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冒犯上帝的城市”

说到巴比伦文明人们不得不想起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它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令人遗憾的是,美丽的“空中花园”却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

“空中花园”是人间恋情的产物,关于它的传说至今令人唏嘘——

苏美尔人发明的圆筒印章。

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美丽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可婚后不久,国王发现公主总是愁容满面。尼布甲尼撒便问其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景色非常喜人,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实在荒凉。我每天都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公主的思乡病使尼布甲尼撒二世萌生了建造一座美丽花园的想法。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一个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下面是潺潺流水,园中还有幽静的山间小道。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如此美丽的园林景色终于使公主眉开眼笑。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

公元前1世纪,作家昆特斯·库尔提乌斯对“空中花园”做了这样的描述:“无数高耸入云的树林给城市带来了荫蔽。这棵树有12英尺粗,高达50英尺。从远处看去,如荫的灌丛让人认为是生长在高大巍峨、树木繁盛的山上森林。”

空中花园像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踪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到过空中花园,并没有真的见过。但不管怎样,所有的人都愿意把它当成是真的。这幅画赋予了空中花园全部的美。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河流,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使地下水被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1899年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德卫在巴比伦城遗址进行挖掘,可由于地下水位太高,发掘仅限于新巴比伦时间后地层。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面积有1,260平方米的奇异建筑——略带长方形、处于半地下状态。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布局对称,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在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呈正方形,两个呈椭圆形。考古学家分析,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遗址。因为那些小屋极有可能是原来的水房,而水槽则显然可用来安装压水机。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则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

空中花园实际上是一个筑造在人造土石林之上,具有居住、游乐功能的园林式的建筑体。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考察并描绘了这个非凡的创造之后,“空中花园”便成了著名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的使用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考古学家还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的痕迹。

“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在空中的,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尼尼微的毁灭使亚述国无情地消失在了历史的废墟中。多少个世纪以后,西方画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无一例外地把美丽的尼尼微描绘成末日到来前的凄凉。

但是若干年来,世人也无法证实考古学家的推理是否正确。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中,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后来有些考古学家认为“空中花园”并不在巴比伦城,而是在亚述的首都尼尼微城。因为尼尼微城内也有许多的花园。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灌溉这些花园,还专门从底格里斯河引水过来。尼尼微的一个城门甚至被命名为“花园门”。在众多花园中,国王辛那赫里布在自己宫殿附近建造的一处大花园最为著名。花园依山而建,山上种满奇花异草和许多树种。辛那赫里布花园因为建在小山上,山顶建有宫殿、庙宇,因此他的花园也被称为空中花园。可备一说。

巴比伦城除了有着谜一样的“空中花园”外,还有一座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

这个说法来自《圣经·旧约》。《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堂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通天塔。他们用砖和河泥作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由于人们不能通过语言进行沟通,所以巴别通天塔也无法建造下去了。

上帝对巴比伦的惩罚至今刻骨铭心。这幅由中世纪欧洲画家根据《圣经》记载所描绘的巴比伦沦陷图生动地表现了人类的绝望。

巴比伦人冒犯上帝,受到惩罚。后来人们就把巴比伦称为“冒犯上帝的城市”。

据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公元前460年曾在巴比伦城见到了已经荒弃的巴别通天塔。他在著作中描述说,巴别塔有一座实心的主塔,高约201米,共有8层。外面有条螺旋形通道,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并在半途设有座位可供歇脚。他看到的塔基每边约90余米,高度也有90米;而通天塔上的一座大神庙,设有精致的大睡椅和一张金桌子。由此可见巴别通天塔的华丽和雄伟。

“巴别”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由于它的读音跟古希伯来语中的“混乱”一词相似,加上当时巴比伦城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与上帝对建塔的惩罚相联系,编出上述的故事来了。这是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笔下的巴别塔。为了表现通天高耸的巴别塔,勃鲁盖尔以宏大的构图来处理这个富有幻想意味的场面。他不仅精心描绘了众多的人物,还在塔顶处用云彩拦腰截去一个顶部,并在云层上画了一个隐约可见的塔顶,以示塔已建到可怕高度。该作品现藏于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

希罗多德笔下的通天塔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建。据史载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征服巴比伦时,第一次绕过了巴别塔。他为这座雄伟的建筑所倾倒,不仅禁止部下毁塔,而且还下令在自己的陵墓上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建筑,只是稍小一点。但这座塔最终未能幸存,它被波斯王薛西斯捣毁,成为一堆瓦砾。

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派人来参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别通天塔共有7层,总高90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米左右。在高耸入云的塔顶上,还建有壮观的供奉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仓库和祭司们的住房。在5000多年前,人们能建起这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实在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巴别塔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残迹了。在波斯人彻底摧毁了巴比伦之后,人们对巴比伦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当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后,他曾经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单单清除废塔的砖瓦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最后他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千百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伦城的遗址。1899年3月,德国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韦,在今天巴格达南面50多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进行了持续十多年之久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失踪两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后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巴别塔建造在一个名叫“萨亨”或“盘子”的凹地里。据科尔德韦测量,增基每边长87.78米,塔与神庙总的高度也是87.78米。共7层,第一层高32.19米,第二层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各层均高5.85米。据测算神庙约高14.63米。墙壁包有金箔饰以淡蓝色的上釉砖。该塔的建造共用去了5,800万块砖。这个庞然大物俯视着附近整个地区。科尔德韦认为,这座塔就是《圣经》中描绘的巴别塔。

不过,巴别塔的原型究竟在哪儿,人们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传说中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伦王朝时代巴比伦城内的马尔都克神庙大寺塔。马尔都克大寺塔高295英尺,相当于今天一座20多层的摩天大楼的高度。这在当时人们眼里确实有高耸入云的通天之感。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在巴比伦城内有两座著名的神庙。一是马尔都克大寺塔,人称“地庙”;还有一座叫巴别伦塔,人称“天庙”。他们认为“天庙”才是传说中的“通天塔”。

真正的巴别通天塔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