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最平常也最深奥的概念。北岛的小诗《生活》只有一个字“网”,把人生时时事事处于关联、关系之中的状态描绘得鲜活可感。何止人的生活,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由相互关联的物质和事物构成的,存在就是关系,关系无处不在,在很多情况下,搞清并理顺关系就把握了现象的本质。可是,关系复杂多样,常常隐藏在现象背后并不时变化,导致我们不经意地忽略或迷失其中,不得要领。真正看清看透环绕我们身边的各种关系谈何容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关系的内涵丰富并带有玄妙的辩证色彩,故而有了专门的关系哲学范畴,无论是学术研究、处理工作还是生活问题,我们都需要面对和理解关系。

档案世界也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关系体,也只有在现实关系中获得意义,在关系调整中获得生长。关系调整就是某种关系之“破”和另一关系之“立”,某种关系之“死”和另一关系之“生”,在一定意义上档案领域的进步就是在这样的关系变革中实现的。加小双赋予她的新作《档案资源社会化:档案资源结构的历史性变化》透视和解析关系的独到视角,把当代档案资源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建立在对旧关系的解构和新关系的建构上,这是一个由动荡感带来意义感的思路,也是一个由表及里地追逐道理的“解释性研究”过程。

本书所论档案资源结构在来源方面的变化主要缘于私人档案的兴起,而私人档案话题由来已久,早在100多年前,《荷兰手册》就肯定了私人团体可以生成档案;大约半个世纪之前,一些国家的档案法律陆续承认了私人主体可以生成档案;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提出的“总体档案”方针明确了档案馆应当关注非公组织、家族、个人等私有档案并将其纳入国家管理框架的策略。最近二三十年,私人档案问题在全球升温的“燃点”在于大量边缘人群记录的生成和管理活动,以及要求为此类“非正统”“非主流”档案实践正名定位的呼吁。本书从这种全球性现象出发,进入更深层面的档案资源结构变化,从实践、理论和法律上分析这种变化的脉络、实质、原因和走向,以及对于社会心理、社会建构的影响,为这个主题铺展了大画面和深通道。小双把结构主义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支撑性方法论,而这种方法论的核心就是关系,即探索某一文化意义通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被表达出来。有了关系思维的介入,对于档案资源结构的认识就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和结论。

关于私人档案的基础研究,此前主要集中于论证私人档案的身份问题,如私人主体的合理性和私人记录的档案价值等,这对于“不承认论”是一种质的进步,而私人档案在档案大家族中所处的“辅助成分”“次要位置”“补充角色”却少有人质疑,无论是在理论中还是现实中。小双将笔锋伸向此处,她认为这种关系状态的本质是中心主义和权力傲慢,折射的是单一世界观或单一群体的需要,不能确保档案记录社会所有群体的生活和经验,不符合档案反映社会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宗旨,因此她鲜明地支持对公共档案中心性的批判并谋求私人档案的合理地位。她希望看到一个平等的档案世界,公私档案的地位和关系不再是“二元对立”,也不再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她认为这种“结构”“关系”的改变才是深层的、本质的革命性变化,才能在两者的相互理解中形成一个有公、有私、公私混合的异常丰富的多元档案资源体系。

关于私人档案的管理,长时间以来各国主要立足于公共档案机构的接纳和国家管控,包括私人档案登记制度、对私人档案的征收和监管等,研究口径也基本停留在这一轨道上,核心议题是国家、公共机构如何主导或介入私人档案管理,包括档案鉴别、价值鉴定、管理、保护,以及将这些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私人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之中。小双敏锐地发现了这一传统管理思路的过时与局限,论证了私人档案自治管理的新动向以及因此而孕育的档案管理新格局。近些年来,以社群档案为代表的一些私人档案主体在要求平等档案地位的同时,不愿意接受与公共档案近乎相同的管理方式,理由是这些档案的各种权利是私有的,管理权应该首先归属于所有权人,他们主张并探索自主管理,诸如鉴定、著录、保护、提供利用等。事实上各国传统的私人档案政策也面临不少尴尬,如私人档案登记政策大多只存在于法律之中而难以落地,公共档案机构对于快速增长的私人档案管控能力捉襟见肘等。小双认为在档案自治框架下的种种理论和实践,在本质上是平民或民间记忆对传统记忆权力框架的挑战,是“公域”和“私域”、“权力”和“知识”等要素间的力量博弈与关系变化。这终将导致管理格局重构,使公共档案主体将一部分管理权让渡给非公组织和个人,通过“参与式建设策略”使公私两种力量共同承担国家档案资源的管理职责。

关于私人档案的利用,各国传统的政策大多以尊重私人意愿为基调,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规范和预期。而小双发现,近年来以社群档案为代表的不少私人档案有了显著的“公域性”开放资源特征,私人档案主体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开放意愿和行动,社会各方面也能够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历史,聆听他们的声音。然而,分散的小规模存在限制了这种愿望的实现范围,利用者对于特定主题信息的需求也常常超过对特定主体信息的关注。于是小双把公私档案在利用领域的关系从各自为政引向联通与整合,设想在尊重隐私权的前提下找到公私档案的“关联点”,建立“总体的”档案信息资源平台,最大限度、最方便地满足研究者和社会公众对公私档案的“一站式”利用需求。

平等、自治、联通,这是小双所憧憬的未来档案资源图景中公私档案的基本关系状态。从表层看,这样的关系有分有合,有独立有一体;从本质上看,是基于统一的理论和法律依据,尊重不同来源档案的权利归属,追求档案对社会各类人群的同等关照、尊重与服务,在社会大背景和档案整体观下的关系重构。她把这种新的资源结构和关系状态归结为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在这个新“关系场”的形成过程中,公私档案两种要素在动态消长中趋向新的平衡,在张力扩展中生成新的活力,新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则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档案文化力量,推动新规则的建立,维系新秩序的运行,并等待关系场内继续发生新的变革。

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来源于现实生活;也是一种高度抽象,需要理论积淀和思维之光。在存续多时的现象中发现新的关系取向并提炼为合乎趋势与逻辑的论点绝不是一件信手拈来之事,这几年小双为此读了不少中外文献,做了不少调查,每当有了新发现、新想法、新希望,她溢于言表的快乐和思维发散常常打动我。小双对档案学术前沿的敏锐与紧追不舍,对“开垦”档案疆域的激情和动力,对社会进步、档案进步的拥抱之情和开放心态,对哲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思想的借鉴吸收,以及围绕本书议题的苦读、苦思、苦想,为她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展现了越来越开阔的学术场域。本书前言的第一句话是,人类世界有多广阔,档案世界便有多广阔。是啊,如果没有足够广阔的理想、观念、思维和想象力,我们如何面对这般广阔深邃的档案世界呢?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