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周易》

一、周易概说

《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周礼·春官宗伯》载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又载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其实,《连山》《归藏》《周易》都是由八卦衍生出六十四卦,用于占卜吉凶的。东汉桓谭《新论·正经》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从他的说法来看,汉代似乎存有《连山》和《归藏》,但后来失传了。根据最近出土的资料,可以看出这两本书的卦序、卦名和爻辞与《周易》不太一样。传说《连山》《归藏》是夏朝和商朝的书,恐怕不足为信。从考古资料来看,商代的占卜主要是龟占、骨占,夏代尚没有太多的资料证明其占卜习俗,而《连山》《归藏》是筮占,与夏商考古所见有别。考古发现西周初年还存在大量的龟占、骨占,可见商周之际龟占、筮占并存,文王演《周易》而使筮占流行。目前辑佚出的《连山》《归藏》中,有些内容涉及周宣王的事情,也说明其并非商代占卜之书。后代的萧绎、刘炫都曾伪造过《连山》,可以推知桓谭所见的《连山》《归藏》不当为先秦古书,其字数达八万言,很有可能是秦汉好事者所累加、篡改。

《周易》最初被称为《易》,后来改称为《周易》。东汉郑玄注《易》时说“易”有三个意思:一是简易,《周易》把天下万物的运行基础归结为八卦,八卦又组合形成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最后形成了三百八十四爻,加上用九、用六,形成三百八十六种模式。《周易》试图用这些模式把宇宙之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概括起来,以简驭繁,用以表达宇宙、社会和人生面临的各种可能性。二是不易,正因为这些模式的建立,概括了天地万物运行的秩序,如阴阳互动、八卦对应、六十四卦演生以及三百八十四爻指代的不同,万物不管怎么变化,都在《周易》的体系之中。三是变易,占卜正是试图预测万物的变化,《周易》体现出演生变化的理念,如每卦各爻都从事物的开端起,发展而成一个轮回,处处体现出变异、变化、变动的意识。

《周易》是怎么形成的呢?班固说:最初是伏羲画八卦,用阴爻和阳爻的变化形成了八卦。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城的时候,把八卦叠加起来变成六十四卦,并作卦辞、爻辞。这种说法很流行,但不尽合乎事实。因为占卜之法起源很早,应该是先民长期占卜实践的总结,也是商周史官、卜官经验的积累,其间文王或许做了集大成的工作,但不是个人的独创。现在流传的《周易》后面附有十篇文章:《彖传上》《彖传下》《大象》《小象》《系辞上》《系辞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合称为“十翼”,它们对《周易》的来源、成书、哲理、卦象、爻辞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释。《史记》说“十翼”是孔子所作的,从史料看,孔子晚年确实喜欢《周易》,读《易》读得“韦编三绝”,孔门传易是没有问题的。但自北宋欧阳修怀疑之后,《易传》到底是不是孔子所作,还是有争议的。

我们大致可以认定,《易》经的六十四卦,在西周初期已经编成;而《易》传,从其文字、思想、文体来看,最早要到春秋后期才能形成。

二、《周易》的体系

六十四卦全部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阳爻写作一条连接的横线(—),而阴爻写作一条断开的横线(——)。按照传统的解释,宇宙是由阴阳之气组成的,阴气下沉为地,阳气上升为天,阴阳鼓荡而成万物,中和者为人。在《周易》系统中,阳爻被称为“九”,阴爻被称为“六”。每个卦都是由六个爻组成的,从下面往上读,最下面的如果是阳爻的话就读之为初九,第二爻是阴爻的话就读之为六二,再往上面仍是阴爻的话就读之为六三、六四。第五爻是阳爻的话就读为九五,最上爻是阴爻的话读为上六,是阳爻的话读为上九。

六十四卦是由八个本卦组合而成的,这八卦分别是由三个爻叠加而成的。根据三爻之间的组合关系就形成了一首卦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分别代表了八种事物,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离为火,兑为泽,坎为水,艮为山,巽为风。这八种事物,不仅代表了万物的组成,还代表了宇宙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体现为八种状态,表现为八种意谓。例如乾卦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其体为天,特质为阳刚、积极、不息;坤卦是由三个阴爻组成的,其体为地,特质为阴柔、守雌、厚德。由此衍生出很多与之相关的解释,这在《说卦》中进行了罗列。

