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算无遗策——始计篇第一

扫一扫,进入课程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孙子兵法》的具体内容,第一篇《计篇》和最后一篇《用间篇》,这两篇的篇幅是十三篇中的典型,不长不短,但是这两篇特别重要。我在介绍十三篇的篇章时,就提起其结构的首尾相应,完全像“常()山之蛇”的灵动。

《始计篇》其实本来叫《计篇》, “始计”之“始”应该是北宋时候编《武经七书》,为了使其意思更凸显,才加上的。也就是说,在战争还没开始之前,一定要有全盘的规划和算计,诸如胜算败算、风险利润等,加上一个“始”就更清楚了。古人,尤其在先秦的这些思想家,文辞非常简练,能够一个字讲清楚的,就不必用两个字,《计篇》其实已经很清楚,只是后来在普及化的过程中才成为《始计篇》。

“始计”,开始估计算计、精打细算、知彼知己,算出敌我实力的对比,如同当今的沙盘推演,打仗前把两军交战可能需要的战场平台以堆沙盘的形式进行模拟,在上面插上旗子,代表兵力的部署。这种现象我们在电影中能具体看到,像几十年前的战争中,有所谓的山川地势模型,没有模型,也有山川地貌平面图。不管是陆战,还是海战、空战,甚至网络战,都有战情分析,即按照原先的战争计划实施进行演算、追踪,这就是“始计”。

我们人生也有很多的战役,如重大的投资计划、重要的人生规划,行动之前都要算一算,算了之后,可能放弃,可能加码。估算是针对目标物,即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做尽可能客观准确的评估。另外一个就是战场的形势、大环境,周遭的形势,不是只有知己知彼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因为敌我都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动,而出现瞬息万变的变化。形势比人强,周遭的大形势,就像泰极否来、剥极而复一样,都会严重冲击到对战的双方。所以兵法中,除了强调知彼知己之外,还强调知天知地,要知道天地的大环境;用《易经》的话讲就是泰卦()和否卦(),泰极否来的突然变化,一定要了解。我们所有的战争计划中要算到道、天、地、将、法,道理就在这里,不能只估算人这一方面,敌我双方只是人的因素,还有自然环境等因素。

《用间篇》确实是两个字——“用间”,因为间谍要灵活运用,在《用间篇》中就提到有五种间谍的分类。用得好就神乎其神,用得拙劣,那就必须甘拜下风。全在乎人怎么用,会用的化腐朽为神奇,不会用的化神奇为腐朽。用间谍,绝对不是只有一个,有一点类似于现在进行式,永远无所不用其极,随时都有间谍的活动在进行。

不管是《始计篇》还是《用间篇》,用《易经》来说,就是豫卦(),事情还没开始,一定要预先准备好要做的动作。“用间”的成绩作为“始计”的基础,这是基本常识,不然怎么算呢?只要有了侦测的基础,了解客观的实况,掌握敌情,同时也了解自己的虚实,才可以做行动前的决策。这些都是豫卦的预测、预备。

《用间篇》是《始计篇》的基础,《始计篇》又是开始任何实际行动前的基础。我们都知道,《易经》中的师卦()是实战,从战争开始到战后。豫卦是备战,是前置作业,运用好情报系统做准确的预测、预算,根据预测尽量做好周全的预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是《中庸》思患预防的意思。这两篇用豫卦最能够代表,也是非做不可的,如果你预测准确,预备充足,当然就有豫卦的豫乐的结果。豫卦也是强调斗志的卦,《大象传》称“雷出地奋,豫”,用种种的方式,鼓舞士兵的斗志,最好能造成万众一心的局面,在军队组织中绝不可以有三心二意的存在,一定要统一号令,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豫卦外卦震()是行动,也是领导人登高一呼,靠着其领导魅力、卓越行动力,带动下卦坤()的广土众民(士兵),顺势用柔,顺服其命令。中国兵法有很多明显的是斗智强于斗力,很多人认为中国兵法是一种比较柔道的兵法,而不是硬碰硬的刚道的兵法。像实战的师卦上卦也是坤,所以坤卦顺势用柔的智慧,会影响到广土众民如何在坤的土地上扎深根使叶茂。

豫卦还有“不忒”的概念,这是出现在《彖传》中的“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意即天地顺着时势而活动,所以日月的运行不会失误,四季的次序也不会偏差。也就是说要零失误,百分之百精确,就好像天体运行一样没有任何误差,一切在轨道当中运行。还有观卦(),也是观测敌情,其《彖传》也强调“不忒”:“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百分之百精确,在兵法中这么高的准确度的确很难,但是至少要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把握,不管是“始计”还是“用间”,都是如此。

