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
- 杨红
- 584字
- 2021-03-31 00:43:43
一、理念:传承和传播“双轮驱动”
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央视推出一期别开生面的“非遗公开课”:以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的“斗拱”为灵感的中国风舞台,奉贤滚灯、二十四节气、口技等非遗项目与时装秀、灯光秀等新颖的表现形式完美融合,再结合专家讲授、嘉宾体验,向观众生动阐释了什么是非遗和为什么要保护非遗。非遗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它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期“非遗公开课”,无疑成为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3 700项活动中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非遗之美、非遗之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著名民俗学者刘魁立先生作为“公开课”的一位主讲嘉宾,全程感受到一档电视节目的传播对非遗界的振奋和激发:既增强了广大非遗传承人的自豪感,又激发了全社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传播和传承一起,成为推动非遗工作的两个轮子。”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教授高丙中看来,“传播是非遗保护的基本方法和重要举措,广泛的非遗传播能为非遗保护凝聚全社会的文化共识,为传承发展非遗奠定更加厚实的基础”。
“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需要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只有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实践,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非遗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表示,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入非遗传播事业,不断扩大非遗传播“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