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 刘琛等
- 4294字
- 2020-07-09 17:12:48
第二节 研究主题分析
从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来看,2008年之后的华人华侨中华文化传播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对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华人华侨特征的研究,二是对华人华侨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路径的研究。
一、作为中华文化传播主体的华人华侨研究
第一,华人华侨主流文化融入及适应性研究。
华人华侨融入并适应当地主流文化是其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前提。海外华侨在海外长期不融入居住国的文化就会形成大量的“城中城”“社会中的社会”,对中华文化向国际的传播产生障碍[34]。加强华人华侨与主流社会及当地居民的对话和沟通,积极融入所在国,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华人和中华文化。
2008年之前,针对华人华侨主流文化融入及适应性研究的文献数量非常稀少。2008—2014年,以“华人华侨”和“融入/文化适应/认同”为主题词的中国知网文献也数量不多,仅为68篇(见图2-4)。
按照研究主题分类,近一半的文献是针对某国别区域内的华人华侨主流文化融入及适应性现状进行的分析。其中,针对美国和东南亚各国华人华侨的文章较多,占同类文献的70%。相比之下,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华人华侨融入的研究明显不足。由于文化差异及历史原因,华人在东南亚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中华文化的传播也更加有力和深入;而在欧美一些国家,排华事件屡屡发生,冲突摩擦、文化误解频频出现,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和传播需要一个更加长期的过程[35]。“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生活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国度里,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各国华侨华人社会之间的差异性日趋增强,华侨华人社会内部的分化现象也日趋明显。”[36]因此,针对各个国别地区华人融入及其对华态度与文化认同现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图2-4 华人华侨主流文化融入及适应性研究文献主题分类
此类文献中还有16.7%的文章探讨了华人华侨对华的态度与身份认同,包括针对青少年华侨主流文化融入及文化认同的研究。如《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文化传承状况论析——以日本新华侨华人子女为中心》(2013年)以实地访谈和调查为根据,考察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在“异文化摩擦”中的成长过程;从文化认同、价值观形成等层面阐述文化传承中新华侨华人子女如何努力接受多种文化,使中华文化与异文化兼容。
此外,还有少量文献分析了特殊华人群体(如华商、华裔新生代、海外少数民族华人、华侨团体)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认同现状及其在文化融入中的作用等。
第二,华人华侨特定群体文化传播研究。
华商与海外华人经济行为研究。华人华侨在各个行业的投资和企业行为对于提升华人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有显著的作用。2008年以来有少量文献关注华商及华商群体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作用。例如,《华商文化传播与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研究》[37]对华商文化传播的路径进行描述,构建了中国品牌概念五层次三角模型和基于文化视野的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与战术模型,借此提出华商文化传播与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的相关性;最后从文化熏陶、文化传播的视角,结合战略管理理论,探讨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问题。《浅析海外商会与中华文化“走出去”之结——以海外温州商会为例》[38]以海外温州商会为例对海外商会与中华文化“走出去”之关系进行了分析。《跨国空间下消费的社会价值兑现——基于美国福州移民两栖消费的个案研究》[39]借鉴跨国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建立“消费的社会价值兑现”分析框架来解释国际移民跨越国境的两栖消费现象。
海外华人社团文化传播研究。还有一些文献对华人华侨社团中华文化传播进行了梳理。如《海外华人社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40]从数量、分布、组织形态、功能模式以及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分析了海外华人社团的最新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结论是:东南亚仍是海外华人社团最为集中的地区,专业性社团发展迅速,海外社团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和联合性组织形态特征,海外华人社团在功能方面的商业、政治和文化取向更加明显,以及海外社团未来规模化、本土化和跨国化三个发展趋势。《日本华侨华人社会与中国公共外交》[41]则指出,日本新华侨华人社团出现了功能多样化、组成专业化、影响国际化和种类多元化、开放性等发展特征,成为推动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交流的重要推手。《非政府组织在泰国汉语文化传播中的作用》[42]梳理了以华人社团为中坚的泰国汉语文化传播非政府组织的关系网络,区分出内隐型、外显型和中立型三种基本特征,并选取中式寺庙、同乡组织、宗亲组织、华校、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为汉语文化传播事业提供借鉴。
政治领域华人华侨研究。一些学者针对政治领域华人华侨代表进行了研究,但文献数量较少。关于华人华侨的政治话语权及其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论文有:《2013年海外华人政治与经济观察》[43]总结了2013年海外华人在政治与经济领域的突出表现,考察了部分国家华人的参政行为和全球华人在经济领域遭遇的变化与挑战。《澳洲华人的中产阶级地位及其参政诉求:2007年大选以来的变化》[44]以2007年本尼朗选战为起点,分析了澳大利亚华人新获得的中产阶级地位及其对政治参与意向的影响,认为在澳华人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其政治参与程度及其影响力正在显著提升。《郑天华与加拿大华人参政的先声》[45]对郑天华当选的意义和落选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华人华侨文化传播路径与内容研究
