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斯巴达政体

斯巴达在八世纪末及七世纪上半叶曾经对邻国美塞尼亚(Messenia)发动过两次战争,占领大片土地,降服大量人员,一跃而为希腊世界最大最强的国家,但在政治上却陷入空前的混乱及失序,所以所谓的“莱克格斯改革”应该发生在七世纪下半叶。莱克格斯改革的内容出现在一件叫“宣言”(Rhetra)的文件中,改革的目的是要使人数相对极少的斯巴达人能控制广大领土及人民。这改革将所有人分为斯巴达公民(Spartiates)、边居民(Perioikoi,没有参政权的二等公民)以及农奴(helots),并将征服的土地分割为均等的份量,普鲁塔克《莱克格斯传》8—9。分配给斯巴达公民,并由依附在土地上的农奴来耕种,免除公民在经济上的负担,可以全心从事公民职责:政治及军事。所有公民从小便都需经过agoge的教育系统,强调体力训练以及服从命令,以备成为希腊世界最早的全职军人;成年后他们过着集体的军营生活,强调同侪竞争。有关agoge原意为“引导”,类似雅典的paideia“教育”,都是为那些未来公民进行教育训练以及“社会化”的措施,作为公民养成的预备。在成为公民后,仍然会有类似措施(如斯巴达公民轮流做东聚餐,称为syssitia)来继续强化公民团体的认同。请参考色诺芬《斯巴达宪政》(Lacedaimonian Constitution)v.2-5。整个系统的目的是要保证斯巴达持续拥有所征服的土地及人员。所有斯巴达公民由两位分属不同王朝的国王(basileus)率领,并由包括国王在内的元老院(gerousia)提供建议咨询。这便是莱克格斯系统所强调的士兵人民、贵族元老以及国王彼此之间的制衡以及因之所形成的“混和政体”,这种力求所有公民皆有相同经济基础、教育训练、社会化过程以及从事相同的政治及军事志业,使得斯巴达公民有另一个称呼,homoioi,“相同之人”。这一点波里比阿着墨甚多。正如罗马的政体一样,元老机构其实扮演最关键的角色。这三种成分被认为彼此制衡,促成斯巴达高度稳定及保守的政治局势,成就所谓的“优良秩序”。后来虽然出现五名权势极大的监政官(ephors),普鲁塔克《莱克格斯传》7.1—2;参考色诺芬《斯巴达宪政》v.2-6。监政官有些像罗马的护民官,代表人民的利益,但在斯巴达却也是负有极大实权的行政官员。但被认为并非莱克格斯原先“宣言”的一部分,也是三世纪克里奥米尼斯三世认为要恢复莱克格斯系统时,亟欲除去的对象。

斯巴达为了保有“优良秩序”,因此固定驱逐外国访客,以免外来思想的污染;它甚至禁止钱币的使用,以免造成经济上的过度变化,使财富不均,而造成公民之间有不平等的现象出现。斯巴达这种恐惧外人、排斥外人(xenophobia),请见普鲁塔克《莱克格斯传》27.3-4。对莱克格斯而言,不平等是所有邪恶的来源,所以这整个系统规定所有斯巴达公民要过相同的生活,执行相同的志业;这系统强调集体性以及稳定性,所以古代政治评论家赞美莱克格斯系统为斯巴达带来了“优良秩序”。

所以美塞尼亚的土地及人民为斯巴达公民进行其独特生活方式提供经济基础,而这种由莱克格斯系统所创造出的独特生活方式及所造就出来的无敌军队,却是用来保有美塞尼亚。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也意味着无敌的斯巴达军队是用来对内镇压的警察部队,而非用来对外扩张;即使它所领导的联盟也非其扩张之臂膀,而是另一环的保障,所以斯巴达最重要的盟邦——科林斯——时常批评斯巴达缺乏主动以及怯战。科林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分析了斯巴达那种希腊文称之为apragmosune(“不进取”或“不好事”)的特性(修昔底德Ⅰ.69.4-5),与雅典的polypragmosune(“积极进取”或“多管闲事”)形成对比(修昔底德Ⅱ.68.5-8;普鲁塔克《伯里克利传》20-21)。另外,这由莱克格斯为斯巴达所设立的系统所创造出的是一种极为静态的政治秩序,无法在面对世变时进行自我调整,特别是在公民人数变少(oliganthropia)的问题上尤其如此,因为斯巴达没有体制来面对战胜以及出国领导希腊城邦后,财富流入以及分配不均的问题,造成公民因为经济资格不符,无法维持其独特生活,而丧失公民权的窘境。所以当斯巴达正规军队在三七一年于留克特拉(Leuctra)被底比斯以“神圣兵团”(Hieroi lochoi,“Sacred Band”)带头的军队打败时,才发现全国具有公民资格的人仅余七百人。亚里士多德在评论斯巴达的衰落时,便提及全国有五分之二的土地是掌握在女人手中。亚里士多德《政治学》Ⅱ,1270a15-1270b6。即使斯巴达人理解问题所在,却也因为保守个性,未曾设法解决,直到二四〇年代时才有艾吉士四世(Agis IV,二四五至二四一年在位)以及更重要的克里奥米尼斯三世(二三五至二二二年在位)着手解决。但即便如此克里奥米尼斯三世还是以恢复莱克格斯系统为名,进行改革,而其目的是为了要恢复斯巴达的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