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胃气
中医高等教育基本是按照现代科学模式来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同学们从小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虽然这些人类社会的共同文明,我们都有共同享用的权利,但是,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现代科学思维的影响较多,很容易接受逻辑思维,学习西医时在思维上不会有很大障碍,而学习中医则存在思维障碍。由于之前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时已经建构了逻辑思维,同学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采用“对应的、机械的、数字的”思维方法。正如开篇讲过的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的关系一样。六味地黄丸本来是钱乙先生为了避免小儿用药偏燥,将金匮肾气丸中的附桂去掉,用熟地、泽泻、丹皮、茯苓、山茱萸和山药来补充小儿先天的肾气不足,因此,还是补益肾气的一种观念,一种经验。随着后来的文化繁衍,特别是近代的中医教育,逐渐把六味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变为一对矛盾。在学习中医辨证的时候,无形中就把阴阳对立,寒热对立,加以数字化、概念化,用现代理念整理和学习。我们对中医学有效的知识使用不乏现代思维的痕迹,这并不为过,现代人肯定要比古代人聪明。但中医药学是一种古老的内含丰富传统文化的文明,一味采用对应的、机械的、数字的思维方法来学习中医,对古人原始经验的理解可能就不那么准确,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内经》指出胃气是平人的常气,同学们可能理解为胃气非常重要,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与“肾为先天之本”的概念相对应的。这又是一种数字化、对应化、机械化的理解,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胃是后天之本,但不针对先天之本而言,胃气也是禀自于先天的。吃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是先天的,吃就是胃气的体现。
其实,胃气既有广义概念,也有狭义概念。广义的胃气,用古代语言描述,就是《内经》中的“平人之常气禀于胃”,是指人体禀自于先天的、生生不息的功能;用现代语言描述,则是指人体素有的抵御疾病的一种正气,有胃气就能抵御疾病。“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内经》中的这一条文非常重要,我就是靠这一条治好了很多疑难病,靠这一条天天在重复着我的工作,感受到我的价值。也希望大家了解这一条的重要性,这是中医先贤留下的宝贵经验。狭义的胃气,是指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中的脾胃,泛指消化、吸收食物并转输水谷精微的功能。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有胃气呢?《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这句话非常经典,告诉我们胃气在脉象上的表现。“弱”有“迟”的含义,指脉速平稳、和缓;“滑”是流利,妊娠及痰湿病体质强壮的人容易出现滑脉。滑脉单独出现都是健康脉,一旦有兼夹脉就考虑疾病。滑脉是功能状态强的脉象,是体质好的表现。脉弱以滑,是指脉速平稳、和缓而流利,是有胃气的脉象,是最好的脉象,是一个人物质充盈,身体健康,功能状态正常的表现。可见古人在把握生命信息、了解胃气的时候,注重察脉象,以脉定胃气。经典中的一些条文,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临床实践,体会才深刻。结合临床实践,我们应该在诊治疾病过程当中加以体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