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不可一日无规
- 中国家风 家训 家规
- 方建新
- 5950字
- 2019-12-11 15:48:2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原文】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译文】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传说鲁班在赤水河畔修建双凤台寺庙,而该寺庙附属的一个亭子要建圆形的底座,方形的外观。在当时,要做到既方又圆是十分困难的。
鲁班冥思苦想,依然找不到办法。
天上的赤脚大仙也为鲁班着急,于是提醒他道:“做什么都要讲良心,都要对得起天和地,更要对得起自己。”
鲁班听赤脚大仙这么一说,心里忽然一亮,做什么事都要讲良心,其实是暗喻要他量从圆的中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即圆的半径,有了半径长度,就可以建成规矩方圆的房子,也可以说是对得起天地,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做人的良心。
有了这个觉悟,鲁班终于建好了“方圆”亭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中需要有规矩,没有规矩,长幼不分,尊卑不懂,礼仪不举,那么就会失去应有的和谐。因此,“国不可一日无法,家不可一日无规,校不可一日无纪”。
曹操深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之道。一次,曹操让儿子曹彰领兵出征,临行前告诫曹彰:“居家为父子,受事则为君臣,待人处世须遵王法,尔其戒之!”言下之意是:你为将在外,一切要按规矩来,否则,别怪我不讲父子情分。史载,曹操有子女30多人,其中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曹植才高八斗,曹彰武艺超群……这些都跟曹操重视家庭教育,以规矩治家分不开。
非“礼”撑不起家的天空
【原文】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译文】
不学好《礼记》,就不懂得立身做人的道理。
一天,孔子独自在庭院里站着,见儿子孔鲤小步快走过庭院。孔子叫住儿子,问道:“鲤儿,你开始学习《诗经》了吗?”
孔鲤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不学习《诗经》,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孔鲤于是苦读《诗经》。
又一天,孔子又独自站着。孔鲤又走过来,孔子问他说:“鲤儿,学习《礼记》了吗?”
孔鲤回答说:“还没有。”
孔子立即说:“不学好《礼记》,就不懂得立身做人的道理。”
于是,孔鲤开始苦学《礼记》。
孔子非常重视“礼”。这是因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既是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注重家风的人,必须要注重“礼”。非“礼”,撑不起家这片天空,也难立于社会,更别说有作为、能兴家了。
内心为德,外现以礼
【原文】
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曲礼》
【译文】
社会有礼仪规范就会和谐,没有礼仪规范就会有危险。
齐景公时,有三个勇士公孙捷(捷,一作“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为齐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他们都有勇而无礼,晏子怕他们将来危及国家安全,于是建议齐景公除掉他们。
景公听取了晏子的建议,但是又忧心忡忡地说:“这三个人武艺高强,擒不了,刺不中,这叫我们如何是好呢?”
晏子分析说:“我看呀,这三个人都是凭力气攻击强敌,不懂长幼的礼仪,这是我们突破他们的地方。”
然后,他们商量好了计策。
景公派人给三位勇士送去两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谁功劳大,谁吃桃子!
公孙捷仰天长叹道:“晏子,真是个聪明的人,他让景公用这种办法来比较我们的功劳。有一次,我空手击杀了一只大野猪,徒手打死了一只母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独吃一个桃子了。”说完拿过桃子,站了起来。
田开疆听完,马上说:“我手持武器曾两次打败敌人的三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个桃子。”说完也拿过一个桃子来。
古冶子说:“我随国君渡黄河时,一头大鼋叼走左骖,潜入砥柱山下的激流中。我一头潜入水底,逆水潜行百步,又顺流而行九里,终于捉住大鼋,把它杀死了。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头,像鹤一样跃出水面,船夫们都说‘这是河神’!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个桃子吧。二位为何不把桃子还回来。”说完便抽出宝剑,站立起来。
公孙捷、田开疆齐声道:“我们的功劳不及您,拿走桃子而不谦让,这是贪心;既然这样而又不敢一死,那是没有勇气。”
两人相继退还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说:“二位都死了,我独自活着,这是不仁;拿话羞辱别人,而夸耀自己的功劳,这是不义。行为违背了仁义,不死,就是怕死鬼。”
说完自刎而死。
这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礼”是人立于天地之间必须具有的修养,也是家风的重要内容,是家德的外现。内心为德,外现以礼。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德行如何,考察的重要内容就是“礼”。如果不懂得礼仪,不懂得礼让,就无法赢得人们的尊重,如此离危险也就不远了。
懂礼受欢迎
【原文】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俗语
【译文】
礼节周到,别人的心里就会感到温暖;不懂礼节,就会被别人嫌弃。
一次,岳飞外出办军务,让部将牛皋先行探路。牛皋中途迷了路,见有一位老者在前面耕种,便上前向老者问路。他吼道:“喂,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应该往哪边走?”
