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学的发展逐渐由古典阶段进入新古典阶段,国际贸易理论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对生产中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认识不同。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所以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只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生产中做出贡献、创造价值的不仅仅是劳动,资本、土地等其他要素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新古典贸易理论主张分析两种或两种以上投入要素对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这一区别使得新古典贸易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出现了很大不同。

(1)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再是外生给定的。在只有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如果技术水平不变,劳动价格给定,则劳动生产率不变,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不变的。当投入要素增加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一种要素投入比例越大,其边际产量越低。生产不同的产品使用不同的要素比例,生产同种同量的产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组合,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产品生产中要素的使用比例和一国的资源储备比例决定要素价格,从而影响产品成本,成为决定比较优势和生产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价格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产品价格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

(2)衡量国家资源禀赋和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比例的概念成为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古典贸易理论中一国要素供给对其比较优势是没有影响的。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则重点考察要素供给结构和产品生产时的要素投入结构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并由此产生表述要素丰裕和要素密集的相关概念,构成新古典贸易理论体系的基础。

要素密集度是对产品而言的,是指单位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具体来说有两种衡量方式:实物方式和价值比方式。实物方式是产品生产中的要素数量的投入比,比如一吨小麦生产中使用1人年的劳动和2亩1亩≈666.67平方米。土地,则小麦生产中劳动的密集度为0.5(人年/亩),一吨大米生产中使用1人年的劳动和1亩土地,则大米生产中劳动的密集度为1(人年/亩)。由于大米生产中劳动的密集度大于小麦,所以大米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价值比方式是指把所有投入要素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出其价值,某种投入要素占全部投入要素的价值比就是该要素在该产品生产中的密集度。比如小麦生产要素投入成本中劳动和土地分别占30%和70%,大米生产要素投入成本中劳动和资本分别占40%和60%,则由于劳动在大米生产投入成本中的40%大于在小麦生产中的30%,所以大米是劳动密集型的,小麦是土地密集型的。

要素丰裕度是对国家而言的,指一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富性。也有两种衡量方式:实物形式和价格形式。实物形式是指一国拥有的要素数量之比。比如,本国拥有的劳动总量为100亿人小时,土地总量为10亿亩,则本国劳动的丰裕度为10(人小时/亩);外国拥有的劳动总量为10亿人小时,土地总量为10亿亩,则外国劳动的丰裕度为1(人小时/亩)。由于本国劳动丰裕度大于外国,本国为劳动丰裕的国家,外国为土地丰裕的国家。

价格形式则是用一国要素市场价格比来衡量。比如用w表示劳动的价格(工资水平), r表示土地的价格(地租水平),本国要素相对价格w/r为1,外国为10,由于本国劳动相对价格低于外国,则本国为劳动丰裕的国家,外国为土地丰裕的国家。

(3)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所要分析的收入只有劳动的收入,因此古典贸易模型只是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分析贸易的影响和利益。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引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之后,就可以分析贸易对不同要素的收入产生的影响。

新古典贸易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资源禀赋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和伯尔蒂尔·俄林提出的,因此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保罗·萨缪尔森则对理论的数学化有重要贡献。还有一批经济学家在拓展、应用和检验新古典贸易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有Jaroslav Vanek, Ronald Jones, Wolfgang Stolper, T. M. Rybczynski, Wassily Leontief, Jagdish Bhagwati等。本章接下来的部分先介绍资源禀赋贸易模型,然后介绍该模型的扩展和应用,最后介绍新古典贸易模型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