针对华人华侨文化传播途径与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文媒体和华文教育两个领域,且文献相对丰富,研究也比较系统和深入。此外,还有部分文献分析了华人华侨民俗文化活动对于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
第一,海外华文媒体与中国文化传播。
海外华文媒体是除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以外,以汉字为传播方式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广播、电视以及各种新兴媒体。“华文媒体不仅是凝聚当地华侨华人的无形力量,是发出华人社区声音的有效力量,也是传递华夏文明的有效途径”[46]。
专著与年鉴。在专著方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的、由美籍华人李大玖撰写的专著《海外华文网络媒体——跨文化语境》,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最近三十年海外华文媒体发展变化和现状的专著。作者“以跨文化视角和传播学理论研究探讨海外华文网络媒体的产生、繁荣与发展的社会因素与文化背景,以新思路开拓了海外华文媒体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47]。另外,配合2001年以来两年一次的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10,2011,2013)相继出版。《年鉴》设有“华文传媒发展综述”“华文传媒论坛”“港澳台及海外华文传媒简介”“华文网站名录”“专题”“华文传媒人物”“华文传媒协会”“传媒大事记”等栏目。其中,“华文传媒论坛”栏目刊载每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港澳台及海外华文传媒简介”则收集新创刊、新开播的海外华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年鉴》的出版为深入研究海外华文媒体奠定了基础。
期刊文献与论文。针对海外华文媒体及其对文化传播影响的研究相对数量较多。2008年至今以“海外华文媒体”为主题词的中国知网文献中期刊文章81篇,硕士学位论文15篇,国际会议论文69篇,报纸文章78篇。其中,部分文献对于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例如,彭伟步在《当前海外华文传媒发展动态浅析》[48]中指出,海外华文传媒虽然历史悠久,数量众多,但有影响力的华文传媒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发展程度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而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华文网络成为影响海外华人社会的重要工具,既对传统华文传媒构成了强劲的挑战,也促成了华文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献对于国别区域海外华文媒体的文化传播作用、主要海外报刊(如《联合早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侨报》《欧洲时报》等)的文化传播作用进行了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别文章注意到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海外华人“意见领袖”对于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49]。
但整体而言,此类研究多侧重于对海外华文报业的研究,对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研究不足。
第二,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
“汉语的国际推广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50]。2008年以来关于汉语国际传播和孔子学院的文献数量较多,针对华人华侨主导的海外华文教育的文献也比较丰富。
专著与年鉴。此领域部分主要专著和论文集见表2-4。
表2-4 海外华文教育部分专著与论文集(2008—2014年)

在年鉴方面,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贾益民教授主编的《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3)》于2014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首部世界华文教育年鉴,总结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年度成果,记录海外华文教育的成长足迹,为华文教育的事业发展与学科研究提供系统的第一手资料。
期刊文献与论文。在论文文献方面,2008年至今以“华文教育”为主题词的中国知网文献1786篇,其中期刊文章1072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311篇,国内外会议论文51篇,报纸文章352篇。2008年至今以“华文教育/华语教育”为主题词的CSSCI来源文献122篇,包括106篇论文、7篇综述及9篇其他类型文献。
按照研究主题分类,主要包括国别华文教育、华文教育教材教法等七个方面,详见表2-5。
表2-5 海外华文教育相关论文研究主题分类(2008—2014年)

除华文教育之外,海外华人华侨教育内容也对中华文化传播至关重要。相关的研究论文包括《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研究》《大华文教育背景下高校华侨华人学生武术教学对策思考》《华文教育中开展民族舞蹈教学之必要》《试析新世纪华侨学府侨生的文化双向传播》等。
第三,华人华侨民俗文化活动与中华文化传播。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主要依靠“中文和中文教育(如哲学思想等)、口传和日常生活(如节庆等民俗文化活动)等方式……海外华人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承、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体验及习性等载体,加强了对自身族群的认同”[51]。
近年来,部分学者针对华人华侨的民俗文化活动等进行了研究。[52]例如,《健身气功在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中的推广现状分析》通过对华侨华人居住相对集中的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健身气功习练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海外华侨华人习练者首次接触健身气功、习练健身气功及其费用投入等情况,并据此提出参考性的推广建议。其他针对华人华侨民俗文化活动的研究文献还包括:《移民意识与华侨华人美术》[53]《民族传统体育在华侨华人中的传承与推广研究》[54]《孝道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55]《关于引导传统节日传播国家形象的策略思考》[56]《印度尼西亚山口洋华人的元宵大游行探析》[5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