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是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的一种先进的社会科学门类,它主要依据田野考古学收获,科学地复原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历史,同时间接地表达人类社会非物质文化(例如工艺技术)和精神文化的进步。考古学的学科优势表现在古代史学的重建,尤其是缺乏文字记载的历史时间段。因此,考古学的收获可以“印证”历史。但是,对于这本书,却不能够望文生义,它並不是用考古学收获来印证文献记载为主的历史的。那么,这本书的任务是干什么的呢?

本书的任务是说“印”,说一种特殊的人类物质文化遗存(文物)——古玺印、古印章。印章特殊性即在于,它要将自己固体身上的印面内容,反向地表现在另外的物质文化载体上,这一特征是其它类文物基本不具备的。本书的任务是基本靠考古学收获,来说“印”,主要论说中国古代印章的发展,因此可以表达为:以考古学的手段、考古学的收获,来试图说明中国古代印章文化的种种问题,又试图以考古学语言建立中国古代印章的发展历史,这就是所谓的“考古印史”。

中国印章文化、印章艺术,是自成体系的,具有独特民族风貌的重要文化遗产。中国印章的体系,自打宋朝以后,可以划分为实用印章和艺术印章两大版块,这两大版块在之后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相互平行的,本书主要讨论古代实用印章这个版块。对于中国实用印章,一般认为从商代印章起源开始,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都沿着循序渐进的传统道路发展,对于这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研究者们(首先是罗福颐先生)根据印章的使用、面型的变化、文字的区别、尺寸的不同,把古代实用印章分成两个阶段,笔者认为界限大致在南北朝后期到隋代。从清末、民国时期开始,新式或者称为“洋式”的印章逐渐成为实用印章的主流,笔者认为这个可以看作中国实用印章发展的第三阶段,至于这第三阶段,由于和考古工作没有什么联繫,所以本书暂不讨论。

对于中国实用印章发展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过去的人们主要是把关注点放在传世文物的分析、研究、整理上,这当然是古代印章研究的必要的基础,可是,这也必然受时代条件之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就是缺乏田野考古学依据。到了二十世纪初叶,近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考古学的出土、整理、研究视角给中国古代印章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这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玺印来源更为详尽的认识,对玺印文物本体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中国古代印章发展阶段的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对印章内容新的认识。同时中国古代印章资料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推动了考古学的整体发展。本书即分为下述的三大块面试作论述。

第一个块面,简单地讨论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印章研究的关係。涉及中国田野考古学之中古玺印资料收获,考古学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印章的重要作用,以及古代印章研究对于考古学科的作用。当然,本书的讨论可能还是比较肤浅的,因为中国考古学在发展,对于中国古代印章的研究也在发展。笔者相信,有关的科学的认识还将不断引向深入。

第二个块面,着重讨论从考古学视角对于印章本体的具体认识,包括分类、部位、用字、製作方法、用法以及有关鉴定等,这样的讨论与文物学的相关讨论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个块面的讨论,文字量比较大,表达也比较琐碎。就笔者目前的认识水平,认为这样还是必要的。其中有一些是旧有的金石学——文物学已经获得的认识,有一些是考古学提供的新的认识。这既是中国古代印章研究的一个必要的技术层面的基础,也可以作为艺术流派印章研究时可以参照的基本视角。

第三个块面,是对中国古代印章进行考古学意义上的分期、断代。在笔者的分期法(始见于《古代玺印》,中国书店,1998年)提出之前,实际上还有多位研究者提出卓有见识的印章分期法,本书则想以考古学出土单位(即墓葬、遗址、窖藏或其它)为依托,以考古器物学(又称为“器物形态学”或“标型学”)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可能比前人的探索有了一点进步。其实东西还是那些东西,时代也有它们各自归属的一定的时代,这里只是研究方法上的改变,並不因为分期法的区别而改变了他们的客观存在的本质。本书的分期法,是想借助于考古学方法指出中国古代印章的逻辑运动发展的规律,使它们成为活着的印章史。对此,本书自然做得还很不完善,还需要在不断研究新资料、发现新问题的基础上认真修改,以期做到系统完备。

囿于本人学力,囿于作者的眼界之限,论述中会有轻重失当、重点缺失,最近成果未及表达等缺陷。因此,上述三个块面,有一定的探索性质,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意见表达。

本书基本上没有涉及艺术印章的发展问题,这在中国玺印的整体上属于另外一大版块,这个问题和中国古代印章的发展有关,应该独立成题,进行系统的再考察。儘管中国古代的实用印章,包括私印、公印都具有强弱不一的艺术气质、审美表现,但是它们毕竟不是篆刻艺术家的刻意的专门艺术创作。笔者认为,在中国由艺术家主动创作的流派印章,是在受到古典实用玺印影响之后,出现在宋代,在元代获得了长足发展,並且在明清之际,实现了中国艺术印章和实用印章的彻底分离,同时造成了中国印章文化艺术的重心向艺术印章的转移。这种情況,在全世界其他地区的印章发展里面並没有出现过(即便是日本、韩国等地印章艺术创作,也明显是受了中国流派印章艺术创作的影响,而不是直接从本国实用印章中分离出来)。假以时日,笔者将另外讨论中国艺术印章的发展体系。

考古学本身是宏观的、面对古代人类生活环境以及全部古代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研究对象包罗宏富。而印章在人类物质文化遗存(文物)体系中属于小类,在田野发掘考古学收获中常常称之为“小件”,一般人们认为它们体量比较小、社会影响力可能也有限;在考古学的材料研究之中,其表达也是比较微观的。但是,考古学提供了科学的“显微镜”,使人们能够科学地注视分析这些所谓微观的材料;同时,经过考古学研究的古代印章资料也能为宏观的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角度和注脚,体现了“小类”、“小件”的重要性。这也就是笔者试图以“考古印史”的角度所作的一种尝试。

在引言的最后,说一下本书的用图情况:

一、本书所用的图例,大部分来自过去一百余年以来出土的印章(包括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与其他出土),少量地用了清代及清代以前的藏品。

二、本书采用了和玺印文化有关的各种图例,包括印面内容、泥封、印陶、烙木、钤朱等;也包括少量的实体线图,例如钮饰、印体等;还收入了少量的实物照片。

三、凡是印面内容的打本,皆用红色表示,其中有少量为摹本,于印例下单独说明,仍然使用红色。凡是泥封、烙印、陶文等的拓本,皆用黑色表示,少量的摹本,也作单独说明,仍然使用黑色。凡是印面、泥封、陶文等的尺寸为原大者,都不再注以尺寸;因版面和视觉等原因,对有些印例作了缩小处理,在印下均注明印面尺寸,单位为毫米(mm)。

四、凡印例均作编号,如“图贰3·2 窒孙千万”,表示该图为第贰章《古代印章的考古学分析》第三节《印面分析》的第2号图例。有的印例在文中已说明时代,印下就不再标注;而有些在文中並没有说明时代,那么在印下就加注了时代。关于这些要素,可统一查看书后的总表。部分印例会在其它章节中多次用到,当再次使用时,一般只括注其编号,可以按号向前查阅;也有部分例子用图在后,这样就依号向后查阅。

五、本书的最后附有图例总表,以便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