老人没有给牛皋指路,还非常生气地说:“我不知道,你这样的无礼之人,活该找不到路。”
牛皋只得悻悻而去。
没过多久,岳飞经过此地,也迷了路,见一位老人在种地(就是先前牛皋遇见的那位老者),岳飞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人家,方才您可曾见到一位骑黑马的人?他往哪条路上去了?”
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了路。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一旦失礼,看似很小的一件事情,轻则会引人不快,重则会引起争斗。你不给别人好脸色看,别人自然也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看。
懂礼节,意味着懂得尊敬他人。一个人懂礼节,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不懂礼节,大概只能到处碰壁。从礼节当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养、家教和家风。注重礼节应该成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终生奉行。
失礼则人离众叛
【原文】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诸葛亮(传)《将苑》
【译文】
领导者绝不可以骄傲,骄傲就会不讲礼仪,不讲礼仪就会导致人心背离,人心背离就会导致众人背叛。
清代张之洞生于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后常年官居高位,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有时不把下属放在眼里。
张之洞的下属对此多有不满,但敢怒不敢言。当中有一位布政使,因张之洞对自己多次失礼而颇感不满。
一次,布政使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按清朝的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停下了。
这时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几句话要禀告。”
张之洞以为他有重要的事情要说,只得陪着他走了一段路。
已经来到仪门,张之洞还不见布政使说事,于是不耐烦地说:“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
“其实我只是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已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您留步吧!”布政使说完长揖而去。
张之洞气得说不出话来。
“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布政使敢“摸老虎尾巴”,可见其对张之洞的无礼行为极为不满。人和人交往,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尊重”,你尊重我,我自然就尊重你。而尊重最关键、最核心的体现就是“礼仪”,人与人之间要做到以礼相待。
“失礼”非小事,对家庭而言,会导致长幼无序,家庭不和睦。于个人而言,就算为家庭做了再大的贡献,如果不懂礼貌,也会让人口服心不服,关键时刻甚至还会众叛亲离。
对为难自己的人以礼相待
【原文】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礼记·曲礼》
【译文】
所谓礼,就是把自己放低而尊重他人。
张良年轻时,曾雇大力士刺杀秦始皇。刺杀失败后,秦始皇到处搜捕他,张良就藏了起来。
一天,张良出门走到一座桥头,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
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故意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到桥下了,你去帮我把它捡回来。”
张良一愣,老人明显是在故意为难自己,但是他没有计较,听话地把鞋子捡了上来。
老人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跪下来给老人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
一会儿,老人又返回来了,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如约来到桥头,只见老人正坐在那里等他。老人生气地说:“你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来找我。”
过了五天,天还没有亮,张良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又先到了。老人又一次责备了张良,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
又过了五天,这一次张良早早来到桥头,老人还没有来。
后来,老人来了,他对张良的表现很满意,便将《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
此后,张良反复钻研《太公兵法》,终于成为名士,为后来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不朽功勋。
这就是“孺子可教”典故的由来。黄石公之所以将《太公兵法》交给张良,是因为张良能够放下身段,对为难自己的人以“礼”相待,说明他有良好的个人修养。
自谦而懂得尊重他人的张良因此得到黄石公的信任,后者将自己珍藏的兵法送给了张良,成就了张良,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张良的优良品德成就了自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原文】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译文】
即使是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作父亲一样看待。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
一次,曾子侍坐在孔子旁边,孔子开口问话:“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以教化天下之人,人们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曾子听后,明白老师要给自己开示道理,便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老师,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这么深奥的道理呢,还是请您将这些道理讲给我吧。”
