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始计篇》的开篇,没有一个废字,开门见山就谈兵。这个“兵”当然不要落实为战场上的士兵,也不是具体地讲兵器,而是军事学、兵法学,是有关战争的所有学问,也就是英文译本所说的“战争艺术”。

“兵者,国之大事”,军事,是国家大事。《左传》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事,是国家重要的事情。祭祀就是为了政权永续和国祚绵长,也是《易经》中震卦()的概念,保住宗庙,祭祀不断,才能够永续经营,代代流传。另外,要捍卫政权,就得面对对内、对外的战争。国之大事就这两件事,政治和军事,军事当然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政治、政权,军事上的攻防就失去了依据。以政领军是必然的,这是本质上就决定的事情。师卦()就讲得很清楚,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战略要服从国家的政略。兵者是国之大事,非常重要,这是不会有任何异议的,从古至今,乃至未来,都是如此。

军事是重要的国家大事,也是“死生之地”,不可轻视,否则就可能灭亡。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像《易经》中颐卦()、大过卦()的生死关头,所以要高度、严肃地重视,要好好地做战备,要有捍卫自己国家的实力。关于“死生之地”,其实后面的《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谈到了大量的战场地形,以及在那种地形下人的特殊心理,里面就有所谓的生地、死地,有的是绝地,几乎九死一生,一旦陷入绝境、死地,就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领军作战都是希望要有生地,战胜的机会才比较大。因此,战场的选择、战场地势的考量,就是“死生之地”的权衡。

军事、战争的学问是整个国家的大事,涉及国死、国生的问题,很重要。那么,为什么不讲“生死之地”呢?这不完全只是一个习惯的说法,有过死里求生的经验的人就知道,死比生还重要,公司要倒闭很容易,百年老店在一个大的冲击下会完蛋,所以要重视死,不要怕牺牲,要先练习往最坏处想,有没有可能投资失败,有没有可能灭亡,后果承不承担得起,先想死,再想生,才不会一开始尽往好的方面想,失去应有的警惕性。风险一定要考量,甚至再高估一点都可以。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先讲死,再讲生,这是必要的。尤其关于军事战争,死很容易,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所以要特别小心,战战兢兢才能心生警惕。正是因为这样,战国时期造成四十几万赵军被活埋的长平之战的纸上谈兵的赵括,才不会被其父亲欣赏。

谈兵好像在谈艺术品,在谈纯学术的理论,军事是涉及战场上不知道多少家破人亡的事情,不是谈谈就行的,所以要认真看待。先强调死,再强调生,《易经》的《系辞传》也是如此,关于死生之说,它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先讲死,再讲生,这才比较务实。如果把死参透了,把可能的挫败都参透了,做好了心理准备,就不会一蹶不振,而是努力寻找生机。如果一开始都想顺利成功,忽略了可能死的重大风险,一旦遇到风险,就无法承受,下面一塌糊涂,光是造成的心理挫折就让人生不如死。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存亡之道”比较容易理解,死生和存亡差太多,都是大事,绝对不是小事。当然,严格讲,死生与存亡还有差别,肉身的毁灭及存续为死生,而精神性的薪尽火传、永恒永续为存亡。《易经》中的颐、大过二卦是生死,只是肉体而已,坎()、离()二卦则为存亡,影响更大。“存”字,从字形来看,是所有的资源都足以影响到后代子孙,不只是现在,而现在的“在”就是所有资源的影响仅限于当下这一块土。

存、亡相对,生、死相对,《老子》云:“死而不亡者寿。”真正的长寿是肉身虽然死了,但精神的力量永远没有毁灭,永远还存在,这才叫长寿。“死而不亡”,如果“死”等于“亡”,这句话就变得荒谬了。我们通常考虑的生存不只是考虑肉身,还要考虑精神性的,要考虑长期造成的对后代的影响。

“不可不察”,明察秋毫的察,观察、洞察的意思,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察”字是高度精密的。最粗浅的曰“视”,视力好不好、视野如何等;深一点曰“观”,这就要用心,要看得很透;再深刻一点就是“察”,要缜密分析。视、观、察三部曲,在《论语》中孔子就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第一步“视其所以”,用视的功夫看明白他现在做的事;第二个“观其所由”,用观的功夫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第三步“察其所安”,还要深入追踪,用“察”的功夫看仔细,看他的心态安于什么状况。这样一来,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一清二楚,就像镜头一样由粗略到精细,尤其对一些比较错综复杂的事情,一步一步推进,视、观、察深入审看,一个人还能有什么隐藏的呢?“不可不察”,就说明要看得很细、很透、很深入,肤浅、浮躁都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