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 刘琛等
- 3411字
- 2020-07-09 17:12:48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按照社会学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财富的总和与凝练。文化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不同族群或国家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文化的共性,人类得以在同一个星球上和平共处;因文化的个性,不同文明之间才能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并且创造出新的文化。以此为背景,每个国家、每个族群需要传承自己的文化,善于介绍和传播自己的文化,从而使自身文化因“统一”和“多元”而尽可能地赢得其他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为推进世界文明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凭借独特的魅力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于中华文化的要义,辜鸿铭在其著名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情感饱满地赞美了中华文化的特质,认为“(中国人)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在辜鸿铭的眼中,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心灵的文化,“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1]。对于中华文化可能给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一文中指出,“如果人类将来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2]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练,是中华民族灵魂的依托。在中国步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新阶段之际,中华文化的传承、建设与传播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在2005年发表的文章《文化是灵魂》中,这样分析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的提出,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促进理解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赴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参加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出访中亚和南亚四国时,“文化”一直是关键词。在访问斯里兰卡和印度时,习主席指出:“中国将扩大同南亚国家人文交流,未来五年向南亚提供一万个奖学金名额、五千个培训名额、五千个青年交流和培训名额、培训五千名汉语教师。”他在印度发表演讲时,也充分强调文化交流的要义。同样地,亚洲国家也赞同增进文化了解对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建设的重要作用。2014年9月18日,习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在接受采访时,印度北阿肯德邦杜恩大学教授曼德拉尔表示非常赞同中国提出的策略,认为“借助两国人民密切交流带来的文化理解,可以夯实两国多领域合作的基石,只要民众人心相聚,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4]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凝聚中国力量。
总之,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软力量,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能够在当前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化解纠纷、促进理解、增进共识的独特作用。中华文化饱含中华民族的创造,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智慧来源。从“和平发展”到“和谐社会”,再到新一届政府提出的“亲、诚、惠、容”,中国的重大方针都印证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因此,中华文化需要“走出去”,才能更好地帮助国际社会准确解读中国所秉持的发展原则,澄清因文化差异而对中国造成的偏见和误解,尽可能地赢得世界的理解与支持。
然而,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途径,其中华人华侨是推动中外文化会通交流的重要实践者和理想的沟通者。从最近的调查情况看,海外华人华侨不仅数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而且逐渐融入主流社会,并且在很多行业发挥了引领作用。根据《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的统计,“我国海外华侨华人超过了五千万,其中专业人士约有四百万,主要集中在美欧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海外华人群体,这个行业分布以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的特定人群常被看成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和科技变革的引领者。对中国来说,‘两弹一星’年代如此,现在和未来同样如此”[5]。在一国外华人华侨相对较多的国家,来自中国的人口已经成为主要的海外人口。以澳大利亚为例,它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6]。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的统计,截至2013年6月30日,27.7%的澳大利亚人口出生在海外。来自中国的人口占全澳总人数的1.8%,仅次于来自英国(占全澳总人口5.3%)和新西兰(占全澳总人口2.6%)的人口[7]。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的海外华人华侨怀着对祖籍国的深刻情感,抒写了感人至深的爱国篇章。这些爱国侨胞在祖国灾难深重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中有成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侨界楷模陈嘉庚(1874—1961年),他为反对日寇的侵略,积极组织筹款,并且号召抵制日货,结果工厂被焚毁,而他却誓不低头;他们中更多的是平凡大众,以赤子之心,愿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喊出了“没有国哪有家”的“南洋华侨机工”[8]。

图0-1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1949年10月以后,海外华人华侨为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的发展,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向世界传播中国形象。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澳大利亚的传递为例,当地华人华侨自发组织起来,以浩大的场面、饱满的激情欢迎最终将到达祖籍国首都北京的神圣火炬。这份心意和热情震撼了世界。
不能回避的是,部分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已经开始淡漠,个别的人甚至不再承认自己是华人(Chinese),而是对象国的人。这一点在海外青少年华人华侨中的表现相对比较明显。举例来说,2015年4月,上海东方卫视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曹可凡以他的家族史为素材,出版了著作《蠡园惊梦》,讲述家族前辈们的家国情怀。在介绍写作这部书的初衷时,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1995年,曹可凡在美国做节目期间,看望了住在华盛顿的二叔。在吃饭的时候,他的堂弟也来了。虽然堂兄弟俩是同根同族,可是交流起来并不顺畅。堂弟是美国出生的华人(American born Chinese, ABC),不讲中文,而且觉得中国不过是一个遥远的国度。在交谈时,每逢涉及中美关系的话题,堂弟经常是“我的国家(my country)怎么样,你的国家(your country)怎么样”。曹可凡说,“我的国家就是你的祖国(My country is your country)”。堂弟却否认,“不,你是中国人,我是美国人(No, you are Chinese, I am an Ameri-can)”。[9]对此,曹可凡的回答是,“不,你不是美国人,你只是美国公民(No, you are not American, you are only American citizen)”。所以,曹可凡觉得虽然来自同一个家族,可是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堂弟)这样的海外华人华侨青少年对自己的家族所走过的道路完全是陌生的。

图0-2 2008年旅澳华人华侨迎接北京奥运会火炬通过堪培拉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这其中海外华人华侨是极为宝贵的资源,他们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介绍者。目前的大形势是:一方面,中国已然身处时代前沿,因此中国形象也随之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在交叠而生的挑战中,中国形象的建设与破坏、展示与曲解,中华文化的传播与遏制因关乎民心的争取而势必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之一。另一方面,海外华人华侨的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优秀华人成为当地精英,因此他们对祖籍国有了新的诉求和期待。此外,海外出生和长大的华裔对祖籍国的认知和了解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那么,如何在新的发展条件下,继续发挥好海外华人华侨的优势,助力他(她)们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情况,更为精准地把握其中的影响要素,尤其是海外华人华侨的迫切需要,最终提出具有规划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计划。
为此,第一,本书聚焦当前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以区域和国别为单位,通过融合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社会学和国际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提出测评模型,分析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状况。在研究中,依据“舆论学”对受众的分类标准,将海外华人华侨分为“意见领袖”和“青少年”两类。第二,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当地华人华侨“意见领袖”和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核心要素。第三,依托上述研究,本报告将分析我们现行策略的成功之处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为更加充分地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以中华文化为途径,为实现“中国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内政外交新举措的对外传播提供决策依据和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