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望足诊病
许多疾病通过对人体双足的观察就能大致诊断出来。如足部反射区局部出现明显的凹陷,提示该反射区相对应的脏腑器官可能“缺损”或“已摘除”;足部反射区局部出现明显肿胀、隆起,可能提示该反射区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患有慢性器质性病变。
■ 注意顺序 将被按摩者的双足竖起,放在按摩者的正前方,按照双足反射区按摩的顺序从足底反射区、足内侧反射区、足外侧反射区、足背反射区,从足趾看到足跟,先看一只足再看另一只,之后进行双足对比。通过观察双足皮肤的颜色、皮肤的弹性、皮下组织的丰满程度、皮肤表面异常的赘生物、局部是否有肿胀或凹陷、趾和趾甲的形态变异、足弓是否变形或消失等异常的现象,来判断双足的哪些反射区有异常,进而判断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有无病理变化。

■ 望诊关键 足部反射区局部出现明显的凹陷,提示该反射区相对应的脏腑器官可能“缺损”或“已摘除”,如子宫切除术后,该脏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明显的凹陷,局部组织松软。

足部反射区局部出现明显肿胀、隆起,可能提示该反射区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患有慢性器质性病变。比如,在患者双足的膀胱反射区见到明显的局部肿胀,说明该患者可能患有前列腺增生、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膀胱炎等疾病。
足趾部皮肤的水肿,提示该患者可能患有肾脏、心脏及循环系统的疾病,或因内分泌功能失调而致盆腔充血。足部内、外跟的损伤及淤血,与盆腔和髋关节的病变有关。
■ 趾部望诊 趾的皮肤呈暗紫色时,提示该患者可能有脑部缺血、缺氧或脑血管病变等。
趾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干瘪失去正常弹性,提示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甚至可能患有脑软化、脑萎缩等。
足部左右各五个足趾,如果趾尖端部的肉球饱满圆滑,手按压肉球部分感到柔软并富有弹性,为实型;如果趾尖端部的肉球部分不丰满而干瘪,手按压肉球部分无弹性而感坚硬,为虚型。
如右足趾比左足
趾大,表示该人身体健康;若左足
趾大于右足
趾,表示该人身体处于紧张疲劳状态,提示该人有性功能减退及易患器质性疾病。
双足不同足趾的异常现象,也是提示该人患各种癌症的先兆。比如,左足趾趾腹坚硬,趾腹顶端像笔尖般,第2足趾的跖趾关节不能屈曲的人,有可能患胃癌;右足
趾趾腹尖端坚硬,第4足趾趾根部有硬块,提示有可能患肝癌;
趾趾根部有硬块,足跟部及足内侧弓中部有硬块,提示有可能患喉癌;第5足趾根部有硬块时,提示可能患乳腺癌或子宫癌(足跟部有硬结)。
当然,如果足部不同部位生有硬结,可以肯定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有病变,但是否患有癌症决不能单凭在某一部位有无硬块或硬结来判断,应参照全身其他症状,否则,就太轻率了。然而,硬结的出现可以提醒人们早注意、早检查、早治疗。
■ 足弓部望诊 人体足弓的变形,甚至骨骼构造发生变化,标志着平衡力点的改变。足部不同部位支撑人体全身的重量也不同,导致足底有些反射区受压,直接影响有关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例如,患扁平足的人容易产生疲劳感,脊柱各椎体容易有骨质增生,容易患胃肠道疾病、便秘等,容易出现肩背软组织病变,肝脏、胆囊、心脏的生理功能将直接受到影响。

■ 足皮肤望诊 双足皮肤的异常现象(如皲裂、趾间疣、小囊肿、角质化、鸡眼、足癣、皮肤淤血或发红等)出现在反射区上,说明其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有病理变化。双足底的皮肤干瘪皱褶,提示该人的新陈代谢障碍、胃肠功能差、内分泌失调。
通过对双足的望诊可以获得对双足的整体印象,从而提示其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可能发生的病理变化。但是,人体足底有些反射区上出现的异常变化不见得都说明其相对应的组织器官有病理变化。比如,跖趾关节处(人体足底前足掌部位)出现的角化层,可能是跖骨头的变异而引起的组织增生,不一定有特殊的病理含义。在对双足望诊时应予以鉴别,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