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正治国

论语(六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1]之。”(《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也,正也。子帅[2]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3]诸枉[4],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

【互联网+注释】

1.掌握下列字词:

[1]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2] 帅:同“率”,率先。

[3] 错:通“措”,安放,安置。

[4] 枉:邪曲。

2.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 政也,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互联网+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据传为孔子的学生。本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其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其少时家庭贫困,但好学,30岁后开办私学,50岁后有致仕的短暂经历,54岁后游学列国,68岁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公元前551年,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丘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怀胎十月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个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缓缓降下。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人们就发现他与众不同。其头顶如反盂(中间低四周高),面部有“七露”(双眼露白,双鼻露孔,双耳露轮,嘴露齿),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到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用翅膀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喂给他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文本解读+鉴赏力】

本篇选取《论语》相关篇目中的六个小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治理国家的主张和方法。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统治者是社会治理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孔子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端正自身,才能使人民信服,强调正身的效果。这也是“德政”的体现。孔子一贯主张亲君子远小人,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举直错诸枉”,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珍贵的价值。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的基础上,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同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修养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

【阅读思考+创造力】

1.儒家“德治”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阅读有关文献,谈谈晏子与孔子“和同观”的异同。

【互联网+拓展链接】

1.利用课余朗诵《论语》全文。

2.根据史料准确描绘孔子游学列国的路线图。

3.观看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并写一篇影评,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