盖本于此。”也说,以“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而名武城矣。河南武陟县始设于隋朝,取“周武王之师由此兴起”之意得名。明《武陟志》载:“武陟县,周武王牧野之师,兴兹士,故名。”焦作修武县,商朝时为宁邑,武王伐纣期间曾在此修兵练武,“因曰修武”。四川武胜县,元朝初“蒙古王蒙哥攻钓鱼城,屯兵于此”,故于元至元间置武胜县,改当地山名为武胜山。

展示和炫耀武力,是封建王朝用以发挥震慑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地名也成为其必不可少的一个平台。内蒙古武川县,境内多河川,古时为兵家要地,《水经注》载:“城以景明中筑,以御北狄矣”,“故取彰显武力”之意命名武川县。浙江武义县之渊源,《郡县释名》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唐武后析(永康)县之西南置武义县,时天下郡邑多以武名,如武安、武隆之类。曰武义者,岂以仍为义乌而加武名耶。”这有两层意思,一曰武则天时新设郡县名冠以“武”字;二曰此地处于义乌之旁,故名武义。江西武宁县也是武则天时新设的,当时此地社会不宁,历经武力平定,“长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宁”,取“武周王朝天下安宁”之意。武汉武昌区并非古武昌,而是由古江夏县而来,古武昌治所在今鄂州市。《舆地纪胜》载,武昌之名来自“孙权都鄂,易名为武昌,取以武而昌,故名”。常州武进区,据《三国志》载: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夏五月“权率士众围合肥新城”,秋八月“以诸葛恪为丹阳太守,讨山越”,冬十一月“诏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一年内,以武力连取数城,故取“以武而进”命名武进,当时武进在今镇江境内,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武进县迁至今地。

以古国名或姓氏为地名在我国比较普遍。衡水武邑县,就是以古武罗国得名。陇南武都区,秦朝时为武都道,西汉时为武都县,皆以境内武都山得名,而武都山以周武王的谥号武都得名。福建武夷山,以道教圣人武夷君得名。《舆地纪胜》载:“武夷山仍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昔有神人降此山,告人曰予为武夷君,统地仙受馆于此,由是得名。”广西武宣县,原为武仙县,以境内的仙人山得名。明朝时当地土语“仙”与“宣”音近,故改名武宣县。《太平寰宇记》载:“县旧有神仙集众之山,羽驾时见,如建州武夷山,皆有仙人换骨函在。”湖北武穴市,汉朝时此地为邬姓人居住,称为邬家阅;唐朝时因当地民风尚武,改称武家阅,后演变为武家穴,简称武穴。

不少冠“武”的地名以山水得名。福建武平县,《舆地广记》载:“因境内有武平河,为汀江支流,武平一名,来源于此。”湖南武冈之名有三源:一是冈接武陵得名。《郡国志》曰:“武冈,冈按武陵,因以为名。”二是以武力保冈得名。《水经注》曰:“县左右二冈对峙,重阻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三是此冈为汉屯兵处,故称武冈。《舆地纪胜》载:“汉尝屯兵是冈以捍五溪之蛮,因名武冈。”常德武陵区以东汉武陵郡得名,武陵郡以武陵山、武陵溪得名。《舆地广记》载:晋赵钦问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云:鄙郡本名义陵郡,在辰阳县界,与武陵(山)相接,数为攻败。光武移东出,共议易号。巡抚赵钦与郡守潘京的对话,将武陵之称的来历讲得十分明白。韶关市武江区,以境内武江得名。广西武鸣县,以境内大、小鸣山得名。重庆武隆县,原名武龙县,以境内“逶迤如龙”的武龙山得名,因与其他地方县名重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为武隆县,寓“兴隆发达”之意。陕西的武功县、甘肃的武山县、山西的武乡县,均以境内山水为名。

“武”具有双重性,人们既爱它又怕它,但始终离不开它。“武”嵌入地名,扩大和深化了人们对“武”更加全面、理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