“避席”在古代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曾子避席,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是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尊敬他。
丰子恺的待客教育
【原文】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增广贤文》
【译文】
如果在家里不会以礼接待宾客,那么外出时就会知道没有人会好好接待自己。
教育家丰子恺平常十分注重家庭礼仪的教育,他在教育小孩待人接物上很下功夫,并且特别注重具体的细节。
每逢家里有客人来访,丰子恺总是耐心地对孩子们说:“客人来了,要热情招待,要主动给客人倒茶、递烟,而且一定要双手捧上,不能用一只手。如果用一只手给客人端茶、递烟,就好像是皇上给臣子赏赐,或是像对乞丐布施,这是非常不恭敬的。”“要是客人送你们礼物,可以收下,但你们接的时候,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
有一次,丰子恺在外宴请一位朋友。孩子们吃完后有人嚷着想要先回家,丰子恺就悄悄地告诉他们不能急着回家。事后,丰子恺教育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我们全家人都是主人,你们几个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似的,这很不好。”孩子们听了,都很懂事地点头。
在丰子恺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孩子都很懂规矩、讲礼貌。
小孩是否懂礼仪,是否会待人接物,是一个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外在体现,特别是在餐桌上,最能看出一个孩子的家教。吃饭的时候,家长说“吃饭别趴着”“不要乱翻菜”“吃饭少说话”,这一句句叮嘱,就是要将家风落到实处。“吃饭趴着”,人的精气神就没有了;“乱翻菜”,而不是从上面吃到下面,会让人很不舒服;吃饭时话多,口沫四溅,会让人觉得饭菜难以入口。还有一点要注意,不能用筷子去“剪”别人的筷子,一定要等别人夹完菜之后再去夹。以上这些看似很小的细节,如果有一项没有做到位,都会让客人感觉不舒服,而这些细节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家教和家风。
繁文末节不可过多
【原文】
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
——《史记·鲁周公世家》
【译文】
如果政令不简约易行,百姓就不会对它亲近。
武王伐纣,夺取殷商的江山后,大封诸侯。
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被分封到山东曲阜一带,为鲁公;武王的军师姜太公被分封到山东沿海一带,为齐公。
武王去世后,周公姬旦因为辅佐年幼的君主成王,一直在朝廷做官,鲁公由他的儿子伯禽担任。
伯禽到鲁国三年后才向周公汇报他治理的情况。
周公问:“为什么这么久才来汇报?”
伯禽回答说:“我改变当地的民风,变革当地的礼仪,用了三年才完成,因此才来得这么迟。”
姜太公却很不一样,到齐国才五个月,便返回来向周公汇报工作。
周公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就来了呢?”
姜太公说:“我不过是简化君臣之间的礼仪,根据当地的风俗进行教化。”
周公不禁十分感慨地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而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礼节、礼仪并不是越多越好,“繁文”多了,规矩多了,对人的约束就多,从而让人放不开,会影响做事情的效率。
必要的礼节不可少,但是也不能繁文末节一大堆,因礼节而讲礼节。过多的礼节会让人产生很生分的感觉,彼此很难建立亲近的关系。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父母总是板着面孔,那么儿女就很难亲近他们,也就会少了许多亲情之乐。
尊重风俗就是尊重他人
【原文】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
【译文】
到了别的地方,要先问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禁忌;到了别的国家,要先问清楚这个国家的习俗;到了别人家中,要先问清楚主人有什么避讳。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裸乡”的地方,那里的人们不穿衣服,裸露着身体生活。
后来,有兄弟二人准备去裸乡经商,发现裸乡的人们不穿衣服后,他们一起商量,弟弟说:“裸乡是个比较落后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入乡随俗,也不穿衣服的话,我们就会和他们显得格格不入,无法和他们和平相处。还有,和他们相处时,态度要柔和,语言要谦虚。否则,我们将无法在那里做生意。”
哥哥说:“礼教不可亏。我们怎么能因为他们裸身,就放弃礼教呢?”
弟弟说:“这样做并没有破坏我们的礼教啊!因为我们的内心是端正的,这就像黄金外表涂了一层铜一样。再说,这只是权宜之计。”
哥哥说:“你先去看一下,之后回来告诉我具体情况。”
弟弟答应了。十天后,弟弟返回来告诉哥哥:“必须要遵循当地的习俗。”
哥哥勃然大怒:“你这样做,我才不这样做呢!”
弟弟又回到裸乡,入乡随俗,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国王很喜欢他,国民也非常敬重他。
哥哥也来到了裸乡,但他执意坚持礼教,指责当地人这样不对,那里不行。国王非常生气,国民也特别讨厌他。于是有人抢了他的商品,要赶他出国。经弟弟求情,才免于更大的麻烦。二人辞别裸乡的时候,裸乡的人民夹道欢送弟弟,却痛骂哥哥。
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由于风俗是经过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所以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尊重风俗,就是尊重他人,尽管有些风俗对于我们来说不太习惯。当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有必要先了解此地的风俗习惯,然后去遵守它,切忌指手画脚,嘲笑作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