八个本卦相互叠加,形成了六十四卦。在这个叠加的结构中,既能用表面形象来说明吉凶,如上艮(山)下兑(泽)为损卦、上巽(风)下震(雷)为益卦,大泽损山,风雷激荡相益。其间亦蕴含了深层的思考,如上天下地为否卦,上地下天为泰卦。本来天上地下,为何反之为泰,正之为否呢?在于阳升阴降,否卦阴阳相背离,泰卦阴阳相交合。六十四卦之间的排列顺序,也体现了一定的变化意识。目前通行的《周易》卦序,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京房八宫卦序、元包卦序以及先天八卦卦序都不太一样,这说明了《周易》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对卦之间的演变规律有着不同的认识。现在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解释的方案,但多是推测之辞,这是因为卦序的排列不仅反映着个人对万物运行规律的认识,也与当时的数术认识有关。

每卦六爻。先有卦名,如六个阳爻组成的卦,卦名为乾,这六条阳爻是卦象,对整个乾卦进行解释的词:“元、亨、利、贞”,则是卦辞。乾卦本身代表了一种积极进取的趋势,《彖传》里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卦是通天之卦,代表着天道运行的持续和正道的顽强;《大象》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卦象之中,体现了进取意识和积极精神。

对每爻进行解释的辞叫爻辞。仍以乾卦(䷀)为例,如初九,即最下一爻,辞为“潜龙勿用”,言处于卑微阶段,宜于积累,宜于待机,而不宜轻举妄动;九二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前半句是象辞,用来象征事物的进展;后半句是断辞,得出“利于见大人”的结论。自古占卜多用象征性的语言来描述,一在于这种象征性是原始思维的遗存,二在于这种描述可以作很多的解释。不同时代的学者,甚至同一时代的学者,对《周易》的理解常有不同。九三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是说努力谨慎,认真做事是无咎的。九四是“或跃在渊,无咎”,有时候跳出深渊,是没有灾祸的。九五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同样是“利见大人”,九二、九五却因象辞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前者是站在田野来看大人,带有仰视、干谒的意味;后者是龙翔九天,带有平等,甚至是俯视或驱使的意味。龙飞到最高,到九六“亢龙有悔”,是说过分在上,则会滋生祸患,过犹不及。“用九”则干脆说“见群龙无首,吉”,即意味着天下大乱,没有首领,这对于飞龙在天者来说是“吉”;还意味着保持这种群龙无首的局面,自己能够于乱中取利,也是“吉”。至于到底采用哪种意见,要看卜者根据时地和问卜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解释。所以占卜,并不能真正全部解决问题,它不过给卜者提供了若干种可能罢了,问卜者必须结合后天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

三、《周易》的价值

从哲学上说,《周易》所体现的变易思想、不易法则、简易意识,代表了商周时人对哲学的基本认识:看到了万物在变化中发展,发展变化是由基本法则决定的,基本法则又是可以概括的。六十四卦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此后,“十翼”的出现,标志着《周易》从占卜之书向义理之书演进。“十翼”阐释的是《周易》中所蕴含的阴阳之形、变化之法、思维之道,通过表层的占卜,把深层的规律总结出来,形成带有阴阳观念,具有辩证意味的哲学总结。从此,《易》学不再单纯作为占卜之学,而是作为哲学思想,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到了魏晋之际的王弼,进一步阐明了《周易》之中的义理,宋儒张载和周敦颐就依据《易》的图式,建构起理学的体系。因此,要想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不应该忽略对《周易》义理的探讨。