中国斗智六字:计、策、韬、略、谋、猷

《计篇》之“计”,从字形上看,就是“言之十”,一般来说,方位有八方,即东、南、西、北和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但还有空间上的上、下,总共十个方向,这才是全方位的。建立理论、进行企划、提出看法、拟定计划,那就是“言”, “言之十”就是全方位的,这才是“计”,周到周全,算无遗策,滴水不漏,有十足的把握,绝对不会漏算哪一面,方方面面俱到。如果只算到十面的一两面,那漏洞太多,就谈不上是“计”了。

前面不加“始”,我们也知道《计篇》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必须十拿九稳、十全十美。“计”字就是中国的智慧韬略之一,在中国斗智的书中,大概经常出现的有六个关键字。第一个就是“计”, 《孙子兵法》的《始计篇》《用间篇》就满足这个严格的标准。第二个就是“策”, “计策”二字常常合用,“策”字在《易经》来说,就是用蓍草占卦,一根蓍草就叫一策,策就像“大衍之数”一样的,也是要求“不忒”。策也有鞭策的意思,马鞭也叫策,如果觉得进度慢,拖延了进程,马上就得挥鞭要求,让马跑快一点,各方面要赶上,照预定的计划策动。跟《易经》和《孙子兵法》关系极为密切的《三十六计》,每一计都要考虑周全。从“瞒天过海”到最后的“走为上计”,都是如此,不然跑不掉,也骗不了任何人。《战国策》这部书,也是说在战国时候那些游说的纵横家留下的很多辉煌的外交谈判、游说上纵横捭阖的业绩,谈判、游说一定要有整套方案,先去见谁,再去见谁,见到了如何打动人家,都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那就叫策;而且执行时,进度要管控,直到最后圆满完成。

还有“韬”和“略”, 《六韬》《三略》这两部兵书我们很熟悉。“韬”字左边是“韦”,就是熟而软的牛皮,有弹性,不像皮革是比较坚硬的。韬作为剑囊,是用来装利器的,利器藏在里头,光芒不外露,不形于色,就是外面有一个包装,这就是“韬”。成语“韬光用晦”就是如此,平时收敛低调,有弹性,很难被人看出来。初出茅庐者处事生硬,一下就被人家看破手脚,所以国之利器不可以轻易示人,要把利器锋芒要藏在韬里头。《六韬》这部兵书的名称来由我曾经简单提过。因为太公兵法是以武王伐纣战争为例,武王伐纣强调行动的隐秘性、计划的隐秘性,很多的阴谋诡计一定要隐藏,剑一旦出鞘就要成功,没有出鞘以前,绝对不能让人家有所防范,就要隐匿。所以韬不是堂堂之正的阳谋,而是阴谋。这种以小博大的革命战争,采用的就是“韬”字诀,外面看不出来,内部的人才清楚,像《用间篇》里面就提到严守军事机密的重要性。

《三略》之“略”是大纲的意思,不涉及细节,像建国方略,“略”很重要,不能啰唆,要讲要点,这个功夫非常重要,尤其那种重要人物、高级决策者,哪有那么多时间看你啰里啰唆的。详细的资料只能作为背书,最后给领导人看的可能就只有一张纸,但是要点全在上头。二战中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是如此要求下属,在英国几乎快被打垮灭亡的时候,他撑到美国参战,最后胜利。在那种非常繁忙、日理万机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军情,所以他常常要求下属练习在多长时间之内把事情说清楚。跟重大人物面谈,往往只有几分钟时间做简报,如果叽叽歪歪讲半天不入正题,机会就结束了。要言不烦,“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成功就在这里头,“略”的意义就是如此。《三略》这部兵书就是强调要点的重要性,即战略,战略的层次又比战术高,战术可能就涉及很多细节,战略是高瞻远瞩,定大方向的。“略”也有权益的说法。像“略”字,字面上看是各人有各人的田,“田”字就是方格跟方格之间有界限,即利益的划分线,如果侵略,他要到你的田里头来,那就不可以,你就要捍卫这种攻防。所以“略”字有权益分配的关系,划定势力范围很清楚,井水不犯河水,不能乱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还有两个字,一个是《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的“谋”, “谋”跟“计”都是言旁,但是不一样,是某之言,一家之言,某一个人提的企划方案、对策决策,大家都没有定案,哪一个方案最好或者综合大家方案之长,才能定出一个最后的定案。以前那些最主要的军师就是所谓的主谋,一些政军的重要决策都要跟这位老兄研究研究,因为他是幕僚头,所有的谋由他主导,整个团体提出来,然后他润饰决定之后再上呈,作为提供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不像“计”是各方面都算到了,“谋”则不一定,可能有甲谋、乙谋、丙谋、丁谋,未必是代表全部。另外一个字就是“猷”, “猷”也是一种大的谋划、大的策略,甚至大的治国治军的方案,很有智慧、很全面,也很有深度、广度。

计、策、韬、略、谋、猷这六个字,就是中国兵法智慧中最关键的字眼,值得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