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梁任父[1]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2]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3],精卫无穷填海心[4]。
【互联网+注释】
1.掌握下列字词:
[1] “父”,通“甫”,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梁任父即梁启超,梁启超号任公。“同年”,旧时科举制度中,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2] 侉(kuǎ)离:分裂之意。
[3] 相传古蜀国望帝传位丛帝,丛帝却不思治国,陷百姓于水火。望帝和民众若劝,丛帝也不悔改,还紧闭城门,不让望帝进城。望帝终于化为杜鹃飞入城中,对着丛帝苦苦哀鸣,直到啼血而死。此处“杜鹃”是诗人自比。
[4]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2.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互联网+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黄遵宪(1848—1905),晚清诗人、外交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其人生经历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读书应试阶段、出使阶段、参加变法阶段、乡居阶段。一生之中十几年的外交生涯对其影响深远,令其有机会接触各种西方学说,视野为之开阔,从此“心志为之一变,以为太平世必在民主”,领悟到“所当师四夷”,“中国必变从西法”,思想的转变为其后来投身康有为掀起的维新变法的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由于朝野好友说情和外国驻华公使的干预,黄遵宪没有遭到杀害,成为维新派领导人中少数幸存者之一。1898年10月15日,黄遵宪乘舟南归。回乡后潜心新体诗创作,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3月28日,黄遵宪病逝于家乡梅州,终年58岁。6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在中国终结。
2.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文本解读+鉴赏力】
此诗为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诗歌主旨主要是表达作者为国献身、变法图存的坚强决心和对梁启超的热切希望。
首句“寸寸山河寸寸金”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蕴含着作者对祖国的珍爱之情。祖国山河辽阔无边、宏伟壮美,寸寸为金,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珍惜。然而腐败的晚清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赔款,尤其是甲午海战更是输给了东瀛小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再次割地,自此国家分崩离析。此时此刻又有谁能力挽狂澜?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问天、问地、问己、问他,饱含泪水的深问,不仅深深表达了作者无力救国的自责,也同时表达了希望诸如梁启超这样的仁人志士出来救国图存的想法。第三句“杜鹃再拜忧天泪”借用典故,以杜鹃鸟自比,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鸟一样啼叫哀求,呼唤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爱国激情溢于言表。第四句“精卫无穷填海心”借精卫填海典故表达了自己要像精卫那样,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
黄遵宪生活在晚清时代,早年即经历动乱,中年以后又亲身经历了戊戌变法前后一系列的政治风浪,对社会现状有深刻的体会。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先觉者,黄遵宪利用诗歌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社会的认知,表达了那个时代有识之士普遍持有的人生理想——变法图存。此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
【阅读思考+创造力】
1.作者写作此诗目的何在?
2.为何诗歌首句不写山河破碎?
3.谈谈借用典故的意义。
【互联网+拓展链接】
1.阅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搜集整理清末爱国诗人名录、名作。
3.以七绝的形式创作一首爱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