从思维上说,六十四卦在排列上是非常有规律的,不同的爻按照事物发展的趋势进行排列,由兴到衰再由衰到兴,体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不只是六爻的排列,六十四卦的整个排列也蕴含着事物的变化规律。如我们经常所说的“否极泰来”,就意味着物极必反。否卦是天上地下,按照正常情理,我们知道乾为阳,坤为阴,这是最永恒的一个布局,但在《周易》里称之为否卦,是预示着天在整体、稳定的模式下有可能发生的一种变化。正常时,天在上、地在下,但只看到这一层,却没有看到事物运行的趋势,即地在上,天在下。否卦不好,是现状;泰卦好,是趋势。这样的变化、辩证意识是始终贯穿《周易》其中的。六十四卦分为八组,也可两两相对,体现了排列的严谨。通行本的六十四卦,以乾、坤居首,预示着天和地的大格局。最终为既济、未济,既济是事物完成了,未济是事物未完成。既济是渡过河的意思,未济是没有渡过河,最后以未完成卦意结束,表明天下事理仍然有延展的可能性。

从数术上说,《周易》中的阴阳之说、变化之道、辩证之法,不仅成为占卜学说的基础,而且后来的天文学、中医、建筑等理论建构,都借鉴了其阴阳互动而平衡的思想。《周易》的阴爻与阳爻的关系,跟数学的二进位法很类似,有人说这启发了计算机的发明。从文化上来说,《周易》里还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材料,如王国维结合《周易》爻辞和甲骨卜辞,考证出殷先公先王。其中亦有很多民俗,如《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反映的便是抢婚习俗。此外还有丧葬、劳动、节令等习俗,都值得我们去注意。

四、《周易》的研读

《周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派六宗。两派分别是象数派和义理派。象数派是讲占卜的,像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李鼎祚、邵雍、方以智父子,他们分别通过研究卦变、互体、纳甲、飞伏、爻辰、卦气等,来进行占卜。义理派是讨论《周易》义理的,“十翼”之后,西汉费直,魏晋之际王弼,唐朝孔颖达,北宋张载、程颐、朱熹,清初的王夫之等都有撰述。六宗是周易研究的六个派别:一是将之视为占卜之书,如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二是用之来演祥瑞灾异的,如焦延寿《易林》、京房《易传》等。三是用之来演说复杂哲理,如河图洛书派的陈抟、邵雍等,把《周易》数理化。四是玄理派,将《周易》与儒、玄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如王弼的《周易通例》、韩康伯的《易注》。五是诠释《周易》中的儒家思想,如胡瑗的《周易口义》、程颐的《易传》。六是分析《周易》中的史料,如杨万里的《诚斋易传》等。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么读《周易》呢?

一要明哲理。读六十四卦要思考变易之道,《周易》是通过阴阳变化之法,来探讨天地万物运行的基本法则。我们要关注这些大的问题,思考古人是如何探求万物运行,明白变通之理的。这可以通过阅读“十翼”来入手。

二是通卦辞。明白整个义理之后,要读每个卦,明晓各卦的卦象是什么,而后根据卦辞来思考八卦、六十四卦之间的排列,通晓整个卦体,把卦象和卦辞之间的关系想明白,就能提纲挈领地理解整个体系的内部建构。这可以通过阅读每卦的卦辞来获得。

三是审爻变。在掌握卦辞的基础上,对每一卦之间的爻辞进行分析,思考各爻之间的演变规律,明白三百八十四爻所指向的可能性。这样,无论象数研究还是义理研究,都深入地讨论过相关话题。

四是要定德义。要想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的见解,就要用筮法语言或哲理语言对其加以表述,把卦德的深层含义表述出来,这是就卦而言的定德义。就学习态度而言,学习《周易》,思想要纯正,不要流于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要抱着真切的态度去作学术上的分析。

读《周易》有三个层次:取法乎上,是思考其中描述的天地运行的大道理、大趋势;取法乎中,是通过《周易》思考社会变动的规律;取法乎下,是用《周易》来占卜眼前的吉凶。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必得乎下。

关于《周易》注释的书有很多。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是很纯正的学术著作,金景芳、吕绍纲的《周易全解》是讲义理的,刘大钧的《纳甲筮法》是讲象数的,各有侧重。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注释不错,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易入门》可以作为入门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