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躲藏行为

躲藏是人类在遇见危险时的下意识行为,选择的阻挡物可能是某种物质性的东西,也有可能是熟悉的可信的人。有时,即便是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人也会将自己象征性地躲藏起来,或掩面,或转身。这种行为也是孩童时期恐惧感和害羞感的延续。

人类在孩童时代,当遇见一个陌生人出现在面前时,只要是他们不确定这个人会不会对他们造成威胁的时候,就会躲在母亲的身后,然后探出头来偷看这个陌生人即将采取的行动。如果母亲或其他亲近的人不在身边,孩子们则会选择躲在桌椅或其他什么家具后面。如果陌生人进一步靠近,他们会选择用双手把脸捂起来,然后在指缝中看对方的反应。如果陌生人还是毫无停止之意地继续靠近,他们就会转身逃离;如果实在无处可逃、无处可躲,就只能选择嚎哭或是向母亲求救了。

长大以后,人的胆量和勇气逐渐有了成年人的倾向,危险的标准也逐渐降低,躲藏行为也变得没那么明显了。但是躲藏的痕迹还是随处可见,例如当一个少女处在尴尬或是害羞的局面中时,可能也会用双手捂住脸,或是用手头的书报挡住别人的视线,即便是更加成熟的女性,在害羞的时候,也会低头或是随便用手遮挡一下面部。当然在更加正式的成人交际生活中,男性害羞的场面要少于女性。

在成年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控制自己遇到轻微的威胁时想要躲藏的行为欲望,但是这种行为欲望是通过另一种较为柔和、较为内敛的方式被表达出来的。

例如,在一次酒会上,当你遇到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愿打招呼的人时,你并不会像小时候那样拔腿就跑,或是哭喊着求救,而是在保证表情和身体没有太大动作变化的情况下,转向远离他的区域,尽量让他看不到你或是注意不到你。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躲藏行为的延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常情况下,越是正式的、不熟悉的场合,对象越是陌生,人潜意识里的躲避欲望越是强烈,但是受理性控制的建立更大交际圈的欲望战胜了这种潜意识里的躲藏行为。因此,越是善于社交的人,越是能够有效把握和控制这种躲藏行为。